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與中醫學
- 黃紹祖
- 2365字
- 2021-02-26 14:47:36
卷首語

掃一掃,進入課程
一九八七年夏六月,本院董事長陳立公夫子函黃副院長兼中醫研究所所長維三先生,囑于下學年度加開《易經與中醫學》《人理學》兩科,并指定由我擔任,溢美之愛,不勝惶恐。《易經》與《人理學》,或可勉力以赴,中醫則從未涉獵。此為陳師自接掌本院以來十余年之愿望,幾經思維,師命難違,決以中醫兩大經典《內經》與《難經》為基礎,使之與《易》融會貫通。
融會貫通,豈常人所可及。歷代名醫能有幾人融《易》于醫者?《易》為經中之經,醫理陰陽變化均源于《易》,五行生克出自《河圖》《洛書》,舍《易》而研醫,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其涸也枯也,可立而待也。孰令致之?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非不為也,是缺乏了解中國文化之基礎,有以致之也。
憶先祖奏日公、先父遜初公,均為清末名儒,因響應孫中山先生國民革命,同時參加同盟會,先不見容于清廷之鷹犬,繼被袁記爪牙之追殺。先祖、先父遁跡深山,窮研中醫五有余載。先祖所著《傷寒新論》,惠蒙陳師親顏封題。先父則專攻傷科,開辦藥局,濟困扶危,義診施藥,雖為名醫,然田產幾已典當殆盡。抗戰期間,先祖、先父冀我傳其衣缽,自小學至大學,每逢寒暑假期,必親課《四書》《五經》,詳為解說。少年胸懷,但見政治人物叱咤風云,心向往之;中年折騰,幾經滄桑,一事無成。十年前,又蒙召至本院任教,可謂“緣定”。立公已屆望九嵩齡,我亦坐六望七,前違親命,已至不孝,一日為師,終身是父,今又親諭教授《易經與中醫學》,安敢不從?佛曰“因果”,偶憶前塵,不勝唏噓!
黃副院長,直、諒、多聞之友也。承其推介張介賓氏《類經》與《圖翼》,并贈所著《難經知要》,示我《附翼醫易義》為其精華。高誼隆情,助我實多。每有余暇,輒深入鉆研,始知中國醫學之精深博大。《內》《難》二經,雖無一言及于“《易》云、子曰”,然其中心思想則源于《易》,已為不爭之論。《內》《難》二經成于春秋或戰國時代,亦為諸家所認同。兩漢儒者之學術思想受其影響至深,《呂氏春秋》固無論矣,經書若大小戴《禮記》,史書若《史記》《漢書》,子書若《淮南子》《春秋繁露》《太玄》《白虎通》等,均為其中之著者。惜后之醫家,鮮有論《易》與醫之義,孫思邈氏雖曾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然其存世著述則遍尋不獲暢論《易》醫之道者,有之,其為明儒張介賓氏一人乎!其著《類經》也,凡能與《易》理契合者,莫不詳為之說,《醫易義》一文,是為其專論。
《醫易義》,字不及萬,文句典雅流暢,釋理精義入神,余深愛之,亦至佩之,系決以為《易經與中醫學》教材藍本,以其所著《類經》《景岳全書》為內容,以經釋經,其誰曰不宜?為使初學者易知易行,勉為劃分章節,冠以標題,從而注之譯之,計分七章三十一節,每節再分原文、要旨、注釋、今譯四類。注釋務求其詳,采“文兼白”方式行之,以利初學閱讀。
去歲十二月,完成一至四章,計十節,約八萬余言。今年八月,五、六、七章,計二十一節,相繼脫稿,約十三萬余字,蓋以注釋廣征博引之故也。七章為結語,全文重心在三、四、五、六等四章。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去歲八月下旬返臺,匆忽一載,焚膏繼晷,不知又添幾許白發矣!
《易經與中醫學》在學士后中醫系一年級開課,系屬初創試辦,故定一學期兩學分,列為選修。非唯筆者毫無自信,中醫界前輩恐難樂觀其成。因此,特一再邀請名儒醫魏受田先生共同教授。前半學期,由筆者講述《〈易經〉概論》,選修者四十余人,周后全體參與,且有外系三人。后半學期,由魏先生主講,加入醫案醫例之臨床經驗,生動活潑,理論與實際結為一體,全班同學自動向教務處要求于下學年再加兩學分,變為一學年四學分。據教務處同仁表示,開全臺灣地區大學院校選修課程之先例。凡此,實皆魏受田先生之功,本院同學“敏而好學”之故,是亦可以告慰董事長開創此課之苦心也。
本講義原名《〈醫易義〉今注今譯》,嗣以超出其范圍甚多,對其內容亦多有所改正。例如少陰、少陽
,張氏喜以
稱少陽,稱
為少陰,從《易經》卦爻言,雖可變通其符號邏輯,然總以從眾為宜。于《河》《洛》則語焉不詳。對先、后天八卦與醫理,有如蜻蜓點水。以否卦(
)反復辯駁王太仆三折之說,辯則辯矣,然終不若王冰氏舊說之妥。中孚以信示人,謂其“土藏不足”,是不明互卦之義也。不明六十四卦錯、綜、互、變之法,似未研究,故未能與病變相結合。筆者昔未遵從先祖、先父之命習醫,否則或可暢抒所懷。立言之難,于此可見。張氏固深于《易》,對朱子《易本義》,邵子《皇極經世》《擊壤集》,道家《周易參同契》各家注釋,尤多所引用,歷代名醫如張氏者,實不多見,故正名為《易經與中醫學》。
筆者固好玩《易》,然《易》理深邃,非淺薄如我者所能探其幽隱,而于醫學尤為外行,每遇難題,輒請益于生物化學、藥物化學、物理學、地球物理學、人體解剖學、婦產科學等諸位專家學者,其中尤以中醫學為然。去歲上冊講義初成,即分寄易學名家徐芹庭、黃慶萱二博士,中醫大家馬光亞、黃維三、陳太羲、王逸之、魏受田等教授,懇其不吝刪削,以俟再稿補正缺失。現今初稿全部完成,自當擴大請益于中醫界前輩。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孔子之明訓,筆者學力有限,自當懸為鵠的。草創、討論、修飾、潤色,乃先賢所以勉后人者,《〈醫易義〉今注今譯》亦愿亦步亦趨。今年五月,馬主任光亞先生贈我清光緒年間唐宗海氏所著《醫易通說》一冊,引用科學新知,統一體例,專案專題討論。科學日新月異,其所引用者,雖已失其時宜,然對筆者之啟發則受用無窮。此為第二人闡揚《易》與醫者,諺謂:“書有未曾經我讀。”信不誣也。
本講義所錄臨床方劑,多采自《中國醫藥大辭典》,魏受田醫師助我尤多,至為銘感。一至七章,由中醫學系丁世英同學一人清稿,字體端正清秀,鮮有脫漏,一學期內,謄正二十萬余字,犧牲課余時間,誠屬難能可貴,特此深致謝忱!
江西臨川黃紹祖
一九八八年父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