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緊挨著地球,為太陽系里四顆類地行星之一。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周期則與地球相近,一個火星日和地球一天差不多。
火星基地有一個專用隊伍和探測車,用來探測,救援等任務,隊員包括一名隊長兼武器操作員,一位駕駛員兼導航員和一名實驗員負責地理環境探測、火星土壤樣本采集等。
若星辰介紹了此次任務,任務內容包括偵查信號源,更詳細的了解火星的生態和地理環境,如果能發現穩定液態水,那就是巨大的收獲。
接受任務簡介后,隊員們帶上裝備,雖然不一定有敵人,但是必要的準備還是要有的。準備完畢,駕駛著火星基地探測車出發了。探測車采用新一代核動力電池,其依靠放射性元素衰變過程中釋放的熱能,通過高效率熱電轉換裝置轉化為電能供給車輛使用。并且還有備用的太陽能充電板,有備無患。車輛長15米寬3.5米高3米,全地形輪式水棲兩用型特制車輛,兩側各有4個直徑1米的特制記憶金屬輪胎,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使車輛行駛更加平穩,尾部有螺旋槳推進器,并且配備有小型導彈,近防炮和小型火箭發動機支持近距離的飛行,車輛還有高度智能的車載電腦,名字叫小多。前期經過火星偵查衛星的偵查,這次路途上要穿過干涸的河道,大峽谷等難以繞行的地理環境所以必須使用多用途探測車。
探險隊根據位標,一路前行,放眼望去一片茫茫的紅褐色土壤,五個火星日,后來到了衛星勘測到的大峽谷邊,隊長指示停下整頓休息,天亮后出發。隊員們開始吃東西補充體力,夜幕降臨,留下一個人守夜其他人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清晨,隊員們陸續醒來,開始迎接他們的第一個挑戰—橫跨大峽谷。“這個大峽谷長約100公里,這次橫跨的地方是最窄的地方,寬約10公里。峽谷的形成大多數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蝕,這里以前可能是火星的水源地之一。”小多解釋到。
隊員們聽后并沒有感到意外,這個古老的行星,還有很多未知的秘密等著他們去探索。隊長下令用車載探測器掃描一下具體環境數據,為橫跨大峽谷做準備。駕駛員打開探測器,不一會數據出現在屏幕上,和小多所說的差不多,不過峽谷內有很大的橫向風,接近10級,并且還探測到峽谷底部的引力有些異常,比其一路過來的路上引力要大10%,不知是何原因。
小多說到到:“峽谷底部可能存在大量磁性礦物,所以會導致引力異常。”
環境探測完畢,隊長下令出發,隊員們系好安全帶,車輛全速前進。開到峽谷邊,向著峽谷一躍而下,大家感覺身體一輕,這時隊長下令:“啟動火箭助推器”。
駕駛員打開助推引擎,探測車懸浮在空中,快速向前移動,不一會探測車來到峽谷中央,10公里看來也不是那么遠。這時探測車車身突然向右傾斜,向著右下方掉落,在快要失去平衡時,小多自動控制加大右側助推器功率,使車身快速穩定下來,三人終于緩過神來。
小多報告:“峽谷中央側向風力突然變大,導致失去平衡姿態,現在已重新穩定,不過在這期間車輛已下降幾百米”。話音未落,探測車又開始快速向下墜落,三人皆是一驚。
隊長問道怎么回事,小多:“檢測到快速升高的磁力,正在迫使車輛下降,離峽谷底部越近磁力越大,越難以脫困,現在已全力開啟助推器”。這時車輛已開始緩緩上升,三人終于松了一口氣,這時小多的聲音又再次響起:“為了抵消磁力已經過多的消耗助推器燃料,最終會導致沒有足夠的燃料往返峽谷”。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下該怎么辦呢,三人又緊張了起來。
隊長想了一會說到:“這輛車在設計制造出來后,我參與過全功能測試,車的前方和后方都有強力絞盤,絞盤帶有發射器,可以將繩索的前端連帶繩索一起發射出去,前端可以鉆入地面或者巖石中來幫助車輛脫困。”
事不宜遲,隊長馬上命令小多減小助推器推力使車輛向前方水平移動節省燃料,當進入絞盤繩索射程內后,將絞盤繩索向斜上方發射,待繩索前端釘入到峭壁上后,開動絞盤,車輛在助推器和絞盤的雙重作用下快速接近對面峽谷,只不過不是地面,而是峽谷下方300米的地方,不過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接著繼續收回絞盤繩索,車輛緩慢向上移動。并且火箭助推器改變噴射方向,開啟最小輸出功率,這樣就能使車輛貼在峽谷懸崖壁上。
當繩索全部收回時,隊長下令:“發射車輛后方絞盤繩索。”
“收到,隊長。”
使用助推器調整好車輛角度,后方絞盤對準上方后,以相同的方式把前端打入峭壁,如此交替幾次后車輛終于接近了地面,三人不由得松了一口氣,最后開啟助推器把車輛推回地面。
“就在這修整一下吧。”隊長說到。
“是。”駕駛員和實驗員異口同聲的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