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有外感,氣虛,血虛,風熱,濕熱,寒濕,痰厥,真痛,偏痛。右屬風虛,左屬痰熱。
引經 1.太陽:麻黃、藁本、羌活、蔓荊。2.陽明:白芷、葛根、升麻、石膏。3.少陽:柴胡、芎。4.太陰:蒼術、半夏。5.少陰:細辛。6.厥陰:吳茱萸、芎。
濕熱痰濕 1.黃芩,一味酒浸曬研,茶服,治風濕、濕熱、相火,偏、正諸般頭痛。2.荊芥,散風熱,清頭目。作枕,祛頭項風。同石膏研末服,祛風熱...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名詞解釋]有外感,氣虛,血虛,風熱,濕熱,寒濕,痰厥,真痛,偏痛。右屬風虛,左屬痰熱。
引經 1.太陽:麻黃、藁本、羌活、蔓荊。2.陽明:白芷、葛根、升麻、石膏。3.少陽:柴胡、芎。4.太陰:蒼術、半夏。5.少陰:細辛。6.厥陰:吳茱萸、芎。
濕熱痰濕 1.黃芩,一味酒浸曬研,茶服,治風濕、濕熱、相火,偏、正諸般頭痛。2.荊芥,散風熱,清頭目。作枕,祛頭項風。同石膏研末服,祛風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