- 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
- 彭凱平
- 1314字
- 2021-09-03 16:49:59
第五章
分析和克服溝通的語言障礙
跨文化溝通中一個顯而易見的障礙就是語言障礙,大約有以下幾種語言溝通障礙。
一、意義的流失
它的主要表現是,當我們沒有掌握對方的語言,或者當對方沒有掌握我們的語言時,翻譯就成為雙方溝通的工具。而翻譯的困難主要在于意義的流失,因為即使是最顯而易見、最直截了當的翻譯,詞語的含義在不同文化中也可能存在根本差異。比如,一位美國人夸獎自己的異性朋友火辣、性感,用“hot”,其漢語的直譯“熱”就很容易脫離原來的含義。又如,漢語“走了桃花運”,通常形容與異性的邂逅,不能說成是“walk in the peach blossom”;而英文中的“break a leg”是一句祝福大獲成功的好話,而不是“踢斷腿”。上述詞匯和短語如果直譯就很容易引起對方的誤會。

“走了桃花運”通常形容與異性的邂逅
二、對人們心理的影響
語言本身對人的思維、情緒和行動有著很大的指導或者限制作用。
我曾經用心理學家瑞德(D.Read,1983)發明的方法做過一個實驗,就是給出一個英語句子,分別讓美國被試和中國被試數出句子中一共有幾個字母“F”。這個句子是“Finished files are the results of years of scientific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years”。
實驗的結果表明,越是英語好的被試越容易出錯,越是英語不好的被試,答案的正確性越高。在英語習慣中,“of ”只是一個助詞而沒有具體含義,因此很容易被忽視。反過來,若把同樣的一句話從漢語翻譯成英文,英語不好的人很容易漏掉“of ”,而英語好的人則會把“of ”加上。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英語好的人也會受到自己語言的限制,而不能想到其他的語言問題。
還有一個例子也能夠說明語言對人產生誤導。越是漢語流利,越容易受到山寨產品廣告的影響,因為語言的流利水平和心理的預期會使我們在閱讀時對句子很快地進行加工,反而容易產生誤讀。下面是一篇描述“山寨生活的一天”的趣味短文:
山寨生活的一天
早晨洗頭之后頭皮很癢,仔細一看是瓢柔!
先泡上一桶康帥傅方便面,早餐。
早餐后,穿上報喜烏的外套,含著一塊大白免奶糖,下樓!
走進了華朕超市,商品琳瑯滿目:司口司樂、娃娃哈、下好佳、脈劫、橙多多……
哈,還有三糧液呢!
生活多美好呀,真逗!
(摘自王彥章博客)

越是漢語流利,越容易受到山寨產品廣告的影響。僅個別用字之差,就可能造成真假不易辨別
所以,語言溝通有不理解帶來的障礙,也有過于流利帶來的障礙。
三、對表達方式的影響
在不同的文化中,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差異。中國人講話時非常自謙,很多場合下我們更愿意多講自己的缺點,而不愿過多地宣揚自己的優點。比如,中國人在社交中往往會說“我太太沒什么文化”,或是“我太太沒有你太太漂亮”;中國女人一般很難把“我老公長得特別帥”這種話說出口,因為別人不會認為這是愛意流露,而會認為是在炫耀。這在美國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跟別人講自己太太的缺點,這是對太太的不尊重,即便自己的太太真的很丑,他也會說“我的太太很美,我非常愛她”。這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達方式截然不同的例子。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全世界都通用,但是,中國人一般將愛意深埋在心里,而美國人更愿意表達出來
四、對語言意義本身的誤解
對語言意義的誤解是跨文化溝通中的一個重要障礙。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它的意義容易在跨文化溝通中讓人產生錯誤的解讀,這就給溝通雙方帶來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