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
中國有選舉,大約始于漢代,即所謂的“鄉舉里選”。但在唐之前,舉與選是不分的,也就是說,舉士與選官是一回事,凡被舉薦出來的士子,大都是即刻就選為官的,這無論是漢代的察舉制,還是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如此。唐之后,舉與選也漸漸地融為一體了。自宋代舉人會試后,再經殿試,就可立即授官,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晚清。只有唐朝,舉與選分得很清,舉士與選官分屬于不同的機構,各有自己的一套運行機制,自己的一套完整程序。舉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舉制度,它只負責把各科的舉子由縣試、州府試或學館試、省試中舉拔出來,其任務也就完成了,以后的事就交由選司去做了。舉士,原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自開元二十四年后,就改由禮部侍郎負責了。韓愈在《贈張童子序》中謂明經科云:
天下之以明二經舉于禮部者,歲至三千人。始自縣考試,定其可舉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與是數焉。州若府總其屬之所升,又考試之如縣,加察詳焉,定其可舉者,然后貢于天子,而升之有司(按,即禮部);其不能中科者,不與是數焉,謂之鄉貢。有司者總州府之所升而考試之,加察詳焉,第其可進者,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屬之吏部,歲不及二百人。
這就是舉制,即科舉制,韓愈序中所說的舉試過程,同樣也適用于進士科和禮部其他科人,只不過錄取名額不及明經科多而已。
所謂選制,即銓選制度。舉子及第后,就開始屬于吏部銓選的范疇了。首先,禮部以關文形式把及第舉子介紹并移交給吏部,吏部則通過兩道短小判詞的考試,就可接納他們為選人了,這一移交、接納的手續就是關試。及第舉子只有通過關試,取得出身文憑春關,才能成為吏部的選人,才有資格參加吏部的冬集銓選。就像韓愈在《贈張童子序》中所說的“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屬之吏部,歲不及二百人,謂之出身”。及第舉子有了出身,成了吏部的選人后,仍不能即刻作官,得先守選數年。如進士及第守選三年,明經(明二經)及第守選七年,明法及第守選五年,童子科及第守選十一年等。守選期間,世稱他們為前進士、前明經、前明法等。及第舉子的守選自唐初貞觀年間就開始了。
在唐代,守選的不僅僅是及第舉子,更多的則是數量龐大的六品以下旨授的官員,他們是吏部冬集銓選的主要對象。唐朝對內外百官每年都要實行自下而上的考課,以考察其功過行能。考課的內容與標準是四善二十七最。其考績考第,與獎懲制度緊密聯系著。一年一考,用祿米的增減來獎罰;一任四考(中唐以后改為一任三考)則與官資品階的升降相關聯。六品以下官員四考或三考為滿,也就是說一任后算考滿。考滿就要罷秩,罷秩就意謂著停官守選,世稱他們為前資官。前資官是吏部最主要、人數也最多的選人。六品以下前資官的守選和前進士、前明經等的守選一樣,都是唐政府為緩解官位少而選人多這一社會矛盾所制定的一項政策。開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兼任吏部尚書,開始創立“循資格”,使守選制度化、規范化、法律化。從此,各類六品以下的官員就有了一定的守選年限,“卑官多選,高官少選”,按官資大小規定守選年限,自一年至十二年不等。如畿縣縣令守選三年,緊、上縣縣令守選五年等。及第舉子和六品以下前資官守選期滿,就可到籍貫所在州府或前任州府應選格取選解,拿到選解后,即赴京參加吏部的冬集銓選。銓選時,先經吏部南曹審核磨勘,檢驗是否符合選格條件,是否證件齊全、文書粟錯,是否有冒名頂替、弄虛作假之情狀。檢驗合格后,再經吏部身言書判的銓試,就可以按照“循資格”標準自下升上、不得逾越地量資進階注擬授官了。這就是銓選,即吏部的常調平選。
若及第舉子和六品以下前資官守選未滿而想提前入仕,可參加制舉或科目選考試,登科后即可授官。制舉并非每年都有,是皇帝為網羅“非常之才”而開設的一種舉制與選制相結合的考試制度,但自文宗大和(亦作“太和”)二年之后就再也沒有設置過。科目選每年都有,是吏部為彌補“循資格”有失才之弊所開設的一種旨在使優秀人才早日脫穎而出的考試選拔制度。科目選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銓選,其中博學宏詞科和書判拔萃科最著名。二科皆設立于開元十八年冬,第二年春始開科選官。博學宏詞科借鑒于進士科,書判拔萃科源于吏部常調銓試書判本身,二科皆非由制科衍變而來。
六品以下官員累資進階至五品,就算出了選門,不再參加吏部銓選,而由中書門下根據“具員簿”授官,是謂“制授”。此外,不參加吏部銓選的還有六品以下的常參官、供奉官,如各司員外郎、拾遺、補闕、御史及翰林院、集賢院學士等,他們是“敕授”。
銓選與文學的關系,應首先與科舉結合起來,從整個選舉制的角度來考察。進士科以詩賦取士并固定化,《登科記考》以為是在“天寶之季”,則為時過晚,也不符合歷史實事,應該是在武后至中宗時代;博學宏詞科以詩賦選官,在盛唐前期,此二科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吸引了眾多有才華的詩人作家舉子選人來參加。此時,文學也正以繁榮發展的姿態步入康莊大道,與選舉制可以說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前進的。
守選、銓選,在唐人詩文中亦有反映,因為步入仕途的文人大多都要經過這一關。及第舉子和六品以下前資官,在守選期間或隱居山林,或漫游邊塞,或投奔幕府,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從軍詩等。有些人還在守選期間與歌妓閨秀相戀,留下了感人肺腑的傳奇小說,為唐代文學增添了色彩。尤其唐代送別作品之多,蔚為大觀,其內容之豐富,手法之多樣,為歷代所少見,這都與唐代守選制、銓選制的特殊性有關,它對唐代文學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