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怎樣把握機會
書名: 把握成功機會(影響你一生的成功勵志書)作者名: 邢春茹 王曉茵編著本章字數: 8614字更新時間: 2021-05-28 17:06:14
Ⅰ 具備過硬的素質
正確選擇機會無疑是人生中一大難題,而這一問題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懂得如何選擇機會,才能成為捕捉機會的高手。
在談論如何正確抓住機會之前,還是讓我們先來看一個頗有意思的故事: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為生,有一天在山里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高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是可供家人幾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個樵夫眼尖,看到山麓有著一大捆布,走進一看,竟然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所背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經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里才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愿換麻布。另一位樵夫屢勸同伴不聽只能自己背起麻布,繼續前進。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背麻布的樵夫看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進一看,竟然是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和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并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反倒勸同伴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只能自己挑著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樵夫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起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一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子的同伴一起回家去了。
面對機會的來臨,人們常有不同的選擇方式。有人會單純地接受;有人保持懷疑的態度,站在一旁觀望;有人則頑強得如同騾子一樣,固執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變。而不同的選擇,當然導致截然迥異有趣的結果。許多成功的契機,在起初未必能讓每一個人都能看到它的雄厚潛力,在起初之際抉擇的正確與否,往往便決定了成功和失敗的分野。
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審慎地動用你的智慧,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于你的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隨時審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給予調整,千萬不能象背棉花的樵夫一般,只憑一套哲學,便欲強渡人生所有的關卡。
時刻留意自己所執著的意念,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違背。追求成功,并不意味著你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而來遷就成功法則。只需要你在意念上做合理的修改,使之切合成功者的經驗和建議,即可走出成功的輕松之道。
再次提醒你,放棄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去做正確的選擇,每一次正確無誤的選擇都將指引你永遠走在通往成功新境的坦途上。
沒有機會的時候,人們期望機會,可是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或幾個機會同時出現在自己面前時,該怎么辦呢?這時,如何做出正確選擇就成為能否抓住最佳機會的關鍵所在。因此,懂得選擇和放棄機會也是抓住機會的一種。
有些人認為,機會到來了,馬上行動,抓在自己手中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是不明智的。因為機會有真假之分,有優劣之別。我們的任務是對機會做出鑒別,并準確的抓住最佳機會。因此,充分權衡和認真選擇是不能忽視的環節。
一次正確的選擇涉及方方面面,這不僅是一個方法問題,而且還包含了思想道德、社會責任感、個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我們只有經過綜合運籌,分析利弊,全面衡量,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退也是一種機會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走向機會的道路上,有時需要邁開步伐前進,但有時也需要我們退守。
機會意味著進取、擴充、膨脹,機會的方向似乎總是向上、向前和向外。總之,機會容易給人錯覺,以為不斷擴展,勇往直前才是機會。其實,在適當時候退一下、停一下,暫時變方向為向后、向下或向內,也未嘗不是一種機會。
退,要成為機會,是“以退為進”的退。退是為了進,因為前面無路,沒有了機會,只能退一下,另找路途,或繞個圈子繼續前進。
在軍事上,退是一種戰術,通常是詐敗退卻,令敵人驕縱輕敵,陷入預設的陷阱之中。退也是一種戰略,己方的軍事力不足以和對方抗衡,就避開對方的鋒芒,采取忍讓的政策,爭取機會去壯大實力,等待時機再和對方周旋。
劉邦接受項羽的封贈,退居漢中,秘密練兵,便是善用退的戰略。等到實力壯大之后,從陳倉出兵,幾經戰陣,最后歷經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終于逼得項羽在烏江自刎身亡,劉邦一統天下,得以建立漢朝。
退,對于劉邦來說,無疑就是一次機會,一次改寫他一生歷史,乃至中國歷史的機會。
在官場上,“退”無疑更是人生的智謀。古來今來,有不少真正的權謀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開創偉業,大展宏圖,實現夙愿之后,簡單地“一退”,避開了不必要的災禍到來。
春秋時期,吳越爭雄,越國大將軍范蠡在越王勾踐身為人奴之時,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長的屈辱之后,越王勾踐終于得以東山再起。一舉滅掉了吳國,重建越國。
而立下赫赫功勞的范蠡在慶功宴上,卻悄悄帶著西施。乘一葉扁舟消失了。臨走前,他曾托人送過一封信給他的好友文種。信上說“你還記得吳王夫差說過的話吧,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這人能容忍敵人的欺負,可不能容有功的大臣。我們只能夠同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他共安樂。你現在不走,恐怕將來想走也走不了。”
可惜,文種沒有聽其勸告,最后被勾踐逼死。臨死對天長嘆,痛悔自己沒有聽范蠡的話,而落得“烹狗”的結局。
與文種相反,范蠡帶著西施和一些財寶珠玉,棄官經商,改名換姓,跑到齊國去了一幾年后,即成為百萬富翁,后人稱其為商圣陶朱公。
范蠡和文種的一退一進,正好說明了“退”的機會含義。范蠡的“退”,為自己創造了更好的機會,而文種的“進”其結果卻是死路一條。
在商業競爭中,適時的退加,也是企業營運的重要手段。退是企業家、實業家為了調整產業結構,保留實力,在形勢不明朗時忍耐一會,不急進;在經濟不景氣,業務作必要的收縮,保證能渡過難關,到經濟復蘇時,再擴大投資。
所以,退也可以看作是為了抓住更為巨大的機會所作出的必要的準備。
怎樣在逆境中保留實力,是企業家的一項挑戰。在順境時,擁有巨額資金,收購這個,買斷那個,何等意氣風發。順境中能攻,固然要講究眼光和魄力,同樣地,在逆境中能守,也需講究眼光和魄力。能攻能守,才稱得上是商界的全才。
要攻而獲利,需要準確的形勢分析,掌握有利時機;要退而保留實力,也要依靠準確的形勢分析。
李嘉誠投資房地產,能攻能守,對攻守時機判斷準確,已為業內人士所公認。且看他在1982年股市地產陷入低潮之前,怎樣評估形勢,作出暫退的部署。1982年到1984年,全球經濟的景氣,對香港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工業衰退,股市暴跌,房地產一落千丈。結果,令投資房地產者蒙受了巨額的損失。
與此相反,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公司則采取穩健政策,暫時退卻,結果安然渡過了這次經濟危機,這完全依賴李嘉誠對形勢的判斷獨具慧眼。他預見到房地產業面臨民辦經濟衰退和長期利息高漲的壓力,1982年將會大幅向下調整,并據此作出了暫時退卻的部署。
《李嘉誠成功之道》一書這樣寫道:“他一旦發覺形勢不妙,就從1980年開始,一方面盡量減少、甚至停止直接購入地皮;另一方面加速物業發展,盡快出售。”目的是令“各個公司的負債日益減少,現金充足,以應付任何意外的風波”。
李嘉誠在房地產上的這一退,令他在商界“更上一層樓”,這樣的退,又怎能不說是一種機會呢?
當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突然陷入了死胡同,百般努力都找不到出路在何處時,最好的方式無疑就是“退”。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退”在某些時候,往往能為我們開創出一片新的天空,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退”能夠為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機會。
逆境也是一種機會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機會也不總是順風而來,蘊藏在逆境中的機會永遠都是非常巨大的,是足以改變人的一生的,所以,任何時候,對于逆境都應該抱著一種樂觀和歡迎的心態。
人生的際遇有兩種,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在順境中順流而上,抓牢機會,或許每個人都能夠做到。但面對逆境,許多人卻紛紛敗在陣下,在逆流中舟沉人亡。
事實上,任何逆境里邊都孕育著機會,而且這種機會的潛能和力量都是十分巨大的,那些善于抓住機會的老手,十分樂于在逆境中生存,因為他們知道,逆境將把他們推向又一個更高的起點。
艾柯卡,美國汽車業無與倫比的經營巨子。曾任職世界汽車行業的領頭羊——福特公司。由于其卓越的經營才能,使得自己的地位節節高升,直至坐到了福特公司的總裁。
然而,就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卻出人意料地解除了艾柯卡的職務,原因很簡單,因為艾柯卡在福特公司的聲望和地位已經超越了福特二世,所以他擔心自己的公司有一大姓改為“艾柯卡”。
此時的艾柯卡可謂是步入了人生的低谷,他坐在不足10平米的小辦公室里思緒良久,終于毅然而果斷地下了決心,離開福特公司。
在離開福特公司之后,有很多家世界著名企業的頭目都曾拜訪過艾柯卡,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被艾柯卡婉言謝絕了。因為他心中有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從那里跌倒的,就要從那里爬起來!”
他最終選擇了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這不僅因為克萊斯勒公司的老板曾經“三顧茅廬”,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克萊斯勒已是千瘡百孔,瀕臨倒閉。他要向福特二世和所有人證明:我艾柯卡的確是一代經營奇才!
接管克萊斯勒公司后,艾柯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辭退了32個副總裁,關閉了16個工廠,裁員和解雇了人員上千,從而節省了公司最大的一筆開支。整頓后的企業規模雖然小了,但卻更精干了。另一方面,艾柯卡仍然是用自己那雙與生俱來的慧眼,充分洞察人們的消費心理,把有限的資金都花在刀刃上,根據市場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型車,從而逐漸與福特、通用三分天下,創造了一個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樣震驚美國的神話。1983年,在美國的民意測驗中,艾柯卡被推選為“左右美國工業部門的第一號人物。”1984年,由《華爾街日報》委托蓋洛普進行的“最令人尊敬的經理”的調查中,艾柯卡居于首位。
同年,克萊斯勒公事贏利24億美兒,美國經濟界普遍將該公司的經營好轉看成是美國經濟復蘇的標志。
有人曾經在這一時候呼喚艾柯卡競選美國總統。如果說在福特公司的艾柯卡是福特的“國王”,那么在克萊斯勒的艾柯克無疑就是美國汽車業的“國王”。
艾柯卡之所以能創造這么一個神話,完全是受惠于當年福特解職的逆境。正是因為這一逆境,才使艾柯卡的事業步入第二個春天。從艾柯卡的經驗中,證明了一點:逆境也是一種機會。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也是因為逆境而改寫了自己的一生。
1892年,羅曼·羅蘭與巴黎上流社會的資產階級小姐克洛蒂爾特·勃來亞結婚,由于社會地位不同,思想基礎不一樣,到1901年初,兩人終于離異,結束了同床異夢的痛苦生活。
告別了上流社會之后,羅曼·羅蘭在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痛苦經歷后,終于沉下心來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文藝創作。他一個人住在簡陋的公寓里,埋頭寫作,歷經三年,發表了《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第一卷,又過了九年,終于完成了這部宏偉巨著。試想,如果沒有這段痛苦破碎的婚姻,羅曼·羅蘭怎能有日后輝煌的成就呢?
為什么逆境也能夠產生機會呢?因為順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環境本身是無情的,但也是公正的,它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環境雖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人對于環境卻有主觀能動性。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改變環境,到一定時候,逆境也可能轉化為順境,也就是說人在逆境的情況下,也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
事實上,在機會出現的全過程中,順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錯出現的。今天碰到的順境,明天有可能就成逆境,所以,要想抓住機會,必須能夠在順境中揚帆鼓浪,能夠在逆境中揚長避短。
人在逆境,生不逢時,意志堅強者發憤努力,不時改變著環境,機會不斷出現;意志薄弱者卻只能抱怨環境,無為而終。逆和順是矛盾的兩個方面,逆境可以使機會夭折,也可以使機會出現;順境理應為機會出現提供良好條件,但搞得不好,同樣也可以使機會夭折。
每個有志成為抓住機會的人們,不應為生不逢時而讓成功的機會走而遠之,也不應為命運的磨難而讓成功的機會埋沒掉,在我們面前出現的逆境只是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遭到的困境,它是完全可以擺脫和克服的。
激光技術攻關能手,青年工人王江民是“四人幫”橫行時期的初中畢業生,論技術,他沒有經過名師的傳授;論環境,他所在的是廠房狹小、設備簡陋的集體企業,再加上本身殘疾,他可謂是非常“不幸”了。然而,善于發掘環境,善于創造機會。他不僅看到了環境不利的一面,也看到在這里可以大有作為的一面,堅信通過自學可以擺脫知識貧窮的困境。
正是在這種逆境下,他通過刻苦自學,奮發鉆研,從1977年以來先后研制成功了激光水準儀等一系列激光儀器,便自己終于成為這一領域的帶頭人。
一個有志之人不應因逆境而喪失志向,而應該認識逆境、研究逆境、突破逆境,一步步改善自己的條件,認清發展自己的途徑,那么成功的機會是可以實現的。
人們在生活面前有種種美好的向往,總是希望前面有著廣闊的大地。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象長安街那樣平坦筆直;成就功名不會象月下漫步那樣輕松取得。在每個人的成才機會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來自先天、來自自然、來自社會的各種挫折,諸如家境貧寒、身軀殘疾、環境艱苦、蒙受冤屈、橫遭壓制等等,由此看來,一時處于某種逆境當中也是不足為怪的。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為了求得真知,常常舍生忘死,即使在斷糧被困,落入深潭差點淹沒的絕境中,仍百折不撓,終于完成了八十萬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記》。
蔣筑英的父親錯判入獄,使其長期背著沉重的包袱,成為他搞科研。向前進的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鴻溝,但他從未動搖,一直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腳步,終于“一朝成名天下知”。
真正有志的人,總能在逆境中發揮自己的才能,錘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在逆境中抓牢機會,從而改寫自己的命運。
人生中的逆境,不過是漫長人生中的幾道曲折、幾個漩渦,要善于在逆境中逆流而上,開創新的天地。
在一個人的成才道路上,不可能走得都是廣闊平坦的路,既有順境,又有逆境。一帆風順的成功者在歷史上是很少的,更多的成功者反倒是在逆境中探索前進的。
高爾基曾在老板的皮鞭下,在敵人的明槍暗箭中,饑餓和殘廢的威脅下堅持讀書、寫作,終于成為世界文豪。
富蘭克林在貧困中奮發自學,刻苦鉆研,進取不息,成為近代電學史上的奠基人。
可見,成功人士們或是煎熬于生活苦海,或是掙扎于傳統偏見,或是奮發于先天落后,或是發奮于失敗之中,他們最終得以成功的秘訣在于朝著預定的目標,砥礪于各種難以想象的逆境之中,奮戰逆境,知難而上,終于成為淬火之鋼,經霜之梅。反之,這些人,如果無法在逆境中生存,又怎么獲取成功的機會呢?
董必武先生寫過一首詩:
生活從來是斗爭,認真體驗便分明。
庸夫總欲平平過,實境偏偏曲曲程。
身處逆境中的人,應以此互勉,只要你有一顆執著之心,逆境在你的眼里,也會成為一種機會。
失敗也是一種機會
如果能夠把錯誤都變成一種“機會”,你無疑就是創造機會的天才了,不要以為這種天才離你太遠,事實上,這些大才的素質或許連你都不如。
在生活中,我們是不允許錯誤出現的,在抓住和創造機會上更是如此,所謂“一著走錯、滿盤皆輸”。有時,一個錯誤可能就導致你這輩子永遠都抬不起頭來。
然而,犯錯誤仿佛又是人的一種天性,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不犯錯誤的人,但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不一樣,就導致了在抓住和創造機會結果的不一樣。
“王致和”臭豆腐今天已是許多人的美味,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臭豆腐竟然是一次錯誤而生產出來的:
相傳康熙年間,安徽青年王致和赴京應試落第后,決定留在京城,一邊繼續攻讀,一邊學做豆腐謀生。
可是,他畢竟是個年輕的讀書人,沒有經營生意的經驗。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只好用小缸把豆腐切塊腌好。但日子一長,他竟把這缸豆腐忘了,等到秋涼時想起來了,腌豆腐已經變成了“臭豆腐”。
王致和十分惱火,正欲把這“臭氣熏天”的豆腐扔掉時,轉而一想,雖然臭了,但自己總還可以留著吃吧。于是,就忍著臭味吃了起來,然而,奇怪的是,臭豆腐聞起來雖有股臭味,吃起來卻非常香。于是,王致和便拿著自己的臭豆腐去給自己的朋友吃。好說歹說,別人才同意嘗一日,沒想到,所有人在捂著鼻于嘗了以后,都紛紛贊不絕口,一致公認此豆腐美味可口。
王致和借助這一錯誤,改行專門做臭豆腐,生意越做越大,而影響也越來越廣,最后,連慈禧太后也聞風前來嘗一嘗這難得一見的臭豆腐,對其大為贊賞。
從此,王致和與他的臭豆腐身價倍增,不僅上了書,還被列為御膳菜譜。直到今天,許多外國友人到了北京,都還點名要品嘗這所謂“中國一絕”的王致和臭豆腐。
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王致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事實上,與王致和相同經歷的人比比皆是,為什么獨有王致和能夠看到并抓住了這樣一個因為錯誤而產生的機會呢?
原因至少有兩點:
一是王致和的細心。
在他發現臭豆腐壞了以后,并沒有一氣之下將其扔掉,而是留下來并品嘗了一口,結果發現臭豆腐居然如此“香”。
二是王致和獨具慧眼。
事實上,雖然王致和的臭豆腐十分可口,但它仍就十分“臭”,而有許多人是完全接受不了這股臭味的,哪怕今天仍是如此。但王致和認為,自己能接受,就一定會有人接受,所以一定會有市場,這也體現出工致和敢于冒險的精神。
所以,錯誤本身雖然能夠產生機會,但這種機會是隱藏著的,只有細心和獨具慧眼的人才能從錯誤中發現機會,從而抓住機會。
事實上,利用錯誤創造機會的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不乏鮮見。
“雪花呢”在今天已經是流行時尚的寵兒,它的出現,同樣是一次錯誤導致的。
某廠的工人在生產呢布的時候,由于工作中的不小心,生產出來的幾匹呢布上染上了白點,這一下問題就大了,按規定,這樣的呢布只能作廢,不能出廠。
這時候,廠里有一位青年發現這種呢布非常漂亮,就與廠領導商量,打折買了下來。然后,他拿到市場上,以比正常呢布更貴的價格叫賣,并取了一個十分動聽的名字——“雪花呢”。結果,這種新款的呢布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幾分鐘之內即被搶購一空。
后來的故事不說大家也知道,那個工廠從此專門生產這種“錯誤”呢布,結果足足賺了一大筆。
在美國,還有這么一件有趣的事:
一位年輕的女顧客在美國的一家商店里閑逛。逛著逛著,她的眼睛突然迸出興奮的火花,于是本來不想買東西的她,立即喊來售貨小姐,要買一架德國制造的正宗名牌三角鋼琴。
售貨小姐看了看售價牌,竟然不敢賣。她請來了股長,股長了解緣由和真相后也婉謝不賣。顧客毫不讓步,連部門經理出面調解都不為所動。最后,總經理出場了,當他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當場定奪:賣!按標價賣!而且送貨上門,免費調音,直到滿意為止!
原來那架價值數千美元的鋼琴,標價牌上偏偏少了一個零!這顯然是制作標價牌的工作人員粗心大意所致。
那位顧客當然是聰明的,但是那位經理無疑更顯聰明!
那些在同類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的企業,不惜一擲千金地大做特做廣告,而那位總經理,卻能將錯就錯,極其巧妙地達到了這一目的,其效果也許更好。果然,這家商場因為這么一件事而造成了“信譽好”的形象,生意越來越紅火,利潤逐年上翻,那個錯誤的“零”造成了一場好的結局。
看來,在真正聰明人的眼里,錯誤也是機會,錯誤也能變廢為寶。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這樣一些問題。即:為什么有的人總能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機會?為什么面對同樣的機會,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失敗了?為什么有些天資本來不好的人卻能得到命運的垂青,而某些天資甚佳者卻最終庸碌無為呢?為什么成功者總顯得比別人更走運……
這些問題的回答可歸納為一句話,那就是:機遇只偏愛那些為了事業的成功作了最充分準備的人。換句話說,只有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東風才顯得珍貴和富有價值。
許多成功者就是善于抓住和創造機會的高手,他們總是在努力,總是在奮斗,絕對不放棄生命中的任何一次機會,即使形勢仿佛已經對自己不利,即使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他們總能從“不利”中發現“有利”。從“錯誤”中找出“正確”,從沒有機會的地方挖掘出機會!這就是他們高人一籌的真正原因所在。
開始時他們是在追尋機會,而一旦當他們自身的實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機會便會自動登門來訪,而且,隨著他們自身才能的不斷提高,知名度的不斷增加,其所面臨的發展機會也會相應地有質和量的提高。可以說,沒有他們的這些主觀努力,就不會有這么多的良好機遇。從這個角度上說機會是那些有準備的人創造出來的,是對其努力的一種肯定和回報。
如果機會可被每個人輕而易舉地得到,那么這種機會便顯得沒有多少價值了。事實上,機會往往是一種稀缺的、條件苛刻的社會資源,要得到它,必須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和成本,必須具備相應的足夠勝任的資格,而“將錯就錯”,能夠在錯誤中找尋機會,無疑就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關卡。
其實,一個人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探索未知領域和發明創造、乃至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關鍵在于要變壞事為好事。犯錯誤后能反省,能變錯誤為正確,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品質表現,也是一個人發掘創造才能的保證,因為抓住機會正是這種綜合效應。
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那些怕犯錯誤的謹小慎微者,很少能有前所未有的創見與成就。
美國加州門羅公園“創造性思考”公司創辦人兼總經理羅杰·馮·伊區在《如何激發創造力》中認為把犯錯誤列為壞事是“心智枷鎖之一”,他說:“如果你不經常犯錯誤,你就無法發揮潛力。”
事實上,錯誤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人們自以為錯誤的心理,碰到錯誤就認定是錯誤,不再去做過多的努力。其實,在犯錯誤的時候,機會或許已經悄然來到你的身邊,你一定要分辨清楚,主動改變錯誤,才能抓住這來之不易的萬分之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