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信
- my短篇小說集
- mamy
- 3933字
- 2022-09-11 17:57:12
這個故事本應很長很長,它跨越了一個世紀,中間包含著上千個事件。但考慮到時間問題,我暫時決定以較短幅的文字將它呈現岀來。至于其中表達不完全的地方也請諒解。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所謂的故事原先并不是個故事,它或多或少帶有后人的主觀捏造與想像。但我覺得,生活就是現實與虛幻的結合。有時幻想可以更好的將最真實的情感表現。因此,我才會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兩個月前,我的祖父去世了。我在他房間的床底下找到了一個巨大的鐵皮箱,里面裝著滿滿一大疊信。寄信人全是一個名為馬琳娜的陌生女人。而當我一封封翻開那信時,一種兼有感慨、憂傷、悵然的復雜情緒包裹了我一整天,使我久久不能平復。信的內容很平常,不過是一些日常的瑣事。但這些信的所有,向我展現了那個女人馬琳娜與我祖父的一生。從1943年到我祖父去世,祖父與那個女人來來往往寫了700多封信。我的祖父從來沒有和我和其他家人提過那個女人,一次都沒有。我也懷疑過她的身份,難不成我的祖父有了外遇?難不成那是他的初戀?不過從信的內容來看,我震驚的發現了一個事實,也許我的祖父甚至沒見過她。那又是什么使這兩個平生素未相識的人寫了那么多封信呢?
我在一封1953年的信中知道,馬琳娜從美國搬到了英國利物浦的一個小鎮。我順著信中的地址,專程飛往英國,找到了馬琳娜上世紀50年代曾住過的地方。又在那個地方四處打聽,幾經轉折,終于得知現在馬蓮娜的住處。我懷著一種極其興奮的心情,來到了那座位于倫敦郊區的一座公寓前并按響了門鈴。出來迎接我的是一個年輕的金發青年。我向他詢問馬琳娜的事,他將請我進屋內。從他的口中我得知,馬琳娜是她的奶奶。她兩年前就因病去世了。他邀我走進馬琳娜生前住過的房間看看,在瑪琳娜的床上,雜亂的擺著許許多多的信封。年輕人告訴我,這些信是在他奶奶的衣柜下面發現的,他現在還沒有拆開看過內容。我陪著他將這封信一封一封的打開,不出我所料,這些信是我祖父寫的。至此,這個故事的全貌就展現在了我腦海中……
(1942年二戰期間,一個名叫凱迪的美國士兵在西線作戰時負傷,在醫院療養。在百無聊賴中,他寫了一封信給母親,痛訴戰爭的殘忍。可母親卻遲遲沒有回信。后來凱迪才發現,自己粗心的把收信地址寫錯了,信被寄到了加州的某個鄉村。但令凱迪沒想到的是,過了一個月后他竟收到了回信。寄信人安慰了凱迪,同情他在戰爭中的遭受,同時表達了自己對于和平的渴望。從信工整的字跡看,寄信人應該是個年輕的姑娘。凱奇對信中的內容產生了共鳴,同時也為那位姑娘有了極大的好奇。后來凱迪又試著給那位姑娘寫了一封信,將自己最近在醫院里的心事都告訴了她。只不過這一次他沒有把地址寫錯。不久,他就收到了回信,信中語言溫柔且親和,那位年輕的姑娘說,自己很佩服像凱迪這樣的軍人,并贊美凱迪是國家的英雄。姑娘在信中介紹了自己的名字,馬琳娜。她原本是要去費城讀大學的,只不過因為戰爭,她只能一直呆在鄉下陪父親種玉米。她還說,她渴望走出這個國家,渴望戰爭結束,渴望去更遙遠的地方探索。
凱迪收到這封信之后感覺很愉快。后來他又專門寫了很多封信給馬琳娜,每一封都得到了回信,每一封他們都暢談心事,沒有阻隔地訴說自己的苦衷。就這樣
,持續的來信、去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話題在他們之間就像是溪流,源源不斷,似乎永遠不可能干涸。這種交流直到凱迪出院并再次投入戰爭才暫時停止。
凱迪重回軍隊之后又過了一年,德國宣布投降了。他回到美國,街上舉國歡騰,人聲鼎沸。所有人都在和平的到來。凱迪又想到了馬琳娜,于是又寫了一封信給她。兩周后,他收到了回信。馬琳娜先是以較為抱怨的口吻詢問了他為何突然停止與自己來信,然后寫了一長串文字,寫她戰后的種種打算。她想先去英國讀大學,然后跑到希臘生活一段時間,最后也許會去法國當一名英語老師。凱迪回信時說,想去加州看看她,不過被馬琳娜拒絕了,她說自己怕兩人見了面之后就不能像先前在紙一樣歡快的交流了。
于是,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機會,就這么被馬琳娜拒絕了。
后來,凱迪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波士頓,在那里繼承了自己父親的小本買賣。而馬琳娜,她還與凱迪保持著聯系。她沒能去英國,但在意大利讀完了書并找到了一份工資不錯的工作。戰后的這三到五年間,是凱迪與馬琳娜通信最頻繁的時候,他們不停的寫信,談論的內容也比之前更加廣泛,徹底放開了自我。他們不僅會談論彼此的生活,討論政治、哲學,更多的,是那些平凡而美好,雖然繁雜但處處透露著生命本質的日常鎖事。
再后來,凱迪已經到了不得不結婚的年齡。父母給他找了好幾門親事,但結果都是不歡而散。馬琳娜在意大利也沒有結婚,她向朋友聲稱自己是個不婚主義者,但大家都不信她。也許是在異國他鄉的緣故,馬琳娜有時顯得很寂寞,體現在她非常需要凱迪的信,這已經成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體現在她改口了,她提出有機會一定要去見凱迪一面,無論現實中他長得怎么樣,自己都想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只是雙方苦于抽不出時間來,這個愿望一直沒能實現。
又過了一兩年,一天凱迪收到了馬琳娜的信,信中她興高采烈的說自己要來波士頓參加一個親戚兒子的出生禮,可以順便來看看凱奇,兩人相約在市區的火車站見面。凱迪懷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在火車站等了一個又一個小時,馬琳娜說自己會穿上一套鮮紅的禮服。但巧合的是,當時站臺旁有兩列車道,原本載著馬琳娜的那一輛列車當時晚點了。凱迪以為另一輛先到的火車是他所等待的。于是他在下車的人群中苦苦尋找,結果自然是沒有找到。凱迪失望的離開了火車站,然而載著馬琳娜的那一輛火車十分鐘之后就進站了。
兩人第二次見面的機會就這么化為烏有。兩人在巧合中相識,在巧合中錯過。巧合、巧合、巧合,生命就是無數個巧合,這才是生命。這種巧合在凱迪和馬琳娜的人生中無數次岀現。也不必談后面凱迪專程跑去意大利,但恰逢馬琳娜外岀辦事。也不必談兩人相約見面,但凱迪家中突然出現事故,不得不趕回家中。這些都是后話了。
時間又過了很久很久,那時電話機已經岀現了,但凱迪與馬琳娜依舊用書信溝通。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兩人也逐漸變得成熟,青春慢慢流逝,只嘆世事無常。兩人見面一事被擱置下了。馬琳娜搬到了英國,而凱迪一如既往的在美國生活。兩個人的年紀都不小了。凱迪結了婚,不久,馬琳娜也結婚了。
但兩人的關系并沒有就此結束,他們還是寫信,絲毫不避嫌,還和他們剛認識一樣。只是以往的激情稍微減弱了點。凱迪婚后有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事業日益上漲。馬琳娜也有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因為白血病夭折了,這給了她較大的打擊。所幸小兒子還健康的活著。日子就這么一天天的過著,所有事情都安定了下來,生活的節奏也變慢了。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凱迪和馬琳娜都步入了中年。由于忙于各自的生活,寫信的頻率減少了。但只要有重大事情發生,或是平日里心情不佳,都會告訴對方。而兩個人自始至終,都沒把對方告訴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可以說是他們秘密的交往著,除了自己誰也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復雜,可有時卻又很簡單。愛但又不愛,畢竟連一眼都沒見過。想念但卻時時刻刻在一起,通過信的來往。他們間始終保持著一種恰當的距離,永遠不會有失分寸。凱迪不止一次幻想過馬琳娜的樣貌,而瑪琳娜又何嘗不是這么做的。只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確實是彼此的摯友。他們間的情感,超越了一般的認知。也許愛上一個人,并不需要觸碰到她的臉,也許愛并不是相互緊扣的手。僅靠精神之間的來往,通過字里行間,彼此就能感受到溫度。但也許那不算愛,或者說不算愛情,而是友誼。這點我不知道,也很難知道。也許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等到歲月徹底奪走馬琳娜的稚嫩的容顏,凱迪也只能靠著拐杖行走時。兩人的書信來往就更少,平均每年只寫兩封。很可能是因為凱迪得風濕的緣故,使得手腳不利索。但從相互的信來看,兩人似乎談的東西已經不多了。只是敘敘舊啊,懷念一下往事,也沒什么好說的了。到了這個歲數,什么東西都看淡了。要說的什么,這一輩子也說完了。兩人既是對方生活的過客,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是一個不曾相見的陌生人,又是一個了解自己全部的,如同親人的人。最后的最后,馬琳娜因病去世,凱迪瞞著親人獨自流淚。當他沒再收到馬琳娜的回信時,他就知道發生了什么。兩年后,凱迪也去世了。兩個人的人生走到了盡頭)
沒有華麗的結局,沒有電影中的浪漫。兩人到死都沒相見一面,就算一面。哪怕21世紀交通如此發達,兩人依舊過著自己的生活,沒能徹底融入對方的人生。
反觀凱迪與馬琳娜的一生。哪能說沒有遺憾?處處都是遺憾。因為都甚至都沒見過一次。哪能說有遺憾?兩人相守著度過了一生,每時每刻每分每秒,他們互相影響著對方的行為,在不知不覺間。因為凱迪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越來越喜歡英式下午茶,而馬琳娜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愛上曲棍球這項運動的。有時凱迪靠在窗前幻想馬琳娜的臉龐,他可以猜到,他一直都知道。畢竟與一個人溝通越久,了解他就越多)
我知道,我知道這個故事很平淡,甚至談不上是故事,只能說是兩個人簡單的人生概況。但每當我想,也許我的人生也只能這樣,甚至不會比這更有趣。但擁有這樣一個同伴陪我度過一輩子,我覺得也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凱迪是我的祖父,他是一個略顯內向的人,但他真的很善良、勇敢并富有同情心。那天我在倫敦見了馬琳娜的孫子之后,我留了他的電話號碼。后來我跟他談了很久,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我將祖父的墓遷到倫敦,花了很久的時間將家人說服,將祖父葬到了馬琳娜旁邊。而他們倆之間的信件,被我整理好收到了一起。這不僅是一段情感,更是一段歷史。我想凱迪與馬琳娜終于見面了,只不過是以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我問過我祖母,她并不介意,因為祖父在過去的那么多年里,對她非常好,絲毫沒有背叛她的跡象。站在墓園前,凱迪與馬琳娜的墓碑擺在一起,好像兩個佝僂的老人相依。這次見面,一等就是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