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唐代銓選與文學
  • 王勛成
  • 4316字
  • 2021-08-19 17:42:46

四、春關

關試后,吏部還要向新及第舉子散發春關。

所謂春關,就是及第舉子的出身文憑。及第舉子只有拿到出身文憑,才有資格參加吏部的冬集銓選,所以春關又起著選人證書的作用。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敘進士科舉”條說:“籍而入選,謂之春關。”“籍”,就是登錄在簿;“入選”,就是入為選人,合起來就是登錄及第者的有關材料并接納其為吏部選人的文書叫作春關。

春關是由禮部貢院填寫登錄,吏部南曹散發授給。也就是說“籍而入選”的“籍”,屬禮部操作;而“入選”則歸吏部。禮部放榜后,把及第舉子的姓名、籍貫、年齡、三代名諱,登第時間、科目、等第、名次等材料整理成狀,叫作春關狀,然后再把它謄錄在綾紙上,由知貢舉人簽名,禮部貢院蓋章,就可以移交吏部了。吏部選院拿到的這種春關也只能是半成品,因為它還要根據舉子及第的科目、等第,再填寫上其相應的所授品階散官銜,以及冬集時間,并加蓋印章。至此,春關才能成為正式的文憑,只等關試后散發給舉子了。

填寫春關狀一般由知貢舉進行。若知貢舉不是禮部侍郎,而是其他官員擔任,則須由此知貢舉官員將填好的春關狀進納禮部貢院,由禮部貢院謄錄后負責移交吏部。《冊府元龜》卷六五一《貢舉部·謬濫》曾記載了這樣一位不負責任的知貢舉官員:

明宗天成四年,中書舍人、知貢舉盧詹,進納春關狀內,漏失五經四人姓名,罰一月俸。

盧詹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春以中書舍人權知貢舉的,他寫好春關狀進納禮部時,卻漏寫了四名五經科及第舉子的姓名材料,被禮部貢院告發上奏,于是罰以停發一個月的俸錢。由此亦可見五代政治之混亂。

正因為春關先由禮部貢院填寫,所以及第舉子若丟失了春關,就須先向禮部貢院申請補發。丟失春關現象五代時特別嚴重。由于戰亂頻仍,兵燹相連,朝代更迭,及第舉子丟失春關的事屢有發生。為此,政府也曾規定了一些補發春關的條條框框,以防止他人冒領。如《冊府元龜》卷六四一《貢舉部·條制三》載:

(后唐天成三年)十二月戊午,禮部貢院以諸色及第人失墜出身,請同年一人充保,次年及第二人充保,即重給春關。

所謂“同年一人充保,次年及第二人充保”,是說由與失墜出身者同一年及第的一人作保人,第二年及第的兩人作保人,才能重給春關。《冊府元龜》卷六三三《銓選部·條制三》又載:

(后唐明宗長興二年)四月,敕:“舉選人眾,例是艱辛,曾因兵火之余,多無敕甲。不有特開之路,皆為永棄之人。其失墜春關冬集者,宜令所司取本人狀。當及第之時,何人知舉,同年及第人數幾何,如實,即更勘本貫,得同舉否。

所謂“本人狀”就是本人申請補發的說明書,書中要寫明及第時知貢舉的姓名,同年及第的人數有多少、姓名等,如符實,再審查其籍貫,有無與其同舉者,可由他們作證。由于禮部貢院是填寫春關的第一道手續的機構,失墜出身者及第與否、科名、等第等等,他們最清楚,故失墜春關者得先向他們申請,由他們辦理。

春關用綾紙做成,還有縹軸,看來相當講究,但其式樣無考,想必與官吏的告身差不多,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寫奇男子王適年輕時騙娶侯高女,就用“一卷書粗若告身者”假充明經出身文書,由媒婆“袖以往”去見侯翁的。

及第舉子領取春關前是要交納綾紙錢、朱膠費的。《唐會要》卷八十二《考下》載大中六年(852)七月,考功奏:考牒,“請準吏部告身及禮部春關牒,每人各出錢收贖”。可見春關和告身、考牒一樣,都要交錢才能領到。五代后唐時改由官給。《冊府元龜》卷六四二:《貢舉部·條制四》載:

(末帝清泰)二年七月,御史中丞盧損言:“天成二年二月敕,每年進士合有聞喜宴、春關宴、并有司所出春關牒用綾紙,并官給。臣等以舉人既成名第,宴席所費屬私,況國用未充,枉有勞費,請依舊制不賜。”詔曰:“春關冬集綾紙、聞喜、關宴所賜錢,并仍舊官給,余從之。”

按,春關又名冬集書,故詔文中稱“春關冬集綾紙”。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以前,依舊制,聞喜宴、關宴,及春關所用綾紙等費用,都是由及第舉子個人出錢納資掏腰包的,天成二年后,國家在財政相當拮據的情況下,這些活動反倒由政府“官給”,真是不可思議。后周時又改由及第舉人個人交納了。《五代會要》卷二十二《吏曹裁制》載:

周顯德五年閏七月,吏部南曹狀申所行事件,畫一如后:……每年及第舉人,自于官誥院納官錢一千,買綾紙五張并縹軸,于當曹寫印縫,縫給于官誥院,卻每人牒送朱膠錢三百到曹,支備銓中及當司公使。

有關唐代官職的史書典籍上,未見有“官誥院”一詞,想必是五代時始有。告身的制作在唐代原屬吏部管,可能五代時始分離出去的。則春關的制作也就由官誥院來操作了。引文稱及第舉子向官誥院交納一千文,買綾紙五張與縹軸。在紙縫間要蓋有吏部南曹的印章(防止假冒),然后再拿回到官誥院裝訂。官誥院還得分出三百文朱膠錢牒送到南曹,以備銓選期間的開銷支出。

散發春關是由吏部南曹進行的,而且必須在關試后。《太平廣記》卷一七八《貢舉一·關試》載:

吏部員外于南省試判兩節,試后授春關,謂之關試。諸生謝恩,其日稱門生,謂之“一日門生”。自此方屬吏部矣。

《太平廣記》的此條,未注出處,但顯而易見,是出自《唐摭言》卷三《關試》一節。不同的是,今本《唐摭言》無“試后授春關,謂之關試”這一句。《唐摭言》除明代有節刊本外,全書一直靠手抄本留傳,到清代才據抄本印成全刊本。《太平廣記》此條,必是《唐摭言·關試》這一節的原文,而被《唐摭言》節刊本、傳抄本所刪節。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三《貽子錄》也載:

先公自燕歸,得龍圖閣書一策,曰《貽子錄》,有“御書”兩印存,不言撰人姓名。……其《修進》一章云:咸通年中,盧子期著《初舉子》一卷,細大無遺,就試三場,避國諱、宰相諱、主文諱。……及吏部給春關牒,便稱前鄉貢進士。

由此可見,春關是吏部給的。但由于及第舉子丟失春關后,向禮部申報補發,于是有人就以為春關是由禮部貢院發放的。另外,《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所載太宗端拱元年(988)有關貢院故事一文,也易引起人們的誤解:

俟正敕下,關報南曹、都省、御史臺,然后貢院寫春關散給。登科之人,例納朱膠、綾紙之直,赴吏部南曹試判三道,謂之關試。

宋初之制,多承唐五代。《宋史》所言,似乎春關是由禮部貢院散給的,而且登科之人領到春關后才赴吏部參加關試,則唐代也是如此。其實,《宋史》的這段話不夠嚴謹,它將“貢院寫春關”與“散給”捆在一起敘述,又把登科之人“赴吏部南曹試判”放在了“貢院寫春關散給”后,于是就造成了誤解。但唐代關試,是試判兩道,至宋初,卻增為三道了,這一點是不同的。

一般說來,春關是散給的,就是說關試后由及第舉子到南曹領取,或由負責南曹的吏部員外郎散發給他們。由于關試沒有成績,不分等第,也不依其優劣而授銜,所以,只要參加,就發春關。甚至于五代時,那些交納白卷、互相傳抄作弊者,也依然能夠領到春關。如前引《冊府元龜》卷六三三所載后唐明宗長興元年十月,“吏部南曹關試今年及第舉人,進士李飛等六十九人內,三禮劉瑩、李斐、李銑、李道全,明算宋延美等五人,所試判語皆同”,但吏部南曹還是發給他們春關。于是明宗在詔文中說:“其所給春關,仍各追納。”為了防止吏部南曹營私舞弊,明宗天成四年(929)七月曾下詔集體公開頒發春關。《冊府元龜》卷六四一《貢舉部·條制三》載:

是月,敕:“應今年新及第人給春關,并于敷政門外宣賜。”慮所司邀頡故也。

“邀頡”,即“要脅”之假借。何以是年春關在七月頒發,可能與這年的禮部考試、放榜、關試等推遲有關。《登科記考》卷二十五引《冊府元龜》云:“二月,貢院雖鎖,未試舉人,敕先往洛京,赴本省就試。”并注曰:“按《通鑒》,明宗于二年十月如大梁,四年二月庚午還洛陽。”

春關,是在關試后散發;要取得春關,必須得參加關試,可見春關與關試關系之密切。《太平廣記》卷一七八“關試”條云:“吏部員外于南省試判兩節,試后授春關,謂之關試。”《唐音癸簽》卷十八“進士科故實”條也說:“吏部試判兩節,授春關,謂之關試。”由此可見,關試的關,當源于春關的關。也就是說,關試名稱的得來源于春關。所謂關試,就是獲得春關的考試。從這一點來說,關試又是獲得春關的一種手段,一種形式,而春關卻是目的,是關鍵,是證明及第舉子的文書,又是選人證書,也是冬集銓選的資格證,是官資的憑據。及第舉子對關試不重視,而對春關卻很看重,其原因也就在此。

及第舉子參加了關試,領取了春關,禮部的移交手續和吏部的接納任務才算最后完成。前引鄭仁表《左拾遺魯國孔府君墓志銘》說:“新進士得意歸去,多不伏拘束假限,往往關試不悉集,貢曹久未畢公事。”所謂“貢曹”就是指禮部貢院和吏部南曹。及第舉子不參加關試,領不到春關,就不屬于吏部選人,禮部貢院和吏部南曹也就完不成移交和接納任務,交不了差,故曰“貢曹久未畢公事”。

由于關試后即授春關,所以人們往往以春關代指關試。《南部新書》謂“咸通九年,劉允章放榜后,奏新進士春關前擇日謁謝先師”云云,這里的“春關前”,實際上是指關試前。唐僧無可《送邵錫及第歸湖州》:“春關鳥罷啼,歸慶浙煙西。”(《全唐詩》卷八一三)姚合《答韓湘》:“昨聞過春關,名系吏部籍。”(同上卷五〇一)這里的“春關”,都是指關試。由于春關可以代指關試,于是有人以為關試亦名春關,這是不對的。

由于關試后領到了春關,成了吏部的選人,“始屬吏部守選”,于是及第舉子便攜帶著春關,高高興興地離開了京城,回家守選去了。唐詩中有關春關的描寫還是比較多的,尤其是送人及第歸家詩中更多。如黃滔《送人明經及第東歸》:“亦從南院看新榜,旋束春關歸故鄉。”(《全唐詩》卷七〇五)“南院”即禮部貢院,因其在禮部南面而得名,是禮部放榜處。詩中有時也把春關叫作新誥牒、冬集書等,如張籍《送李余及第歸蜀》:“歸去惟將新誥牒,后來爭取舊衣裳。”(同上卷三八五)姚合《送李余及第歸蜀》:“手執冬集書,還家獻庭闈。”(同上卷四九六)又《送朱慶余及第后歸越》:“此慶將誰比,獻親冬集書。”(同上)《送雍陶及第歸覲》:“獻親冬集書,比橘復何如。”(同上)春關又名“冬集書”,是因冬集時憑此書驗明正身,才準銓選,故名。姚合還有一首《贈任士曹》詩,云:“憲宗十一祀,共得春闈書。”(同上卷四九七)“春闈書”當是“春關書”之訛,因繁體字“闈”與“關”極其相近,故易訛。如姚合《答韓湘》“昨聞過春關”,在“關”字下《全唐詩》注曰:“一作闈。”由“過”可知,作“闈”顯然是錯誤的。只有關試才可曰“過”,而“春闈”是禮部試,是不能用“過”字的。又,《太平廣記》卷一七八《貢貢一·總敘進士科》載:“籍而入選,謂之春闈。”“闈”為“關”字之訛甚明,然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國史補》點校本便據《太平廣記》將“春關”徑直改為“春闈”就更是錯誤的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敦煌市| 那曲县| 黑水县| 上思县| 衡山县| 巴青县| 达州市| 安溪县| 宜兰县| 桃源县| 太仆寺旗| 昌江| 夏邑县| 海晏县| 英吉沙县| 简阳市| 方山县| 竹北市| 崇明县| 株洲市| 太仓市| 阿拉尔市| 桐城市| 鄂州市| 博湖县| 海安县| 古田县| 林州市| 涿州市| 乳山市| 遵义市| 河池市| 乌鲁木齐县| 南开区| 白银市| 黄山市| 攀枝花市| 息烽县| 石狮市|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