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
- 彭凱平
- 3031字
- 2021-09-03 16:49:57
第一節 文化——人類生活方式的復雜整體
一、文化的起源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義的豐富性,多年來文化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話題。
據英國文化史學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考證:從18世紀末開始,西方語言中“culture”一詞的詞義與用法就發生了重大變化。他說:“在這個時期以前,文化一詞主要指‘自然成長的傾向’,以及人的培養過程。但是,到了19世紀,文化作為培養某種事物的用法發生了變化,文化本身變成了某種事物。它首先是用來指‘心靈的某種狀態或習慣’,與人類完善的思想具有密切的關系。其后又用來指‘一個社會整體中知識發展的一般狀態’。再后來是表示‘各類藝術的總體’。最后到了19世紀末,文化又開始意指‘一種物質上、知識上和精神上的整體生活方式’。”
從廣義的角度講,西方學術圈認為文化指的是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我們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生活方式的整體,它包括觀念、價值、心理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方面的規范。它是建立在學習基礎上的,而不是源于生物學;它是為社會成員所共有的,而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獨特風格;它是歷史沉淀的產物,而不是時尚的風氣;它是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而不僅僅是生活的點綴;它是對人類社會生活環境的反映,而不只是社會奇才的特意創造。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自身的符號系統(Symbolic System),它賦予我們的生活、生存和我們的世界以意義和目的,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泰勒是英國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古典進化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文化作為生活方式,其實只是一種描述性的定義,它是對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描述和概括。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專家克羅伯(Kroeber)和克拉克洪(Kluckhohn)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性回顧》(1963)中列舉了文化的160多種定義,其中大部分是對歐美國家人們生活方式的闡述。心理學家伯利(Barry)將這些描述歸類為8種,包括:
(1)基本生活特性,包括該文化的生態環境、地域、歷史沿革、人們的生理特點(膚色、頭發、眼睛、眼色、鼻梁大小,等等)。
(2)食物和衣飾,包括飲食習慣與風格、進食方式、衣飾的多少(裸體或是盛裝)。

飲食文化之餃子、壽司、比薩

建筑文化之北京故宮博物院、日本東京塔、美國自由女神像
(3)居住和建筑,包括建筑風格、居住安排、建筑材料和技術,等等。
(4)經濟和交通,包括生產方式、生產工具、交通方式、交通工具,等等。
(5)個人和家庭,包括個人的教育、個人的發展、家庭關系、家庭結構、家庭互動,等等。
(6)社會和政府形式,包括社會關系、社會體制、政府形式、政府的政治結構、政府的運作方式,等等。
(7)宗教、科學和福利,包括宗教活動、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科學水平、科學方式、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等等。
(8)性和繁殖方式,包括婚姻結構、婚姻方式、性生活的方式,等等。
二、文化的差異
從生活方式和一般行為方式上看,文化之間的差別十分明顯。生活方式的差異是區別文化的重要憑據,這是人類學的重要觀點。例如,在中國古代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受到尊敬,在社會上占主導和支配地位。到了母系氏族繁榮時期,流行從妻居的婚姻生活方式,而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從妻居逐漸過渡到從夫居。
根據武漢大學鐘年教授的田野調查,中國枝江市百里洲鎮戴家渡村的從妻居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他根據考察結果認為:“從妻居的婚姻制度,在繼續發揮其養老功能的同時,也起到了改善家庭內部關系、促進家庭成員間的和諧、提高婦女地位等方面的作用,這一切對中國社會長期以來流行的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等觀念產生了沖擊,從而影響人們的生育行為。”(鐘年,2001)
就中西文化比較而言,在封建社會自然農業大致相同的背景下,在居住形式、生產形式、家庭形式、婚姻形式、教育形式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差異為人類學家、文化學者、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定義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是文化的載體,也都是文化的產物。比如音樂,中國傳統的絲竹樂器就是表現中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載體。它反過來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國人對音樂的感受。絲竹之聲,使我們更容易想到高山巍峨、空谷回音、流水潺潺,是一種使我們將自己的內心感受寄托于自然與山水之間的很好的表現工具。又如繪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山水是用來抒發內心情懷的,因而大量地采用了寫意、留白、借景和散點透視的手法,而這與西方繪畫常用的焦點透視和按比例繪畫有很大的區別。西方繪畫往往將人像的比例放得很大,而自然背景比例很小,甚至是基本不存在。在東方繪畫中,人在山水之間是很渺小的,而自然則是很偉大的。

中國畫中,即使是皇帝在大自然的背景下畫得也很小;西洋畫中,即使是普通人畫得也很大,而背景卻比較暗化

絲竹,是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借指音樂。絲竹之音,以琴為首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東方的博物館所收藏的藝術作品基本上都采用了散點透視的風格,人物的頭像和背景的比例比西方繪畫的比例要小一半以上。而西方的繪畫大部分采用了焦點透視,暗化背景,頭像與畫的比例往往非常大。這種藝術的表現差異甚至反映到普通東方民眾和西方民眾在個人攝影上的差別。文化心理學家發現,亞洲被試的攝影經常將人像放得很小,背景放得很大;而歐美被試的攝影往往以人為主,背景則很小。由此可見,生活方式及其表現形式的差異既影響文化的表現,也影響生活本身(Masuda et al.,2008)。
三、文化與價值觀
馬克思很強調人的生活方式對人的意識的影響,在他的理解中,文化代表的是資源、生產方式和生態等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外部環境,這與他的“物質基礎決定文化”理論有很大的關系。文化來自一定的物質基礎,物質最基礎的表現方式是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有四種生產方式:狩獵、農業、游牧和大工業的社會生產方式。這些不同的生產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這正是文化心理學家曾經關注的問題。
1959年,心理學家伯利、查德(Child)和貝肯(Beeken)發現不同的生產方式和財富積累方式,與這些社會中主導性的人格特質和價值觀念有很大的關聯。比如,狩獵社會比較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和資源的共享;而農業社會相對而言就比較強調服從和責任感,反對個人的獨立性和攻擊性;游牧社會強調的是個人的攻擊性,對其他社會的攻擊和破壞是最大的;而中國的農業文化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家族主義”及“三綱五常”的等級意識。
那么,能否用心理學的實驗方式來檢驗生產方式對文化價值的影響呢?
心理學家伯利采用了心理學著名的從眾實驗來驗證二者之間的相關。假設你是這個實驗中的一名被試,在一個簡單的判斷任務中,很多人會給出明顯錯誤的回答,你不得不在從眾和堅持真理之間做出一個選擇。這個實驗的設計其實很簡單,就是讓不同文化的被試去判斷三條線中哪條線與標準線的長度最為接近。正確的答案是第二條線,而在你之前的所有人都說第一條線是正確的答案,你就會感受到一種從眾的壓力——是堅持自己的正確看法,還是附庸大多數人的錯誤看法。伯利比較了農業文化和狩獵文化的人群在這一實驗中的表現差異,發現在傳統的農業文化中,被試的從眾比例相對很高,而在游牧文化中,從眾的比例相對比較低。由此可見,不同的生產方式會提倡和鼓勵不同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有可能影響人的價值觀。(Berry,J.W.1967. Independence and conformity in subsistence level socie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 415, 418)

隨大溜兒——從眾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