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明永樂年間建成天安門華表

1417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命人在北京修建了著名的紫禁城。在修建紫禁城期間,明朝皇帝還命人在紫禁城的正門承天門的前后各修建了一對巨大壯觀的華表。

這里的承天門便是后來著名的天安門。其中,天安門前的華表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子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

這兩個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0.98米,重約20000多千克。華表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云龍,柱上頂部橫插著一塊云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間,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

天安門的華表分為3個部分:基座、柱身和柱頭。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神獸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莊嚴。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云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云板,上面雕滿祥云。

華表的柱頭頂部是一個承露盤,盤上雕刻有一個蹲著的神獸,栩栩如生,人們稱這神獸名為“犼”。

犼,只是個傳說神獸,我國古書上說它是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為“望天犼”、“朝天犼”;還有傳說它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

天安門華表柱頂上的朝天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地藏王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犼。

天安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南,望著皇宮外。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把天安門前華表上蹲著的兩個石犼叫做“望君歸”。

據說,它們經常注視著身皇帝出外時候的行為,盼望皇帝早日回宮,不要老在外面尋歡作樂。

當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歸的時候,“望君歸”就說話了:“國君呀,你不要老在外面游逛了,你快回來料理吧!我們兩個犼盼你回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天安門的里邊還有兩座同樣的華表,頂端也蹲立著石犼。不過,天安門外華表上的石面向南,而天安門里邊的石面向北,朝著宮殿的方向。

據民間傳說講,這兩只犼經常注視著深居宮禁的帝王的行動,并勸誡帝王說:“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待在宮殿里,只顧和后妃取樂。你也該經常出來到民間走一走,了解一下民情。我們兩個犼天天盼你出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所以,人們又把這兩只石犼叫“望君出”。由于“望君歸”和“望君出”蹲在華表頂上,所以天安門的華表又叫做“望柱”。

其實,華表上的犼,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石頭,唯一的功能是“望”。住在皇宮內的皇帝們根本不理會它的職能,從入住在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朱棣到最后的皇帝溥儀,沒一個人聽它的。

因此,這些廣泛流傳在民間的“望君歸”和“望君出”的故事,既表現了人民對自己雙手建筑起來的美麗華表的深厚感情,同時,也表達著人民企盼明君的樸素愿望,以及對于昏君治國的不滿。

另外,制作天安門石獅子、華表、金水橋欄桿的漢白玉,實際上是大理石的一種。這是一種著名的石雕材料,產于北京房山縣。純潔雪白者居多,方解石結晶較好,磨光后晶瑩似玉,質地細致均勻,透光性好。我國古代的石雕,如隋、唐的大型佛像,都喜歡用漢白玉制作。

據說,當年修建天安門時,為了運輸這些白玉石,在修好的運輸道路上澆水成冰,形成冰道,萬人拖著大石塊在冰上滑運來到北京的,非常不容易。

當年,這兩對華表修成后,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筑群渾然一體,使人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

為此,可以說,天安門華表當推為我國所有的華表之冠,它實際上已經和中華民族,和我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角度上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標志。

[旁注]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又稱故宮。于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故宮全部建筑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墻圍繞。它的正門便是舊稱承天門的天安門。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至唐、宋時期,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

地藏王菩薩也稱地藏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宏愿”,故被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我國佛教視九華山為地藏菩薩應化之地。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奪位登基,改年號為永樂。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從南京城遷都北京,并在北京建成了著名的紫禁城。他在位期間,5次北征蒙古,并疏通大運河,編撰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招撫東北少數民族,為明代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閱讀鏈接]

據說,今天天安門前那對華表所矗立的地點,并非明清時期的位置。當時,它們的位置比現在更為靠前。

1950年,天安門廣場需要擴展,因此要將這對巨大的華表向后移動6米。可這對華表重達20000多千克,而且在搬動時又不能使它的精美的雕刻受到損傷。于是,如何移動這對華表便成為了一個大難題。

建筑部門在清宮檔案材料里發現了15歲就進入了內務府營造司房庫,其祖上五代都為宮廷建筑搭架子,曾經給皇宮安上過高大的梁枋的搭材匠徐榮。

此時,徐榮已經有64歲了。他靠著搭材匠、石匠、木匠等人靈巧的手,只是使用簡單的杉篙桿子、麻繩和吊鏈,就將偌大的兩個華表換了地方,而且式樣和原先不差分毫,安裝得十分合榫。并最終形成了后來的天安門前華表格局。

華表的這一次完整移動,堪稱是一個奇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普湖县| 当涂县| 新丰县| 庐江县| 岗巴县| 梧州市| 武汉市| 台南县| 桂林市| 久治县| 德庆县| 中阳县| 夹江县| 海阳市| 涿州市| 岳阳县| 西峡县| 都兰县| 云浮市| 巴楚县| 大邑县| 和硕县| 视频| 甘南县| 镇巴县| 无锡市| 监利县| 枣庄市| 邹平县| 新建县| 淳安县| 鄂尔多斯市| 都江堰市| 高台县| 隆子县| 望谟县| 荔波县| 文登市| 揭阳市| 孟津县|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