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第三卷混凝土工程(第三冊):混凝土骨料生產(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全書)作者名: 劉志和 劉金明編著本章字數: 2548字更新時間: 2021-04-25 18:56:37
2.4 天然砂石料源選擇
2.4.1 料場選擇的主要原則
天然砂石料場按其產地位置的相對高低,可分為陸上料場、河灘料場和水下料場三類,通常多數為河灘料場和水下料場。
(1)陸上料場。陸上料場一般覆蓋較厚,雜質含量較高,開采不受河水影響。
(2)河灘料場。大部分的天然砂石料場為河灘料場。地處河流上游的河灘料場,常因河道坡陡流急,粒徑偏粗,含砂量偏低,料場儲量少且分散。中、下游地區的河灘料場,粒徑相對較小,常可找到集中料場。河灘料場上部在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沒,一部分砂石經常位于河水位以下。表面覆蓋層相對較薄。
(3)水下料場。系指常年處于河水面以下砂礫料場,有時與河灘料場連成一片。
(4)天然砂石料料場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1)工程附近天然砂石料質量符合要求,儲量豐富,剝采比較小,級配和開采運輸條件較好時,應優先作為比較料源。
2)位于壩址上游的料場,應研究圍堰或壩體擋水前先行開采的可行性和經濟性。
3)位于壩址下游附近的料場,應考慮施工期由于河道水流條件發生改變,造成料場儲量、砂石料級配和開采運輸條件變化的情況。
4)對有航運要求的河段,應考慮砂石料開采對通航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天然砂礫石料場條件復雜,除儲量、質量、開采運輸條件滿足要求外,還需注意工程導截流、大壩下閘蓄水發電對料場水位、流速的影響。流域梯級開發工程,上下游水電站蓄水同樣可對這些料場產生同樣的影響,因水位頻繁變化可能造成這些料場發生漂移、河道改向等情況,有時可能導致原來陸上開采料場變成水下開采料場,其料場儲量、質量及開采運輸條件發生巨大變化,導致重新進行開采規劃,這些因素在料源比選時應考慮。
2.4.2 料源的勘探和試驗
對天然砂礫石料產地,應進行勘探和取樣試驗。
(1)料場按地形地質條件分為三類:
Ⅰ類:面積廣,有用層厚而穩定,表面剝離層零星分布。
Ⅱ類:呈帶狀分布,有用層厚度變化不大,有剝離層。
Ⅲ類:面積小,有用層厚度小,巖性變化較大,有剝離層。
(2)料場勘探應符合下列規定。
1)勘探網(點)間距見表2-9。
表2-9 勘探網(點)間距表 單位:m

2)勘探方法應按料場特性和勘察級別確定。水上部分,可采用物探、坑探、鉆探、井探等;水下部分,可以鉆探、物探為主,必要時可布置少量沉井式井探。
3)各勘探點應揭穿有用層或基巖頂板,若有用層過厚,其勘探深度應超過最大開采深度。
4)勘探點應描述地層名稱、厚度,顆粒級配及砂礫石、卵石和泥團(黏粉團)的含量,夾層或透鏡體特征,并記錄勘探時地下水位與相應時間的河水位、取樣地點、深度和編號。
(3)取樣試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1)各勘探點必須按水上、水下分層取樣做簡分析。取樣間距可按單層厚度1~3m取一組;如巖相穩定或變化較大,取樣間距可適當增減;大于0.5m的夾層應取樣。
2)全分析應取代表性樣品,取樣最少組數應符合表2-10的規定。單層取樣初查不少于2組,詳查不少于3組。
表2-10 全分析取樣最少組數表

3)水上部分應以試坑取樣為主,可用刻槽、吊桶抽取、全坑等方法;水下部分應以鉆孔取樣為主,可適當布置少量沉井取樣。刻槽斷面宜30cm×40cm,其最小寬度和深度應大于最大粒徑長軸的2倍,大卵石就地測量,不予刻取。取樣鉆孔孔徑應在168mm以上。
4)樣品數量應根據試驗需要和顆粒組成而定。對超量樣品,應以四分法縮取。現場試驗樣品,全分析不應少于1000kg,簡分析不得少于300kg。
(4)分析試驗項目。簡分析試驗項目有:顆粒分析、含泥量、輕物質含量,礫石料應為顆粒分析、針片狀顆粒含量、軟弱顆粒、活性骨料、泥塊(團)、輕物質含量等。若經巖相法鑒定礫石料中有含堿活性成分的巖石時,應取樣進行堿活性骨料的危害性鑒定。全分析試驗項目應符合表2-11的規定。
表2-11 混凝土砂、礫料試驗項目表

注 ※為全分析、簡分析均應做的試驗項目;△為全分析應做的試驗項目。
2.4.3 料源評價
(1)原料的質量。滿足水工混凝土施工技術的要求,一般避免采用含有堿活性的原料。原料的某些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但經適當的加工處理,可改善其性質滿足要求者,必須有試驗資料和技術經濟論證才可使用。
(2)原料的級配。混凝土的砂石級配關系到混凝土的性能與水泥用量,一般應通過試驗確定。天然骨料則因料場形成條件不同,其物理力學性能、表面狀態、粒度組成,往往差別很大。采用最優級配固然可以得到性能良好的混凝土,最大限度地節約水泥用量,但常因級配不平衡而引起大量棄料。在這種情況下,可通過調整混凝土的配合比,輔以必要的改善級配措施來減少棄料,使所生產的混凝土單價較低,這種級配稱為最佳經濟級配。在混凝土級配試驗時,要考慮天然級配的實際情況,盡量把兩者統一起來,取得最大的綜合技術經濟效果。
為了減少棄料和節約水泥用量,近年來更多地采取工藝措施,即用破碎和制砂來調整級配,尤其是在天然骨料偏粗的情況下,調整級配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只要工藝設計合理,采用閉路循環,可按最優條件進行生產,不受料場組合和級配平衡的制約,基本上可做到無棄料。在級配偏細的情況下,也可補充碎石來調整級配,但要單獨補充碎石料源。因此,一個工程實際采用的混凝土最佳級配,要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結合料場的實際情況,通過對調整配合比、改善級配、棄料等措施以及不同水泥用量對溫控的影響等的分析研究,進行全面綜合的比較后確定。
砂的粒度曲線以和緩為好。過粗或過細的砂,或其中某一粒徑級缺失的砂,不但對混凝土的性能有不利影響,也會使水泥用量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也可采取粒度調整的措施,如用棒磨機、立式沖擊破、細腔圓錐破等,產品粒度均勻、穩定、曲線和緩、級配良好,無論粗砂改細,還是生產補充粗砂,都可收到良好效果。天然料制砂制粉技術也趨成熟,給天然料源的選擇提供了更廣的范圍。
(3)初步選出若干個質量和儲量滿足要求的砂石料源后,經進一步比選,選定綜合費用與混凝土綜合性能性價比最優的料場。
(4)不同巖性和不同級配的組合料場的選定不宜多于2個。
(5)當選擇天然砂石料場組合方案時,應確定料場的開采順序和開采比例。若各料場天然級配差異較大,應選定經級配平衡使總棄料量最少、成品砂石料綜合費用最低的料場。
在天然砂石料場缺少中石以上礫石,且含砂率大于50%以上,砂的質量較好,或天然砂石料場儲量不能滿足需要量時,采用天然、人工料場組合方案能獲得較好的技術經濟性。
天然料和人工料混合使用時需要進行混凝土性能試驗,論證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