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尼羅河
- 世界歷史百科: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上)
- 李劍橋 竭寶峰編著
- 959字
- 2021-05-30 21:02:55
文明的起源
人類的古文明無不與水相伴而生,從無例外。
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都可以證明這一點。當然,尼羅河流域也離不開這個法則。
有古文明的地方一定有水,但并不能說有水的地方一定就有古文明。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上,很多地處雨量充沛、河流湖泊較多的民族往往對人類文明貢獻平平。而古埃及人憑借著尼羅河微薄的饋贈卻創(chuàng)造了至今讓人類嘆為觀止的文明財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也許最難得到的才是最容易被珍惜的吧。
埃及很少下雨,今天如此,幾千年前也是這樣。如果不是世界長度第一、水量第二的尼羅河從埃及境內流過。不要說文明,今天埃及的土地上恐怕還會是個人煙稀少的地方。
尼羅河有兩個源頭,一個叫白尼羅河,另一個叫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源頭在海拔2600米的熱帶中非山區(qū),青尼羅河的源頭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埃塞俄比亞高地。這兩條河流在蘇丹平原匯合以后才形成我們熟知的尼羅河。
這條發(fā)源于赤道以南、非洲東部高原上的大河流向與我們的母親河稍稍有些不同。它由南向北奔騰而過,經(jīng)過6700公里的長途跋涉以后流入地中海,這也正應了我們“水流千遭歸大海”的古語。
尼羅河在埃及境內的長度為1530公里,不到整個河流長度的1/4。兩岸是3~16公里不等的河谷。到達開羅后分成兩條支流,這兩條支流夾著的地方就是24000平方公里的尼羅河三角洲。
每年的六月,紅鶴飛臨的時候尼羅河水開始泛濫,到11月份才逐漸退去。洪水把非洲高原上的沃土留在河岸兩側及三角洲地帶,積淀成大量的淤泥。7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用這種天然的肥料改良著自己貧瘠的土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自然規(guī)律來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埃及人最崇拜的阿蒙神就曾有這樣的箴言:大水灌溉的地方就是埃及。由此可見古埃及人和現(xiàn)在一樣是世代生活在尼羅河兩岸和三角洲地區(qū)的。
翻翻埃及的版圖將發(fā)現(xiàn)如此有趣的一件事:只占全國面積4%的這條綠色長廊養(yǎng)活的竟然是全埃及99%的人口。另外那1%的人口,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綠洲旁。想想說變臉就變臉的沙暴,也真為他們賴以生存的那一汪泉水而擔憂。
從尼羅河三角洲形成那天開始,埃及便被開羅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部的叫上埃及,北部的叫下埃及。這個分法也和我們的習慣正好相反。從大約5千多年前開始,他們就有了各自的國君。為了爭奪這點有限的資源一直刀兵相見,最終北部的下埃及俯首稱臣。埃及得以統(tǒng)一為早期王朝,文明從此產(chǎn)生發(fā)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