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我國其他地區的著名華表

我國古代的華表是用來上達民意,有監督作用,皆為木制,而使用石柱作華表,則盛行于東漢時期。

后來,華表的監督作用消失了,只是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城門等前的大柱,作為紀功、裝飾、標志等作用,成為我國傳統建筑的一種裝飾品。

為此,當華表稱為一種裝飾建筑以后,后來歷代的帝王都喜歡在自己的宮殿或者陵墓等處修建起這一特殊建筑。

在我國,除了在唐高祖李淵獻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以及在天安門前有華表,在我國的明代十三陵、清代東陵、清昭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和北大等處也可以見到華表。

明代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南麓,是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群。在明代十三陵中,共有兩對漢白玉雕成的華表,位于長陵神功圣德碑亭的四角處。

4根華表對稱而設,每根華表通高為10.81米,其頂部各有異獸一尊,面南者稱望君出,面北者稱望君歸。每座華表上共刻有41條龍。

清東陵也稱“福陵”,位于遼寧省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

清代東陵是我國聚集華表最多的地方,共有12根。

其中兩對位于亭外廣場的四角,這是4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華表。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身、云板、承露盤和蹲龍組成。

柱身上雕刻著一條騰云駕霧的蛟龍,屈曲盤旋,奮力升騰,寓動于靜,栩栩如生。八角須彌底座和欄桿上亦雕滿了精美的行龍、升龍和正龍,一組華表上所雕的龍竟達98條之多。

另外一對華表位于東陵的大紅門前,其底座是3層蓮花座,長、寬各0.92米,高一米,柱體為八角形,圍長0.55米,通體浮雕云紋及龍蟠柱、頂部橫插有云板,東端華表刻有“日”字,西端的刻有“月”字。

頂部是“天盤”,上有坐犼一只,樣子似大非大,身有麟甲,長尾與鬃發相連,渾身瘦骨嶙峋,做昂首蹺尾引頸高鳴狀。

古人說:犼“似犬,食人”。由于此獸猛烈異常,所以刻在石柱上要它守陵,其朝向有的面北,有的面南,相傳設置宮殿前的犼,西北者謂“望君出”,西南者謂“望君歸”。

而在這里前者也許是勸慰皇帝,在祭祀時不要沉湎于哀傷之中,后者則是勸告皇帝前來祭奠祖宗山陵。

在清東陵石獸群的前后部位,也分別有兩對華表。

這兩對華表樣式較為古樸,座為方形,須彌座,束腰是八角形,分為上下兩層,上面雕刻有吉祥圖案,上層圖案有如意、猴、鶴、松、神鳥、山石、祥云、月、牡丹、獅、靈芝。

下層圖案有口銜靈芝的仙鹿、松、猴、蜂、官印、麒麟、犀牛、月、魚龍、獅、天馬、虎、寓意“松鶴延年”、“封侯桂印”、“太師少師”、“吉祥富貴”等。在各個角之間用竹節式紋飾為間隔。柱體為八角形,上面浮雕為祥云和蟠龍。

據說,清東陵內的這些華表建造于1650年,據《清奇世祖實錄》記載:

順治七年四月己酉:在福陵立“擎天柱四,望柱二”。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古城北約5000米處,因此也稱“北陵”,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

清昭陵的華表柱共有3對,一對在昭陵大紅門外,距下馬碑不遠的地方;一對在石象生之前;再一對在神功圣德碑碑亭之前。

3對華表樣式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它們的底座都是六角形須彌座,須彌座的上下枋及束腰部位刻有云龍、仰俯蓮等紋飾。

柱體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圓柱形,但上面的浮雕一樣,都是云龍幡柱紋。雕刻形象生動的巨龍,在濃密的云水間仿佛在盤旋升騰;云板橫插在接近柱體的頂端,是一塊長三角形石板,云板上刻有密集的云紋,有的云板還刻有“日”及“月”兩字。在柱體頂部有一圓盤叫“天盤”,天盤之上為柱頂。

清西陵內的華表柱共有兩對,位于西陵正方形廣場的四角。

4座華表同樣也是白玉石雕,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石柱周身浮雕著朵朵云團,一條巨龍于云朵之間盤繞柱身扶搖而上;柱身底部雕有海浪巨巖,頂部龍首處東西向橫插著鏤雕的如意云板;云板上端為蓮紋柱頂,圓形頂蓋上蹲踞著一尊昂首翹尾、引頸嘶鳴、似犬非犬、遍體甲麟、極具力度和美感的珍奇怪獸望天犼。

在每個華表的八角蓮花須彌座四周,還有一個精致的漢白玉護欄,將華表柱保護起來。

除了這些皇帝陵內的華表,在我國的盧溝橋兩頭也有華表4座。

4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橫貫著云板,柱頂有蓮座圓盤,圓盤上雕有石獅子,莊嚴秀美,氣勢非凡。

在我國眾多的華表中,北京大學的一對華表也非常著名。

這對華表在北大校園辦公樓前開闊的草坪上,它們均由漢白玉雕成,通高約8米,下方的八方形、須彌座高為1.24米。華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態各異的蟠龍,是凝結了我國雕刻藝術、極具美學價值的精品。

這兩座華表來自何處呢?說起來這其中還有一段典故。原來這兩座華表是圓明園安佑宮中的遺物之一,當年被安放在安佑宮琉璃坊前。

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有記載:

鴻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徑入,其中為安佑宮,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華表刻云氣,甚精巧,民國十四年猶及見之。聞人言:今已為燕京大學所取。

根據這段記載推測,這兩座華表應當建于1742年。至于如何從圓明園移到北大校園,據當年的《燕京大學校刊》記載,這是燕京大學建校初期移至此處的。

這對華表歷經百年滄桑,給古老而年輕的北大校園增添了幾分典雅與莊重。

[旁注]

行龍、升龍和正龍指龍的各種狀態,其中,行龍指坐奔走狀態的龍,正龍指盤著的龍,升龍指龍的頭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動勢。龍頭往左上方飛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升龍”。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起較緩者,稱“緩升龍”,升起較急者,稱“急升龍”。

麒麟也稱“騏麟”,簡稱“麟”,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做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它與貔貅有所不同,麒麟是兇猛的瑞獸,而且護主心特別強,有招財納福、鎮宅辟邪的作用。貔貅是以財為食的,能食四方之財。

關外三陵是指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在滿洲老家赫圖阿拉,滿語意為“橫崗”,還建有埋葬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式化特點強烈,并影響了入關后清朝各陵的修建。

石象生又稱“石翁仲”或“石獸群”。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儀物之一,為石雕人物、動物成對立于神道兩側。神道兩旁排列著一群石獸,它們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石獸如同一批“衛士”護衛著皇陵。是陵墓的裝飾性建筑。

鏤雕是一種雕塑形式。即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有的為單面雕,有的為雙面雕。鏤雕也稱“鏤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體等可以用來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種圖案、花紋的一種技法。。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于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余處,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有“萬園之園”之稱。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

燕京大學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成立于1916年,它本來是由華北地區的幾所教會大學合并而成的,包括北京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分別由美國長老會、美以美會、美國女公會、公理會、英國倫敦會等合辦,初期名為“北京大學”。它后來成為了北京大學的主校園燕園。

[閱讀鏈接]

據說,在北大校園內的這對華表,是一粗一細,并非是標準的一對。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1925年燕京大學建校舍時,只從圓明園運來了3根,第四根卻被運到北京城里。1931年,第四根華表曾橫臥在天安門前道南。

后來,當北京圖書館建文津街新館時,人們想要將燕大多余的一根華表搬走與天安門前道南的另一根合成一對,并一起移到北京圖書館前。不料,在搬運時陰錯陽差,結果燕大和北圖的華表皆不成對,成就了這一樁趣事。

再后來,人們把燕大內剩下的這對華表,一齊移到了辦公樓前面,形成了現在人們看到的樣子。而另外的兩根華表,則一根放在了北海公園,一根放在了中山公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清河县| 易门县| 威远县| 呼伦贝尔市| 海安县| 清水县| 沧州市| 陆河县| 大石桥市| 凭祥市| 庄浪县| 阿拉善右旗| 郁南县| 白玉县| 台南市| 遵化市| 新巴尔虎左旗| 阳山县| 南川市| 双峰县| 新田县| 湟中县| 玉树县| 大竹县| 镇雄县| 宁德市| 开封市| 胶州市| 彝良县| 南昌县| 前郭尔| 桑日县| 淮阳县| 汾阳市| 乐都县| 肇源县| 涟源市| 泾阳县| 新密市| 麟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