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概況

羅山是寧夏中部的高大山脈,其保護區位于同心縣和紅寺堡區的行政界限內,東臨毛烏素沙地,西接騰格里沙漠。地理坐標為北緯37°11′~ 37°25′,東經 106°04′~ 106°24′。羅山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2年7月1日,2002年7月設立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呈南北走向,保護區南北長36 km,東西寬18 km,總面積 337.1 km2,其中核心區96.45 km2,緩沖區87.87 km2,試驗區152.78 km2,海拔 1560 ~ 2624.5 m。

羅山地貌單元處于鄂爾多斯高原西部與黃土高原北部的銜接地帶,受加里東期羅山、蝸牛山褶曲帶與隴西旋卷結構的影響,其南北向復式背斜構造,構成以山地為主的地貌特征。因形似“螺”,稱為蠡山或螺山。羅山由大、小羅山兩個山體構成,大羅山平均海拔2000 m,南北長約16 km,東西寬7.5 km,面積550 km2,主峰“好漢疙瘩”海拔2624.5 m,相對高度1065 m;小羅山位于大羅山之南,主峰海拔高2201 m,相對高度641 m,西北至東南向長20 km,東北至西南向寬8 km。整個羅山坡度呈西陡東緩的特點;由于水蝕和風蝕的作用,山形比較陡峭,侵蝕溝地形變化比較復雜。

西坡基巖上覆蓋第四系上更新統馬蘭組的風成黃土,孔隙度大,垂直節理發育,質地均一,無層理,沖溝發育,侵蝕嚴重,局部地區有寒武系地層的巖石出露。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達6%,土地類型多作旱地加以利用。東坡主要為第三系上更新統洪積層,巖性由碎石、砂礫、含礫粉砂組成,厚度大,土質貧瘠,地表覆蓋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海拔1900 m以上的山坡、山頂主要為裸露的基巖,以奧陶系的砂巖、板巖和石灰巖為主,由于水蝕和風蝕的作用,山形比較陡峭。

保護區屬中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年、日差較大,降水量少而集中且年際變化大,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年均溫 8.8 ℃,晝夜平均溫差 10.2 ℃,年均降水量 261.8 mm,年均蒸發量2460 mm,年均相對濕度 49%,全年主風向以東西風為主,年均風速3.0 m/s。

保護區內地帶性土壤由灰鈣土、灰褐土、粗骨土三個土類組成。灰鈣土是羅山地帶性土壤中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經調查,保護區灰鈣土由普通灰鈣土、淡灰鈣土、侵蝕灰鈣土三個亞類組成。其中普通灰鈣土主要為山地灰鈣土,其成土母質為巖石風化物或坡麓堆積物,主要分布于大羅山的下部及小羅山,海拔1600 ~ 2200 m,坡度一般小于25°。由于受地表徑流的沖刷,質地較粗,土層較薄,多為沙壤土并有礫石相夾雜,多與粗骨土組成復合層;淡灰鈣土為普通淡灰鈣土,主要分布在羅山地區的原新莊集鄉及韋州鎮,多在洪積扇地形的中上部及緩坡丘陵地帶,土質多偏沙;侵蝕灰鈣土分布在韋州鎮及原新莊集鄉20°以上丘陵坡地上,由于受地表徑流沖刷,大部分地區鈣積層已被侵蝕。灰褐土主要分布在大羅山海拔在2000 ~ 2600 m,坡度35 ~ 45°的山坡地上,土層厚度大于50 cm,是在半干旱森林植被地下形成的土壤,地表有3 ~ 5 cm厚的枯枝落葉層,成土母質主要為板巖和頁巖風化物,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粗骨土分布在坡度大于30°的陽坡上,由于侵蝕嚴重,土層很薄,地表及表土層夾有大量礫石和巖石碎片。

羅山保護區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是寧夏草原與荒漠生態系統的分界線,生態系統脆弱,也是寧夏三大天然林區和三大水源涵養林區之一。因此,羅山是干旱風沙區水源涵養林及其自然綜合生態體。保護區內主要以森林、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等典型自然景觀為主;保護對象是以青海云杉、油松為建群種的山地針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北段大羅山有大面積的針葉林,物種較為豐富;南段小羅山主要以灌叢和草原為主,植被單一,物種較少。另外,受山地氣候垂直變化的影響,植被類型也相應地產生垂直分異,自下而上依次出現荒漠草原、淺山灌叢、針葉林、山地草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南投市| 高州市| 萨迦县| 金阳县| 原阳县| 灌南县| 皮山县| 乌鲁木齐县| 葵青区| 江安县| 安福县| 安西县| 双鸭山市| 邵阳市| 麻栗坡县| 韶关市| 合山市| 镇安县| 岗巴县| 焦作市| 赫章县| 建阳市| 吴堡县| 闽清县| 赫章县| 新晃| 霍山县| 平邑县| 南乐县| 泾川县| 灵寿县| 泰和县| 海安县| 云霄县| 静宁县| 航空| 武城县| 大余县| 新巴尔虎左旗|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