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文官考察制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學術界對之研究成果頗豐。但是,針對武官的考察制度在我國出現較晚,學術界對之研究也嫌不足。因此,對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的研究,就顯得頗有學術意義。

一、選題與學術史

明代軍政考選是從明朝中期開始實施的,在中央由兵部和兵科主持,在地方由巡撫、巡按和都布按三司堂上官,以及守巡兵備官員參與的,針對武官的定期考察制度。這一制度從成化二年(1466)開始,一直延續到崇禎八年(1635),實施將近二百年,影響深遠。

由于軍政考選非常重要,因而,學術界已有研究涉及這一問題。(1)但是,由于受重文輕武風氣的影響,明人對軍政考選的記載不僅稀少,而且零碎和分散,對軍政考選的梳理和研究難度很大。因而,學術界至今尚無人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鑒于此,筆者擬對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的產生原因、細則規定、實施過程、存在問題和作用影響,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以填補明史研究的一個空白,推動明代制度史和軍事史的研究的深入。

雖然學術界尚無人對明代軍政考選進行專門研究,但是,學術界近年來對與軍政考選相關領域的研究,比如,武官襲替和管理制度研究、武舉制度和鎮戍武官的銓選研究,還是取得很大進展。

就武官的襲替和管理而言,臺灣于志嘉先生是較早關注這一問題的學者,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對明代武官的襲替過程和文書管理程序進行了研究,探討了武官襲替和推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另外,肖立軍在對明代中后期九邊兵制的研究中曾提及軍政考選,他說:“天下武官五年一次考察,稱為軍政??疾燹k法是:各地總兵官自陳功過,由皇帝裁定;都司、衛所官由撫、按造冊(評語冊)繳兵部;副、參以下,千戶以上,都、布、按三司考察后上報巡撫,然后‘咨部考舉題奏’??梢姟娬杀柯毞剿局鞒?,在地方,由撫、按、三司負責?!?a href="#jz_1_3" id="jzyy_1_3">(3)梁志勝對明代衛所武官的類型進行了研究,并且簡略提及軍政考選的作用。(4)彭勇在其著作中也提及明代軍政考選問題。(5)梁爾銘對巡按御史在明代軍政考選中的作用有所研究,但可惜其論述存在失誤。(6)因此,在他們工作的基礎上,對明代軍政考選進行系統研究,不僅有助于糾正學術研究中的失誤,而且有助于推動武官管理制度研究的深化。

為了網羅將選,打破武官任職資格的限制,明朝廷開設武舉。因此,武舉是學術界多年來關注的一個話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沈定平和李建軍就對武舉進行了研究。其中,沈定平對武舉的設立過程進行了宏觀論述,(7)而李建軍著重對明代武舉興廢過程、制度規定和武舉的歷史作用進行了研究。(8)另外,趙子富也對明代武舉開始的時間和有關武舉的制度規定進行過研究。(9)王凱旋也對明朝武舉進行了研究,他探討了武舉設立的時間、過程和特點。(10)關注武舉者還有晁中辰先生,他在論文中研究了明代武舉設立的時間和作用問題。(11)張金奎在其著作中對明代衛所軍戶的來源、管理和俸糧發放進行了研究,他特別對武舉與明朝后期軍民之間的互動,以及武舉對社會風氣的影響進行了論述。(12)方志遠先生也對武舉有所研究,他認為明代“以文舉代武舉,武舉只是一種點綴”。(13)盡管學術界對明代武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學術界對明代武舉作用的認識存在分歧,對武舉與明代武官銓選的關系研究不夠。明代軍政考選研究,將就武舉在明代武官銓選中的作用提出新的看法,以期對武舉研究的深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武官銓選是武官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多年來備受學術界關注。比如,許大齡先生認為,“武官與文官不同,少流官,多世官,選期一年六次,考察五年一次。或謂在廷推武臣時,五軍都督府都督及各邊大將皆吏、兵二部會九卿推補,選用方面官(如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等)及一般將領,亦有吏兵兩部各推二名,最后皇帝下詔,選用其一。其他武職則俱由兵部武選司負責”。(14)就鎮戍武官的人選問題,方志遠先生認為,“總兵、副總兵一般由公侯伯等勛臣及都督等官充任,參將、游擊多由都指揮使等官充任,守備、把總則由衛指揮或千、百戶充任”。(15)杜婉言認為,“在各地方分別負責鎮守的,有總兵官、副總兵官,均由公、侯、伯、都督擔任,下設參將、游擊將軍、守備、把總,均無品級、無定員”。(16)總之,學術界對鎮戍武官的銓選問題存在不同的看法。通過軍政考選的研究,筆者將嘗試就鎮戍武官的銓選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明朝廷非常重視對武官的監督和考察,所以這一問題受到學術界關注。比如,李渡先生就對明代的監軍體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明代文臣監軍有四個層次:總督、巡撫、巡按御史和兵備道。(17)但是,對于這四個層次在監察武官中的作用,他沒有詳細論述。羅冬陽對明代兵備道的作用進行過整體性的研究,認為兵備在軍事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對于兵備道對武官的監察細節的研究似乎不夠。(18)筆者對軍政考選的研究,將嘗試展示總督、巡撫、巡按御史和兵備道官員對武官監督的細節。

明朝中后期,官僚格局中文尊武卑,文官壓制武將。對于這一現象,李新峰老師和朱子彥等人都有所論述。(19)但是,對于文尊武卑官僚格局的形成原因,學術界似乎研究不夠。筆者想借研究明代軍政考選之機,對明代中后期文尊武卑格局形成的原因做一解釋。

最后,軍政考選研究,可以推動明代官僚管理制度的研究。由于明朝廷對武官的管理制度借鑒其文官管理的經驗,因而,加強軍政考選研究,有助于推動文官管理制度研究。多年來學術界對文官管理制度研究較多,而對武官管理制度關注不夠。因此,研究明代軍政考選,可以擴展、豐富和深化對明代官僚管理制度的研究。

總之,對明代軍政考選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僅可以填補明代軍事史和制度史上的一個學術空白,推動明代官僚政治史和明代軍事史的研究,而且可以為當代公務員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歷史借鑒,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基本概念

明代的衛分為親軍衛、普通的衛和特種衛三種,分別隸屬于皇帝、五軍都督府和地方都司。(20)因此,明代的武官可以分為三類:直屬于皇帝的武官,直屬于五軍都督府的武官和隸屬于地方都司的武官。隨著鎮戍制度的形成,有些武官領兵在邊鎮駐防;隨著京營制度的形成,有些武官帶兵在京營訓練。因此,當武官被調到邊鎮任職,他們就暫時隸屬于邊鎮;當武官帶兵入京營操練,他們就暫時隸屬于京營。明代武官實行世襲制度,隨著歷史的推移和戰事的增多,因建立軍功而成為武官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行使管治職責的職位有限,所以,明代的武官又可分為兩類:具有管理職責的武官和僅享受俸糧而無管理責任的武官,具有管理職責的武官可稱為“管事武官”,沒有管理職責的武官被稱為“帶俸差操武官”或“帶俸武官”。管事武官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都司、衛所擔任管理職務的武官,筆者將其稱為都司衛所“軍政官員”,其一把手就是“掌印”,副職就是“僉書”;另一類是駐守邊鎮具有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游擊將軍、把總等不同名號的鎮戍武官,和率兵在京營操練具有總督、副將、中軍官、千總、把總、管隊等名號的京營武官。(21)

明人李堂說:“國家制兵有三,曰京營,曰外衛,曰邊兵,而統領成功則在乎將?!?a href="#jz_1_22" id="jzyy_1_22">(22)李堂這里提到的“將”應該就是管事武官,統領外衛的武官是都司衛所掌印、僉書和軍政雜差官員,統領邊兵的武官大致相當于鎮戍武官,統領京營的武官就是京營武官,這些武官構成明代武官隊伍的核心。另外,五軍都督府堂上官一般由勛臣擔任,供職于兩京,他們負責管理武官和士卒戶籍,可以看作高級管事武官。關于明代的管事武官,方志遠先生將之分為坐衙官和坐營官兩類。兩京五軍都督府堂上官,都司、衛所軍政官員,屬于坐衙官;各鎮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游擊、守備等鎮戍武官,以及京營的提督官、坐營官、管操官等京營武官,屬于坐營官。(23)筆者在行文中采用方先生對武官的稱謂方法。

“武職”、“世職”、“武官”、“將領”、“邊將”和“武將”經常在明代的文獻中出現,這五個術語表面含義似乎一樣。其實,它們的意涵有所不同。“武職”和“武官”意義相同,意指帶俸或在任的武官;“世職”是指世襲武官;而“將領”和“武將”指帶有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游擊、把總之類行伍職銜的京營武官和鎮戍武官,“邊將”則專指鎮戍武官。因此,筆者文中“武將”指鎮戍和京營武官,而不包括五軍都督府、都司和衛所軍政官員。

三、研究設想

軍政考選,見任管事武官、帶俸差操武官和剛剛襲替的武官都是軍政考選的對象。(24)新襲替武官是指剛剛承襲父職或祖職的武官。見任管事武官是武官隊伍的核心,負有修飭武備、撫恤士卒、維護地方治安、統兵御敵和保衛國家安全的職責,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官。帶俸差操武官和新襲替武官不參與軍務的管理,他們類似享受武官俸祿的高級“士卒”,其優劣賢否與明代軍隊的狀況和國防安全關系不是太大。因此,筆者把見任管事武官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對帶俸差操武官和新襲替武官的研究僅做有限的涉及。

軍政考選五年舉行一次,廉能干濟武官留任,不職、疲軟或貪酷武官革任,年老、有疾武官致仕,才力不及武官調任。但是,貪贓狼藉武官被發現后,如果不及時罷黜懲處,勢必危害更大。管事武官出現缺員,如果不及時推補,勢必影響武備,危及邊防安全。因此,明朝廷規定,推選管事武官,罷黜拿問貪贓酷暴武官,不必拘泥于五年之期。有鑒于此,軍政考選研究的范疇,不僅應該包括軍政考選之年對見任管事武官的罷黜和員缺推選,還應該包括非軍政考選之期對管事武官的罷黜和員缺推選。在非軍政考選之年,對武官的罷黜要借助于監察,對武官的推選要借助于銓選,所以,對武官的監察措施和銓選措施都應該納入軍政考選的范圍。

有些地區的管事武官責任重大,處境艱險,所以上任不久就夤緣遷轉。為了遏制武官逃避責任,鼓勵武官恪盡職守,明朝廷對長期任職的武官實行賞賚、加銜或升職。從表面上看,這一制度超出了軍政考選的范圍,但是,制度的實行,是為了防止武官頻繁更調,有助于遏制武官頻繁推選。因此,從本質上講,對長期任職的武官實行賞賚、加銜或升職,也應屬于軍政考選的范疇。

本書分為四章:

第一章,都司衛所武官軍政考選。所謂都司衛所武官,是指宿衛、京營、邊鎮之外的、主要按都司衛所編制、統領管理士卒的都司衛所軍政管事武官、帶俸差操和新襲替武官。都司衛所軍政官員管理訓練天下軍丁,負責管理屯田,維持地方治安,運輸漕糧,責任重大。因而,加強對都司衛所軍政官員的考察,提高他們的素質,對于明朝廷國家安全非常重要。該章對都司衛所軍政考選制度的起因、演變、細則和實施進行研究。

第二章,在京武官軍政考選。該章研究針對錦衣衛武官、京營武官和五軍都督府軍政官員的軍政考選。該章內容包括:錦衣衛、京營和五軍都督府武官軍政考選的制度細則、軍政考選過程、影響錦衣衛武官的因素,以及錦衣衛和五軍都督府軍政官員的銓選。

第三章,鎮戍武官軍政考選。鎮戍武官負責保衛邊疆,防御外敵入侵,維系國家安全,其責任至艱至重。因此,明朝廷非常重視對鎮戍武官的銓選、考選和督察。該章對鎮戍武官軍政考選的制度、實施、特征,以及鎮戍武官銓選的特點進行研究分析。

第四章,明代軍政考選存在的問題和影響。該章研究影響軍政考選的因素、軍政考選制度的作用影響和成敗得失,揭示軍政考選的規律,對明代軍政考選制度進行反思。

結語,對明代軍政考選進行總結,揭示其特點,總結其得失。

本書寫作的目的:對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產生的原因、細則規定、實施過程和作用影響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揭示明代軍政考選的特點、成敗得失和作用影響,推動明代武官管理制度和政治史研究的深化,以便為當代中國的制度文明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1)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32頁。Denis Twitchett and Frederick W. Mote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8,p.58.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53頁。

(2)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第146~176頁。

(3) 肖立軍:《明代中后期九邊兵制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5頁。

(4) 梁志勝:《試析明代衛所武官的類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5) 彭勇:《明代班軍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58~360頁。

(6) 梁爾銘:《論明代巡按御史的考察職權》,《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第8期。梁氏認為行伍官的軍政考選與巡按御史無關。其實,巡按御史是參與行伍官軍政考選的重要官員,參見本書第三章第二節。

(7) 劉展主編:《中國古代軍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443~445頁。

(8) 李建軍:《明代武舉制度述略》,《南開學報》1997年第3期,第56~58頁。

(9) 趙子富:《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61~265頁。

(10)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考論》,沈陽出版社,2005年,第212~239頁。

(11) 晁中辰:《明代武舉制度考論》,《文化學刊》2007年第5期,第62~66頁。

(12) 張金奎:《明代衛所軍戶研究》,線裝書局,2007年,第367~376頁。

(13)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66頁。

(14) 許大齡:《明清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67頁。

(15) 方志遠:《明朝軍隊的編制與領導體制》,《明史研究》第3輯,1993年,第35~44頁。

(16)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650頁。

(17) 李渡:《明代皇權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68頁。

(18) 羅冬陽:《明代兵備初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第15~21頁。

(19) 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第75頁;朱子彥、周凱:《明季軍事失敗原因新論》,《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7期,第70~74頁。

(20) 李新峰:《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52頁。

(21) 明代京營武官的名號在不同的時期有所不同,參見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31《戎政府》,王劍英點校,北京出版社,2018年,第462~471頁。

(22) 李堂:《論將才》,陳九德輯《皇明名臣經濟錄》卷17,《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9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第308頁。

(23)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第210~211頁。

(24) 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卷119《兵部二》,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本,第61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美姑县| 丹东市| 垣曲县| 滦平县| 杭州市| 乌什县| 麻栗坡县| 乌鲁木齐县| 伊宁市| 汉沽区| 来凤县| 肃宁县| 同心县| 平阴县| 萝北县| 莫力| 霍山县| 黑龙江省| 清流县| 上犹县| 凤凰县| 深水埗区| 长海县| 易门县| 芮城县| 象山县| 屯门区| 迁西县| 临沂市| 监利县| 甘孜县| 隆昌县| 琼海市| 黄龙县| 乌鲁木齐市| 岳西县| 陆河县| 南通市| 缙云县|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