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隋唐帝王之謎(3)

武則天約在永徽初年召入宮中,盡管貌美無人能敵,但在短短幾年中以區區昭儀地位而使高宗俯首聽命肯定是不可能的。王皇后其實年齡比武則天輕好幾歲,人也長得很漂亮,但武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深得高宗寵愛,一旦廢后,高宗也已有滿意的替補。而此時恰逢武則天把愛女之死嫁禍給王皇后,所以高宗更有了廢后的正當理由。于是在永徽六年的十月份,掀起了廢立皇后的軒然大波。王皇后的被廢,尤其說是武則天后宮爭寵的結果,還不如說是高宗想結束唐太宗的影響,自己獨控政權的必然。在這一點上,李勣看得十分明白。當高宗要他對廢立皇后表態時,他狡猾地說:“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既不想得罪太宗老臣,又不想在這場斗爭中跌跟斗。高宗對他的回答十分滿意,讓他主持了冊武昭儀為后的儀式。實際上高宗所做的,無非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廢立皇后的背后,其實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搏斗。

武則天加害孫女永泰公主之謎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死于公元701年,年僅十七歲。初葬河南洛陽,公元706年遷回長安,陪葬乾陵。

關于公主死的經過,《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均有明確的記載。當時武則天年事已高,許多政事都委托張易之兄弟辦理。邵王李重潤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在背后偷偷議論張易之,被張發現后,告到武則天處。武則天大怒之下逼令他們三人自殺。由于三部正史都把整件事情寫得清清楚楚,所以,永泰公主死于李重潤一案,一直以來,史學家們都沒有什么異議。

然而,自從1960年發掘永泰公主墓,出土了公主的墓志銘之后,就逐漸有學者對公主的死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史書與志文的記載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史書對于李重潤一案在記載上有許多違異之處。例如關于李重潤、李仙蕙、武延基三人的死亡時間,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的記載各不相同,有的記年,有的記年記月,有的則是年、月、日都記,與志文上刻的永泰公主的死亡時間有所出入。因此他們推斷永泰公主并非與武延基等同時遇害。又如關于李重潤一案遭殺害人數,三本史書也分別有三人、二人、一人三種說法。關于三人之死的方式的問題,三本史書有“杖殺”“皆逼令自殺”“令自殺”“得罪縊死”“縊殺之”“殺”等不同的記載。綜合以上三大疑點,加上永泰公主墓志銘上有“珠胎毀月,怨十里之五香;瓊萼凋春,忿雙童之秘藥”和“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等字樣,學者們推斷李重潤一案并未波及到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死后,她還孤單地生活,而最終導致她死亡的原因是難產。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以上的觀點,也有學者堅持正史的說法,認為永泰公主的確為武則天所殺。在他們看來,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在三人死亡時間的記載上,只有詳略的差別,沒有年、月、日的混亂和矛盾,而且通過計算,史書所記的三人死亡時間(九月壬申,即九月初三)與墓志所記永泰公主之死亡時間(九月初四),相距僅一天,由此并不能推斷出公主并非與李重潤等同時遇害。關于死亡的人數,三本史書之所以記載會有不同,是由于同一事件在一本書中多次出現,作者為了行文的需要,有主次和詳略的安排。所以,這也不能說是史書之間互相違異。至于三人之死的方式雖說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是遭殺害這一點是一致的,而且除了“杖殺”之外,其余記載均屬賜自盡的方式。他們還認為唐代就有對罪犯在律外先行決杖的慣例。至于死刑,唐代也有先決杖后行刑的慣例。所以,李重潤以大逆之罪在被武則天賜令自殺之前先行決杖,是符合當時的國情。而從小嬌生慣養的李重潤很有可能經不起杖打的痛苦,在行杖刑時就一命嗚呼。因此,“令自殺”和“杖殺”也就不矛盾了。

排除了以上的疑點,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史書的記載為什么會和墓志銘的記載有所不同?學者們認為這與墓志銘的作者在當時的處境有關。給一個遭殺害的死者寫墓志,如果直書死因,往往會給死者及其家屬、后代帶來難堪,尤其被害的人與自己是差不多時代的人,又貴為公主,若寫不好,不僅牽涉到整個皇族的顏面問題,很可能自己的項上人頭就不保,所以作者只能采取避重就輕的辦法,巧妙地避開死亡的真正原因,或者說是關鍵原因。永泰公主難產可能確有其事,因為她當時畢竟只有十七歲,身心發育也許都還未健全,而且據出土的永泰公主的尸骨看,她的身材也很嬌小。但是并不能就因此斷定她的死與武則天毫無關系,說不定她就是被武則天明的或暗的手段使得流產而喪身的。相反,難產只是永泰公主死亡的次要原因,其主要原因還是祖母武則天的迫害。

沒有想到,一塊墓志銘的出土竟會使原本明明白白的一段歷史變得撲朔迷離,究竟永泰公主是因何而香消玉殞,可能還要等待學者們更加有力的論證,才能揭開謎底。

武則天長住東都之謎

唐朝建都于長安,洛陽是它的東都。從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長安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則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長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這段時間住在長安以外,其余時間一直住在洛陽。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于684年9月改嗣圣元年為光宅元年,并且“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改東都為神都,無疑是想抬高洛陽的地位;而“太初”則意味著一切從新開始。與此同時,武則天又在洛陽立武氏七廟。688年2月還在洛陽建立了明堂。七廟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征,明堂是帝王舉行祭祀、朝會、慶祝各種大典的場所。武則天把七廟和明堂建在洛陽,無疑是想要以洛陽代替長安了。此外,691年7月,也就是武則天登上王位還不到一年的時候,就把關內十萬戶居民遷到洛陽。至此,武則天要以洛陽為全國新的政治中心的用意已顯露無疑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長住洛陽,并以洛陽代替長安呢?

有一種說法來自于傳統史書的記錄。《資治通鑒》和新、舊《唐書》等史書上都記載,武則天曾與王皇后和蕭淑妃爭寵,王、蕭失勢被囚,高宗惻然傷之,對二人表示即將重新處置。武則天知道后,令人杖二人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甕之中,還罵道:“令此二嫗骨碎。”二人數日后死去。此后,武則天便經常在夢中見到她們“被發瀝血如死時狀”。為了擺脫惡夢的困擾,她先是移居蓬萊宮,但眼睛前面還是經常出現兩人身影,不得已,就直接遷居到洛陽。這種說法自司馬光開始已流傳了很久,但是它看似順理成章,卻有許多漏洞。

首先,武則天常住洛陽并把洛陽作為政治中心,是高宗死后的事,距離王、蕭二人之死有二十多年了,把二者聯系起來成為因果關系,不免有些牽強。其次,就武則天一貫的行為和性格來看,她不像是那種懼怕厲鬼報復的人。移居洛陽之后,她也沒有少殺人,有學者甚至認為她殺人殺得“手滑”。因此,史書的說法難以成立。

另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之所以長期住在洛陽,“無非為其曾在長安出家,避洛陽可以縱情荒淫享樂起見”。這種說法也有待商榷。因為武則天先后任皇后、皇太后和皇帝,她的一舉一動均受人矚目。她要享樂也好,要掩蓋曾在長安出家為尼也好,簡單地靠遷居洛陽的方式并不能掩蓋過去。更何況徐敬業起兵時,駱賓王起草的檄文中就有“洎乎晚節,穢亂春宮”的詞句,可見她的過去早已為天下人所共知,再怎么遷都也于事無補。至于她要享樂,就更不用避人耳目了。且不說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為其面首一事是否屬實,光看武氏的作風,她在平定叛亂和治理朝政上,手段之強硬與任何一位男性帝王相比,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如果她要貪圖享樂,還會懼怕輿論的制約嗎?

有人認為武則天長住洛陽主要是經濟上的原因。早在隋煬帝時,留在東都的時間比長安為多。入唐后,唐太宗曾三幸洛陽。其時關中屢遇天災,農產品供應不足,所以帝王往往移居洛陽,等到關中農產豐收,然后再回到長安。唐高宗曾七次到洛陽去,也主要是這個原因。至武則天,干脆就長住洛陽了。長安的運輸遠不及洛陽來得方便,而洛陽地處南北運河的中點,交通漕運便利,因此洛陽得到武則天的看重固然不排除有政治及帝王私欲上的原因,但主要是因其經濟地位決定的。

還有一種說法,較前面幾種而言更為新穎,即認為武氏遷居洛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她的目的在于改朝換代,以周朝代唐朝。在封建社會以男子為中心的傳統繼承制度的局限下,一個女人要奪取王位,做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實屬不易,而武則天先后作為皇后、皇太后、皇帝,這一路走來更是比男人多了幾分尷尬。雖然她最后成為了一國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作為李氏之婦,其子為李氏之后,她和李氏之間始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無法改變“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傳統思想和以男子為中心的帝位繼承制度。她不能與李唐皇朝徹底決裂,不論是貶低或是抬高李氏王朝對她都是極為不利的,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她只能選擇另起爐灶,建立新的政治中心,這樣一來,既不會侵犯李氏在長安的原有地位,也顯示了武氏在洛陽的另一番至高無上。無疑,這一舉動對于協調李氏和武氏的矛盾也是有利的,顯示了武則天的政治才能和智慧。

更有一種觀點認為,武則天長居洛陽的原因是高宗時期開始的獨特的軍事和政治原因造成的。高武時期周邊地區軍事形勢較初唐有很大變化,唐朝與東北方、西方、北方的戰事不斷。唐高宗為了便于指揮與高麗的戰爭,多次來到洛陽。與吐蕃發生戰爭后,唐朝面臨著東西兩條戰線,高宗就在兩京之間來回奔走。從當時實際來看,洛陽正好位于全國幾何中心的戰略位置,較之長安更加便于應付各方的種種戰事。武則天上臺后,在制度上標新立異,別立系統,政治原因遂成為與軍事原因并行不悖的長駐洛陽的又一原因。她想拋棄長安,擺脫李唐王朝的大本營和政治、禮儀氛圍。當高宗死后,她連高宗西葬都不愿回長安一趟。

那么,武則天要另外建立一個政治中心,她為什么不選別的地方,而是偏偏對洛陽“情有獨鐘”呢?持這種觀點者認為這是由洛陽自身的各方面條件所決定的。

長安處于關中平原的中部,雖然土地肥沃,農業生產比較發達,但是由于它屢屢為各朝代的都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多,所以隨著時間推移就很難滿足自己城內的糧食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早在西漢年間,政府就大力發展漕運事業,然而由于路途的遙遠,加上三門峽一段的黃河河道狹窄,多暗礁,所以漕運要付出很大代價,往往得不償失,而位于三河交匯中心的洛陽卻與長安截然不同,洛陽尉楊齊哲曾在給武則天的奏書中稱洛陽“帑藏儲粟,積年充實,淮海漕運,日夕流行,地當六合之中,人悅四方之會”。可見,當時洛陽在經濟發展上的條件的確優于長安。

自古及今,洛陽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具有經濟和軍事兩大方面的優勢,歷代帝王都對它非常重視。漢高祖稱道:“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隋煬帝也說洛陽是:“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這一切都說明洛陽在帝王心目中的地位,實際它具備了作為一個都城的條件。到了武則天,她特別青睞洛陽,把洛陽作為新的政治中心,應該說是不足為奇的。武則天之后的中宗、玄宗等。又將神都改成東都,重新回到了長安,洛陽的重要性之后漸漸失去,從這點上看,武則天長駐洛陽可能是特殊環境下的特殊人物的特殊舉動。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神龍元年(705)十一月,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凄涼地死去。第二年,她的靈柩被運到長安西80公里的梁山,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

梁山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圓錐形石山,山勢峭拔挺立。乾陵以山為陵,將整座山建成了一個巨大的陵園。梁山有三個山頭,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較低,東西對峙,形成天然門戶。三峰聳立,就好像武則天仰臥于大地,北峰為其頭,南面雙峰峰頂因為有十五米高的土闕,遠遠望去恰似乳房。有人認為,只要一看到梁山三峰,就會使人感受到武則天的威嚴和非凡無處不在。置身于三峰之間,你仿佛就面對著這位剛烈女性,受到了她張揚的性格和媚麗的恣色的包圍,你對她既萌生出肅然起敬的感覺,又產生出無限的聯想。傳說武則天希望死后自己能頭枕梁山,腳蹬渭河,臥望長安,看來她的選擇是很有眼光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新龙县| 新邵县| 镇原县| 洪湖市| 石狮市| 花莲市| 措勤县| 阜南县| 夹江县| 黄山市| 从江县| 仪陇县| 浦东新区| 富宁县| 竹山县| 惠安县| 汝南县| 兰州市| 德兴市| 宜都市| 宁南县| 永定县| 海盐县| 正安县| 渭源县| 湘乡市| 太仆寺旗| 逊克县| 嘉祥县| 南丹县| 张家界市| 拜泉县| 邵武市| 大同市| 收藏| 蒙城县| 揭东县| 长泰县| 正阳县|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