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以宗教祭祀為主的廟宇牌坊
書名: 古建標志(文化之美·巧奪天工)作者名: 王金鋒 林風編著本章字數: 4669字更新時間: 2021-05-18 18:09:33
牌坊是集建筑、雕刻、書法、楹聯等傳統文化于一體的文化載體,每座牌坊的背后都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
我國牌坊的類別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從功能上分,主要包括用于宗教祭祀的寺廟牌坊,用于表彰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的節孝牌坊,用來表彰為國家地方建立功績的功德牌坊,以及作為地方標志作用的標志牌坊等幾類。
其中,我國的廟宇牌坊主要位于寺廟前或者寺廟內,最為著名的有陜西省西安清真大寺牌坊、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牌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關帝廟牌坊、河南省湯陰縣岳飛廟精忠坊、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對越牌坊、江蘇省揚州市棲靈遺址牌坊、山西省五臺縣菩薩頂牌坊、北京市香山昭廟琉璃坊、江蘇省蘇州市知恩報恩牌坊、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老牌坊、陜西省勉縣武侯祠三坊、山東省五蓮縣仰止坊和河南省衛輝市徐氏家祠石坊等。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由于它與西大街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對,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
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清真大寺創建于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歷史。
在這座古老的寺廟內,有一座木牌坊和一座石牌坊最為著名。
其中,木制牌坊在寺廟的第一進院內,牌坊聳立在磚雕大照壁的對面,異角飛檐,斗拱層疊,樓頂琉璃覆蓋,蔚為壯觀。該牌坊約建于17世紀初,距今已有360余年。
寺廟內的石牌坊位于第二進院落的中央,為3間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兩翼各為“虔誠省禮”和“欽翼昭事”,東西有踏道,繞以石雕欄桿。此石牌坊約建于明代。
曲阜市孔廟牌坊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奉祀孔子的廟宇內,廟內共有門坊54座,其中有6座著名的古牌坊。在這些古牌坊中,金聲玉振坊是孔廟的起點。“金聲玉振”是孟子對孔子的形象比喻。
《孟子·萬章下》對孔子評價: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金聲也者,試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這里的“金生”和“玉振”表示奏樂全過程,鐘代表“金生”,磬代表“玉振”,以擊鐘開始,以擊磬告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后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其寓意是很深刻的。
金聲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只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辟邪”,俗稱“朝天吼”,以避除群兇,懾亂鎮邪。兩側坊額淺雕云龍戲珠。
牌坊明間坊額上刻4個紅色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1538年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
在金聲玉振坊后面是欞星門牌坊,它是孔廟的第一座大門。
欞星門牌坊始建于明代,原為木結構建筑,清乾隆年間重修時改為鐵梁石柱,為三楹四間。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閱,4根圓柱中綴祥云,頂雕怒目端坐的4位天將坐像。
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上層絳環花紋,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兩旁皆有額坊一層,次間額枋雕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欞星門里建兩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于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相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
北為至圣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圣廟”3個字,1729年改為“圣廟坊”。坊為漢白玉石刻制,三間四柱,柱飾祥云,額坊上飾火焰寶珠。
在太和元氣和至圣廟兩坊中間,也就是孔廟的第一進院落的左右兩側,有兩座互相對稱的木質牌坊遙遙相對是孔廟的第一道偏門。
東題“德牟天地”,是說孔子之德與天地齊;西題“道冠古今”,是說孔子之道古今無二。這8個字贊美孔子學說在古往今來都是至善至美的,極言孔子學說對我國思想界所產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無與倫比的。
此兩坊建立于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風格。建筑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間13間,稍間9間,中夾小屋頂5間。
坊下各飾有8只石雕怪獸。居中的4只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辟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運城市解州關帝廟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此廟內,也有眾多的牌坊,其中以廟內中軸線南端東側的“萬代瞻仰”石牌坊和西側的“威震華夏”木牌坊最為著名。
萬代瞻仰石牌坊建于1637年,為四柱三門三滴水五頂式建筑。檐下施五踩重翹斗拱,正面書“萬代瞻仰”,背面書“正氣常存”。
牌坊造型優美,比例適度。立柱兩側抱鼓石門墩制作精致,上部雕胡人牽獅、幼獅上爬,中部抱鼓雕花卉纏繞,刀工與造型皆佳。尤其是正背兩面柱頭與柱間額枋浮雕堪稱藝術精品。
中門額枋浮雕4層,側門額枋浮雕3層,皆為內容豐富的紋飾。
石牌坊正面上層雕“八神將騎馬、跨麒麟等瑞獸追擊圖”。中部以三孔橋相隔,眾神橫槍躍馬,前后追擊,足下塵土飛揚,神速異常。中上層雕“十仙足踏祥云拱手相向朝拜圖”。
中部置香爐,左右站兩將守護。上部坐者元始天尊。中下層雕“天神將征戰圖”,眾將跨天馬、騎天牛、踩葫蘆、踏龜背征戰追殺,周圍祥云繚繞,場面宏闊。
下層雕人間三國故事圖。劉備、關羽、張飛坐中,持刀、握矛隨從側立,司馬侍從牽馬守候,樹木祥云襯伴其間。
石牌坊側門額枋也雕三國故事題材。上層兩側皆雕關羽騎馬橫刀過關斬將圖,中層兩側雕關羽歸城圖,下層兩側雕二龍戲珠圖。
石牌坊背面上層雕劉備、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等眾臣將共商軍務圖。中上層雕“關羽辭曹挑袍圖”。關羽騎馬橫刀挑贈袍站于橋上辭曹欲行。
中下層雕“古城會”故事,關羽躍馬橫刀力戰蔡陽,形象生動,刀法洗練。下層雕劉、關、張跨馬征戰追擊圖,眾將策馬持槍馳騁戰場。
石牌坊右上側雕“屯土山”故事。曹軍誘戰關羽,困關羽于屯土山。曹操遣張遼勸降,兩人面坐對談,張遼彬彬施禮,關羽正氣凜然,談判降漢不降曹及歸蜀尋兄等條件。
左上側雕“關羽辭行圖”。關羽跨馬后望,一將下馬作揖施拱手禮送行,難分難舍之情體現于精雕細刻構圖之中。右中側雕關羽跨馬力斬二將圖,二將頭顱被斬于馬下,故事情節為“白馬坡誅顏良、文丑”。
左中側雕“三顧茅廬”圖。劉備、關羽、張飛下馬徐行赴臥龍崗請諸葛亮輔政。孔明坐于茅廬之中,書童引請三兄弟面見,身后三馬隨行,劉備求賢若渴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左右下側雕麒麟、獅、虎、天馬等瑞獸奔走圖。
石牌坊正、背兩面柱身、板心所雕的蟠龍繞柱,侍臣站立、瑞鳥互伴等,也為上乘佳作。
這座明代石坊,以其巧妙的構思、豐富的內容、生動的表現、精湛的雕技,將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與相關神仙勇將傳說融為一體,祥云瑞獸仙鳥添花點綴,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堪稱我國石雕藝術寶庫中的難得珍品。
湯陰縣岳飛廟位于湯陰縣城內西南門里,是紀念岳飛的地方。
精忠坊是岳廟的頭門,這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結構牌樓,坊之正中陽鐫明孝宗朱佑堂賜額“宋岳忠武王廟”,兩側八字墻上用青石碣分別陽刻“忠”、“孝”兩個大字,字高1.8米,遒勁端正,格外醒目。
山門兩側各有石獅一尊,山門檐下一排巨匾,上書“精忠報國”、“浩然正氣”、“廟食千秋”。
晉祠對越牌坊簡稱對越坊,位于太原晉祠金人臺正西,立于1576年。
關于這個牌坊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明代書法家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久治無效。后來在呂祖廟前得一簽,簽上寫有“添磚加瓦”4個字,它的含義是只有在祠內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災免難。
高應元在晉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臺、橋等應有盡有,唯獨缺少牌坊,便決定建造一座牌坊。
但是,牌坊建在何處為宜呢?經過他深思熟慮后,他認為在祠內的獻殿東這塊空地最合適。
高應元想,將來牌坊落成后,殿、臺、坊組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定會收到消災的效果。高應元原計劃建造一座簡單的小牌坊,沒想到在破土動工的第二天,他母親的病就好了,因而,他有決定建成一座大牌坊。
牌坊落成后,高應元為它命名為“對越”,并親自執筆寫下了匾額,此匾氣勢頗為磅礴,被列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這座“對越坊”,造型優美,結構壯麗,雕刻精細。“對越”的“對”,意為報答;“越”,即揚,意為宣揚。“對越”兩字合起來,意為“報答宣揚祖先功德”,在此處意為“宣揚母德高尚”。
母德高尚在這里有雙關語之意,指唐叔虞之母邑姜也行,說高應元之母也可。
揚州市棲靈遺址牌坊位于揚州的大明寺前。
牌坊為四柱三楹,莊嚴典雅。牌坊正面橫匾上題有“棲靈遺址”,背面則是“豐樂名區”4字,題字皆為篆書,為光緒年間鹽運使姚煜手書,字體古拙凝重。這正反兩面的文字,恰好構成一副聯語。
五臺縣菩薩頂牌坊位于菩薩頂寺廟山門前的平臺上,正對108臺階。
此牌坊為石柱穿架式的漢白玉牌坊,四柱七檐,排間15米左右,進深6米上下,柱高近5米,斗拱五跳,頂覆黃色琉璃瓦。
前后各懸一匾,匾額上寫著“五臺圣境”4個字。這4個字筆力雄健,灑脫大方,均為清康熙皇帝御筆。
在匾額上,還刻有“康熙之寶”印章。因為此牌坊匾額上的字出自皇帝之手,為此,該牌坊也就成了菩薩頂的一件瑰寶。
昭廟全稱“宗鏡大昭之廟”,位于北京香山公園見心齋以南,地處半山,坐西向東;原為清代皇家之鹿園。
1780年為接待西藏班禪來京而建,故世人稱之為班禪行宮。廟中尚有琉璃牌坊和石碑各一,是昭廟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琉璃牌坊在廟前的石臺上,牌坊由黃綠兩色琉璃磚裝飾,飛檐式琉璃瓦頂,莊嚴華美。牌坊上部正中、兩面有題額,均為漢藏滿蒙體文,東額為“法源演慶”,西額為“慧照騰輝”。
據說,這是北京最大最漂亮的一座琉璃牌坊。
[旁注]
照壁也稱影壁,古稱蕭墻,是我國傳統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舊時人們認為自己的住宅中,不斷有鬼來訪。如果有影壁的話,鬼看到自己的影子,會被嚇走。影壁還可以烘托氣氛,增加住宅氣勢。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他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和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蓮花寶座據傳,佛祖釋迦牟尼和觀世音菩薩都愛蓮花,常用蓮花為座。此座都做六角形,下部做一個須彌座,其上枋、下枋都做三重或做四重。它常用于佛像基座,以及石牌坊上的裝飾。
如意斗拱斗拱是我國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斗拱在木牌樓中一般都在三跳至五跳之間,如意斗拱指可有如意紋的斗拱。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歷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晉祠三大名匾在晉祠,民間有“晉祠廟里三面牌,難老、對越、水鏡臺”之說。除了“對越”匾,“難老”匾在祠內的難老泉亭中,它是明末清初傅山所題。“水鏡臺”匾在進入晉祠大門的第一座古建筑水鏡臺上,它是乾隆年間楊二酉手書。
班禪全稱為“班禪額爾德尼”,班禪是梵文“班智達”和藏文“禪波”的簡稱。西藏人一般相信班禪是“月巴墨佛”,即阿彌陀佛的化身。而達賴喇嘛為觀音菩薩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清朝君主是文殊菩薩化身。
[閱讀鏈接]
揚州市的棲靈遺址牌坊之所以稱“棲靈遺址”,這與昔日寺中的一座塔相關。
601年,隋文帝下詔全國30個州各建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寶塔,建于大明寺的塔稱作“棲靈塔”,塔高9層,直插云霄,蔚為壯觀,被譽為“中國之尤峻特者”,為此大明寺又稱“棲靈寺”。
但是,該塔在843年不幸毀于火災,后來,人們便在寺門前建了這座“棲靈遺址”牌坊,以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