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遼國的美好經歷
- 司馬光傳
- 祖詠
- 3588字
- 2020-09-13 09:00:37
到了遼國宰相趙徽接見宋朝使臣的時候了,范仲淹和司馬光早就作好準備。到了接見那天,二人換上新衣服,早早起來,趕到相府門前等候。且說那遼國宰相乃是南府宰相趙徽。遼國官制,官分南北,北面官分北樞密使,南樞密使,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北府宰相,南府宰相等。北面官治契丹和其他除漢人之外的民族的事務。南面官治漢人,分道州府縣,吏、戶、禮、兵、刑、工等部,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那個趙徽乃是遼國進士甲科出身,歷任各級官吏,得到歷練。后任南府宰相,門下侍郎,總攬契丹族和漢族兩組的民政事務,才華出眾,為官清廉,深得遼國皇帝的信賴和遼國百姓的擁戴。
范仲淹和司馬光在門外等了一回,早有人進去通報,不一會家人出來通稟,宰相趙徽接見。范仲淹和司馬光整整衣冠,跟著家人進了宰相府。到了正廳,家人讓他們先坐一會,另有家人給他們上了茶。不一會,家人通報:“宰相大人到。”司馬光和范仲淹趕緊站起身來。舉目望去,只見一個老人,須發皆白,身著白底紅紋蟒袍,頭戴紗帽,腳穿黑色朝靴,舉止文雅。一見二位宋朝使臣,宰相大人拱手施禮道:“二位大宋使臣久等了,在下大遼南府宰相,門下侍郎趙徽是也,這廂有禮了。”司馬光和范仲淹立刻回禮,答道:“宰相大人客套了,給您施禮。我們乃是宋國使臣范仲淹,副使司馬光。”賓主重新落了座,趙徽道:“二位宋國大使來遼國可住得慣,有事請與我國官員商量,他們自會把你們照顧好的。”范仲淹說道:“遼國大邦,富庶強盛,應有盡有,遼國官員都很貼心,照顧的周到,當然住得慣,而且遼國乃與我大宋不同,別有風情,我們都感到很新鮮,這幾天都在大定府轉悠,十分快活。”趙徽道:“過得慣就好。”
范仲淹道:“我們這次來是給大遼送歲幣,歲幣已經清點好,貴國官員已經接受。我們還帶來我國皇帝的親筆國書,望能呈給貴國皇帝。”宰相大人道:“十分感謝貴國的歲幣,至于國書,我們明天就去面見我國皇帝,你們當面呈上。”范仲淹說道:“好的。”范仲淹道:“聽宰相大人名字,好像是漢人,不知是不是。”趙徽道:“在遼國,我們被稱為南人。”范仲淹道:“在遼國和宋國都聽說過,趙大人的名字,趙大人聲名在外。”趙徽道:“范大人客氣了。”范仲淹又說:“趙大人不知能否告知遼國的一些國情,我國皇帝和百姓都對契丹人的來源,國教和歷史感興趣,我國交往數十年,這些情況都不知情。煩請趙大人給我們介紹一下。趙徽道:“可以,兩國交往數十年,早就應該知道對方的情況,交心比心。”趙徽喝了口茶說道:“契丹來源于鮮卑人,與南國記載鮮卑是東胡不同,契丹認為鮮卑乃是在大鮮卑山本地人,在鮮卑山以東的大草甸子上和樹林里放牧,并非東胡敗退至此。原來也有在鮮卑山以西放牧的,后來匈奴統一中央大草原,鮮卑山西的部落全都遷往鮮卑山東。分為十幾個部落,各部落各自為政,選舉酋長和首領,他們的土地不在中央大草原的匈奴單于國上,國政也不受匈奴的控制,是獨立的國家。后來漢擊匈奴,鮮卑也反感匈奴的殘暴,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匈奴被鮮卑打敗,西遷,鮮卑占有匈奴故地。鮮卑中有一個部落叫契丹,和匈奴留在原地的一個部落叫宇文部的為鄰,他們互相通婚,結成友好。南國史書講契丹乃宇文部別部,實質是指鮮卑乃非宇文部,乃是別部,別者就是外姻同盟部落,是獨立的一部,并非宇文部種族。后來,宇文部被慕容部擊敗,散落北走。契丹占有其領地,在遼河兩岸放牧。向拓跋魏朝供,又效法突厥隋唐,部落強盛起來,但一直并未受到突厥,隋唐的統治,自己有領土和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國政。到了唐朝結束,我國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成立大契丹國,稱可汗,造法律制度,興國字大字。滅渤海,服漠北諸族,大敗西州回鶻和沙陀后晉,致是現在東方乃與大宋并雄。我國國教薩滿教,太陽神為主神,乃是皇家祖神,阿保機可汗的母親就是夢見太陽入懷而生阿保機的。大地山川日月星辰都是神仙所化。我國自開國以來,也取佛法,信佛教,取回鶻和漢地佛教,經我國高僧大德傳播改化,遼國佛學十分繁榮。范仲淹道:“遼國契丹果然是堅韌的民族,令人敬佩。在此感謝宰相大人不吝指教。”趙徽道:“大宋也是富庶的國家,遼國人都對宋朝很感興趣。”范仲淹道:“我國也是如此,我們當應該更密切聯系,互通有無。”趙徽點點頭。不久范仲淹和司馬光辭別了宰相大人回到驛館休息。第二天遼國皇帝接見宋朝二位使臣。范仲淹和司馬光從皇宮的正門進去,兩邊都列好了歡迎的隊伍,奏著歡快的樂曲。見到遼國皇帝,范仲淹和司馬光都十分謹慎,畢恭畢敬地施禮,遼國皇帝倒也大氣,給二人賜座,二人獻上國書,早有譯官將國書翻譯成契丹語,在大殿里大聲宣讀。契丹文武大臣都十分高興,問長問短,翻譯給宋朝二位使臣翻譯,二人細心回答,大殿里的氣氛十分歡快。不久接見結束,遼國皇帝賜給宋朝使臣很多遼國特產的禮物,也回給宋朝仁宗一封國書。晚上又設宴款待宋朝使臣。酒筵結束后,范仲淹和司馬光就回到了驛館休息。
過了幾日,范仲淹對司馬光說道:在遼國,有一位老宰相名叫張儉。他是一位十分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字仲寶,幽州宛平人,后來中進士第一,狀元,任云州幕僚。遼圣宗到云中一帶游獵,按照契丹國俗,皇帝經過之處,當地官員必有所奉獻。當地主管官員說道:‘本地土地貧瘠,民眾窮困,沒有什么特產,只有張儉克算一寶,愿意奉獻給皇帝。’遼圣宗立即召見張儉,看見他相貌堂堂,舉止文雅,談吐不凡,很是喜歡,又問他治國理政之術,張儉對答如流,從容不迫。圣宗很是驚訝,就將他留在身邊,委以重任。后來張儉擔任副使出使過我大宋。再后來遼圣宗駕崩,張儉輔佐耶律宗真即位,就是當今遼國皇帝,當今皇帝對張儉很是器重。張儉為官很是清廉,張儉有五個弟弟,朝廷想委以重任,結果都被張儉拒絕了。耶律宗真即位后想趁我國與西夏開戰之際,入侵我朝。事前想到張儉家去問一問。張儉事先將皇帝帶的膳食全部清退掉,自己親自安排膳食給耶律宗真,皇帝吃的很可口,問張儉入侵宋朝的對策,張儉告訴他入侵宋朝的不利后果,然后又說道:‘何必勞煩皇帝御駕前往,只需要派一位使臣前去宋朝問問就行了,何必大動干戈。’耶律宗真非常高興,賞賜張儉御宴,又給了他很多金銀財寶。張儉因為才華出眾,歷任樞密使、節度使、左丞相。現在張儉已經致仕,我們應該去探望一下這位大宋的救星和友好人士。”司馬光聽后說道:“他的大名我早就知道,我跟他見面以后,一定要和他好好聊一聊。”范仲淹聽后哈哈大笑。
第二天,范仲淹和司馬光備上厚厚的重禮,大都是宋朝的特產,前往張儉府。到了張儉府,向家人說明來意,家人前去通報,不一會,一位中年人出來了,他告訴范仲淹和司馬光,他是張儉的兒子,他的父親請他們進去。范仲淹和司馬光在張儉兒子的引導下進入張府正廳,家人看茶,略坐了一會,家人前來通報,張大人到。范仲淹和司馬光慌忙站起身來,只見進來一位七旬老人,鶴發童顏,仙風道骨。十分雅致。老者拱手道:“在下張儉,給兩位施禮了。”范仲淹和司馬光趕緊回禮。賓主落座。張儉道:“在下不在朝中多年,不知二位宋朝大人來找老朽何事。”范仲淹說道:“久聞張大人大名,張大人促使遼國與宋朝交好,化干戈為玉帛,是宋朝的好朋友,我們理當來看一看。”張儉說道:“二位客氣了。”范仲淹向張儉介紹了宋朝的近期的情況,宋朝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樂業,朝廷國泰民安。張儉聽到這也表示為宋朝感到高興。張儉也談了談遼國的一些事情,范仲淹和司馬光仔細的聽,小心的回答。談到興處,司馬光問道:“張大人,我對史學非常感興趣,不知遼國對我大宋國的歷史是怎么看的。”張儉說道:“遼國史書上寫的和大宋國歷朝歷代的史書差不多,很多史書都是引用宋朝歷代史書的史料和觀點。但是就是對唐朝后的五代的觀點和宋朝觀點不同,遼國認為,唐朝后的正統王朝是朱溫所建立之后梁,接著是李家所建立的南唐,至于沙陀李存勖所建立之后唐及沙陀的后晉和后漢,則屬于外族所建立之地方政權,南國將自己本族的正統朝廷南唐棄為地方政權,卻將沙陀外族所建立的政權立為正統,令人不可思議。南唐是貴國的主體民族所建立,非常強大富庶,不知怎么會論為十國之一,而非朝代。遼國的主體民族是契丹人,契丹的歷代君長的政權就是大遼國的正統朝代,這與宋國很大不同。宋朝這樣論斷南唐,恐怖會給貴國帶來禍患,矮化自己,夸大他人,豈不是笑話?”司馬光說道:“大人所言正合我意,我對大人的見解佩服的五體投敵。多謝大人賜教。”張儉說道:“此是一家之言,不可當真,哈哈。”賓主又談了很久,到了吃飯的時間,張儉留二人吃飯,二人堅決拒絕,張儉見二人執意如此,也不好挽留,就親自送他們出府門。賓主告別。范仲淹和司馬光回到驛館。
過了幾日,范仲淹和司馬光向遼國禮部通告,請求啟程回國,遼國禮部立刻給他們安排行公文辦手續。又過了幾天,遼國公文和文牒送到驛館,范仲淹和司馬光和一千民夫啟程回國,路上倒也順利,大概過了二十來天就回到了東京汴梁,就這樣,范仲淹和司馬光圓滿地完成了出使遼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