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哈姆萊特
- (英)莎士比亞
- 5198字
- 2021-02-07 09:55:18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劇作家和詩人,也是世界文壇上的巨擘。1564年4月23日,他出生于英格蘭中部的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鎮。那是一座秀麗而安靜的小鎮,埃文河靜靜地流淌,穿城而過。在15、16世紀,它卻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商業小城。莎士比亞小時候家境殷實,父親曾經營手套和羊毛業,并做過小鎮的鎮長。小時候的莎士比亞曾在鎮上的文法學校讀書,受到過較為正規的拉丁文和古典文學的教育。但不久家道中落,陷入經濟困境,這或許成為他后來未能進入大學深造的原因。16世紀中后期,英國的戲劇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當時曾有巡回演出的劇團來到莎士比亞的家鄉。莎士比亞可能受到劇團演出的深深吸引,在16世紀90年代左右來到倫敦,開始發展他的戲劇事業。初到倫敦時,他曾與人合作為不同的劇團寫戲,很快便表現出突出的才氣,嶄露頭角。在1590年至1613年的二十多年間,莎士比亞共創作了包括歷史劇、喜劇、悲劇、傳奇劇等在內的三十九部戲劇,為人類留下了一筆經久不衰的瑰麗文化遺產。
莎士比亞生活在歐洲文藝復興大發展的時代。文藝復興起源于13世紀的意大利,后傳播至西歐各國,在14至16世紀達到高峰。這是一場借復興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思想而蓬勃興起的思想解放與思想啟蒙運動,在文學、藝術、科學、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詩歌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表現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美好人性的贊頌與向往,對丑惡的社會現實與人性的揭露與批判。
莎士比亞的喜劇多創作于1590年到1600年間,這也是他創作生涯的第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的喜劇青春氣息濃厚,大多具有愛情的主題,情節生動有趣,富于變化,充滿積極向上的樂觀的人生態度,或歡快輕松,或熱情奔放,想象力飛馳,把幻想與現實,浪漫的風情與嚴肅的主題,機智幽默的言辭與激情涌動的情感十分巧妙而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風格各異、色彩斑斕的喜劇天地。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大約創作于1595—1596年,是莎士比亞戲劇中較少有的獨創作品。莎士比亞將童話般的夢幻情境與現實世界交融在一起,于二者的對照和交匯中表達人們對真摯美好的愛情和婚姻的向往。故事雖然發生在遙遠的古希臘的雅典城,但劇中的人物卻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風尚,崇尚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中世紀天主教壓抑人性的禁欲主義在這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封建家長制束縛下的包辦婚姻也不再能主宰年輕人的命運。正如劇中的女主人公赫米婭對大公所說的:
就讓我這樣自開自謝吧,殿下,
我不愿意把我的貞操
奉獻給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第一幕 第一場)
拉山德在大公面前也理直氣壯地說:
美麗的赫米婭愛的是我,
那么為什么我不能享有我的權利呢?(第一幕 第一場)
自由地戀愛,自主的婚姻,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不應受到任何宗教法理、封建父權和社會習俗的制約,盡管爭取到這一權利獲得“真正的愛情,所走的道路永遠是崎嶇多阻”(拉山德所說),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地走下去。
然而,作品也提出了愛情中的問題,涉及了愛情中的盲目性,探討了生活本身的變化與不定。年輕人選擇了自己愛戀的對象,但卻并沒有表明他們互相愛慕對方的理由。在森林中他們上演了一出錯亂的愛情鬧劇,根據戲中的情節來看這是仙人施魔法所致,而實際上卻折射出年輕人的感情中充滿了變幻莫測和飄忽不定的情緒。他們的情感有時是堅定的,有時又是任性而盲目的,還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難以確定自己追求的目標,因而難免一忽兒好了,一忽兒又吵起來。即便在美妙的仙人世界中,生活也不是風平浪靜的。仙王和仙后就為了一個他們共同喜愛的對象而爭執不休。充滿田園幻想的世界并非是對現實的徹底躲避,它既可以解脫現實中煩惱,也是現實生活的折射。正是在這彌漫著夢幻、浪漫、歡樂的氣氛中,小小的摩擦卻總來相伴,這便是現實生活與童話世界的融合。
《仲夏夜之夢》體現出莎士比亞早期喜劇輕松幽默、歡快活潑的藝術特征,情節錯綜復雜,是夢境、仙境和現實世界的結合體,充滿詩情畫意,又糅合了音樂、舞蹈、戲中戲等多種形式,巧合、誤會等各種笑料迭出,充分展露出莎士比亞多方面的藝術才華,受到歷代觀眾讀者,尤其少年兒童的歡迎。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大約創作于1596—1597年間。與《仲夏夜之夢》不同,莎士比亞在該劇中第一次以現實主義的眼光來觀察和審視廣闊的人生社會,作品具有很強的社會批判意義,同時它也充滿濃郁的抒情色彩。故事發生在15、16世紀的威尼斯。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威尼斯又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源頭,也是東西方商業和貿易的中心。那里的人們追求財富,也追求個性發展,有著極強的實用主義精神,又洋溢著自由的氣息。莎士比亞在這部作品中一方面歌頌了純真的愛情和無私的友誼,另一方面也對人與人之間的仇恨、欺詐、偏見等予以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他對金錢腐蝕人性的作用有著深刻的洞察,真實地反映出那個時期資本主義世界中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及善與惡之間的激烈斗爭。有評論家認為這部作品是莎士比亞“最嚴肅的喜劇”。
劇中的故事沿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借債割肉”,另一條是“挑匣求婚”。兩條線索由劇中的女主人公鮑西婭串連起來,形成一個平行而完整的結構。劇名《威尼斯商人》因劇中的人物安東尼奧而得名。這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友誼、寬容和無私的犧牲精神。但他對高利貸放貸者猶太人夏洛克抱有極大的偏見,因此,并非理想的人物。事實上,莎士比亞在劇中刻畫的一個突出的人物是夏洛克,他殘忍、貪婪,充滿報復心,是金錢社會中罪惡與丑態的化身,但他又是被歧視、受迫害的對象。用夏洛克的話說:
他(安東尼奧)憎惡我們神圣的民族,
甚至在商人會集的地方
當眾辱罵我,辱罵我的交易,
辱罵我辛辛苦苦賺下來的錢,
說那些都是盤剝得來的腌臢錢。(第一幕 第三場)
而在夏洛克看來:“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難道猶太人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第三幕第一場)這個代表人類陰暗心理的“恨”的典型既使人厭惡和痛恨,又值得同情。而最終他也未能逃脫金錢的犧牲品這一厄運。與夏洛克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女主人公鮑西婭,她身上體現了超乎尋常的睿智與機敏,又不乏少女的溫柔與典雅。她受制于封建家長制的束縛,被剝奪了婚姻的自由,但能勇敢地面對困境,解決困難。法庭審判一場戲充分展現了她“寬容、仁愛”的精神,更將她征服殘忍與邪惡時的敏慧光彩奪目地顯示出來。她是一個有思想、有才華,大膽地追求愛情與幸福的新型女性,是文藝復興時期理想女性的代表。
莎士比亞戲劇中最引人注目,令人深思、給人啟迪的是他的悲劇。它們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巔峰,也是人類戲劇史上的不朽杰作,成為英國乃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精品。莎士比亞的悲劇大部分寫于他創作的第二階段(1601—1608)。但在他創作生涯的早期,莎士比亞也創作出《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這樣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愛情悲劇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創作于1595年左右,受到他這一時期喜劇風格的影響。作品雖然描寫了家族之間的仇恨,也有一些暴力的場面,但從藝術風格來看,它極具抒情色彩,洋溢著勃發的青春氣息和濃郁的理想主義精神,在倫敦上演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14、15世紀的歐洲,中世紀宗教禁欲主義的影響還十分深遠,封建家長制對年輕人在婚戀方面的制約仍相當普遍,在這樣的情形下,兩位年輕人的自由戀愛已相當不易,更何況這是兩個相互仇恨的家族中的年輕人的相愛,可想而知,他們要沖破多少阻力、闖過多少難關才能走到一起,這需要他們付出巨大的勇氣、力量和犧牲。也正因為此,他們的這段戀情在一開始就注定必然是“甜蜜”與“苦痛”相伴,“歡喜”與“悲傷”相隨的悲劇,最終他們不得不雙雙走向死亡。正如朱麗葉所說:
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
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第一幕 第五場)
但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真誠而堅定!在夜晚月光皎潔的花園,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一場吐露心跡的對話和表白,成為最為歷代觀眾和讀者動容的一場戲。愛在此時超越了家族的仇和恨,超越了世俗的禮教和陳舊觀念,代表了永恒的善與美。
然而,家族的仇恨如一團烏云籠罩著這一對戀人,使他們難逃厄運。提伯爾特無端取鬧,大開殺戒,終于釀成慘劇,自己賠了性命還讓羅密歐落得個被驅逐流放的結果。朱麗葉得知這一消息,悲傷心痛,心急如焚,此刻她還面臨被逼婚的境遇,但她對羅密歐的愛卻始終堅定,沒有一絲動搖。她向神父求助,以死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忠貞。此刻,嬌柔的少女形象高大起來,光彩照人,成為不朽的愛情的象征。她吞下假毒藥,面臨著假藥可能帶來的真死亡,以及墓室中的霉臭的氣味,森林的幽魂,她也害怕、心跳、恐懼,但這些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羅密歐連夜奔回維羅那,進入墓室,他的心碎了,卻無法挽回心愛的人兒的性命。他毅然喝下毒藥為愛而亡。朱麗葉醒來,明白了一切,亦不顧一切地走上了為愛而殉情的道路。
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個是感情真摯富于幻想的英俊青年,一個是活潑聰慧的純潔美麗少女,他們為追求幸福和理想的愛情勇敢地向束縛人性的封建禮教和族仇進行挑戰,不惜犧牲性命,終于贏得兩個家族的和解。這一結局也表明理想的愛情最終是能夠消除仇恨,化解矛盾的,愛的力量終究能夠戰勝惡勢力,因而,該劇雖以一對感天動地的年輕人為了愛情雙雙殉情的悲劇而告終,但它仍是一首歌頌真善美,躍動著青春旋律的動聽樂曲。
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斗爭的尖銳,人性被金錢、權力等私欲所腐蝕的狀況愈演愈烈,莎士比亞對社會丑惡現實的認識和體驗進一步深化了。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受到了挑戰,這促使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進行深刻的反思,對復雜、矛盾與多維度的人性進行不斷的挖掘和探索。《哈姆萊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哈姆萊特》(Hamlet,1600—1601)的故事最初來源于丹麥歷史學家于12—13世紀撰寫的《丹麥史》,故事發生的時間更早。盡管如此,它反映的卻是莎士比亞時代英國的現實。在德國人文主義文化中心的威登堡大學求學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是一位涉世未深而深受人文主義理想和道德觀念浸染的青年,他熱情、單純,對未來和人類充滿信心:
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第二幕 第二場)
對人的歌頌,對理性的贊美,顯示出他對理想人生的期待與渴望。
然而,此時因父親暴死而回國奔喪的王子眼前所見到的卻是另一幅乾坤顛倒,道德淪喪的社會現實圖景:叔父害死父王,非法篡奪了王位,母親在亡父故去后僅兩個月就改嫁新王。這使哈姆萊特陷入了極端的痛苦、悲憤與憂郁之中。他對一切都產生了戒備和懷疑,不信任任何人,甚至掩飾起真實的自我,導致了人格上的雙重性。他不得不去思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去探索人生的意義,認識到理想同丑惡的社會現實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而自己則不得不擔負起為亡父報仇和時代賦予的扭轉乾坤的重任。但同時他又悲哀地感到自身力量的單薄和力不從心。于是,這種決心轉化為一次次的延宕和沖動:裝瘋、殺死波洛涅斯、在克勞狄斯祈禱時放過復仇的機會、參與決斗等等。他常常沉浸在理性的哲思中,而真正行動起來又往往缺乏深思熟慮,折射出他內心承受著難以負載的巨大壓力。最后,在與雷歐提斯決斗時哈姆萊特被對方的毒劍刺中倒地身亡,他的對手、國王、王后等人也都或中他的劍而亡,或飲毒酒死去。
《哈姆萊特》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哈姆萊特在裝瘋時說“丹麥是一所牢獄”,這實質上不僅是對丹麥,也是對英國,以至對整個世界提出的懷疑。他最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就極為痛切地傳達出他作為人文主義者的批判和精神求索。他的憂郁、敏感、好沉思又易沖動的性格正是與他反復思考人生與社會的問題并陷入種種難以解決的矛盾聯系在一起的,表明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面臨的危機。
在藝術上,莎士比亞很好地利用了舊有的復仇劇形式,將傳統的復仇故事與深刻的思想性和鮮明的時代感有機地結合起來。他把人物的心理描寫和內心獨白創造性地融入復雜的情節之中,使整部戲的構思與人物刻畫高度融合,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幾百年來,《哈姆萊特》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悲劇作品之一。
四百多年來,莎士比亞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在世期間,上到王宮貴族下到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愛他的戲劇作品,人們常在閑暇時光涌到劇院去觀看他的戲劇演出,而他的詩作則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大學生們的追捧。18世紀以來,他的戲劇作品始終活躍在舞臺上,20世紀隨著影視業的發展,它們又被搬上銀幕和熒屏。無論是體現莎士比亞原著的舞臺表演,還是經過改編的作品,它們都吸引了眾多的觀眾,擁有大量讀者,散發出永恒不滅的藝術光輝。正如他同時代的劇作家本·瓊生所說:莎士比亞是“時代的靈魂”,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時代!”
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