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5000年:資本秩序如何塑造人類文明
- 彭興庭
- 1610字
- 2021-01-29 11:30:51
曹祿善訴李少津
在今天吐魯番市東45公里處,有一座廣為人知的遺址,叫作高昌古城。
在1300年前,這里是一個規模宏大的貿易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站在高昌古城的廢墟上,那些絡繹不絕的商隊、琳瑯滿目的貨物,仿佛就在眼前。
公元640年8月,唐太宗派遣侯君集率軍遠征,只用一天時間就攻下了高昌。當侯君集踏進高昌,他發現,這里跟當時的大縣城沒什么兩樣。建筑、風俗、生活習慣,都是唐朝式的。最大差別是,這里的外國人口超過1/3。
唐朝征服高昌后,把高昌改名為西州,作為帝國300多個轄區中的一個,完全使用唐朝律法。在此之前,高昌的通行貨幣是薩珊銀幣。后來,絲綢作為交換手段,其地位越來越重要。戍邊守疆的中國官兵以絲綢為俸,對他們來說,絲綢可以輕松換得任何生活必需品。8世紀以后,銀幣從吐魯番的經濟中消失。
665年左右,有個名叫李少津的中國商人向他的好朋友——索格代亞納(今塔吉克斯坦)商人閻延——借了一筆錢,數額為275匹絲綢。這筆借款約值7匹駱駝。簽訂契約時,有兩個見證人在場,他們分別是索格代亞納商人曹國毅和曹碧梭。這份契約一式三份,分別由閻延、李少津和見證人持有。
隨后,閻延離開高昌去往庫克。但是,他沒有到達目的地。一個見證人猜測,他可能死于強盜之手。
中國商人李少津聽聞這個消息后,他精明地否認了所有借款。李少津聲稱,我從未在索格代亞納人手里得到絲綢。
閻延的弟弟曹祿善把李少津告上了中國的衙門。雖然李少津一再否認。但兩名外國見證人向中國法官出示了契約副本,并聲稱目睹了這筆275匹絲綢的貸款。根據唐朝法律,他們的證詞和契約副本是有效的。
最后,衙門采納了他們的證詞,判決曹祿善勝訴,要求李少津還本付息。
這些判決的法律依據,正是《唐律》。
637年,唐太宗編制了《貞觀律》,后來統稱《唐律》。《唐律》有專門的“化外人”條款,并且明確規定:凡同一個國家的外國人發生糾紛,按該國法律處理。凡不是同一國家的外國人或外國人與唐朝人發生糾紛,則按唐律處理。
唐朝時期,跨國間的借貸已經時有發生。而以上這個“曹祿善訴李少津案”表明,唐朝司法機構已經能夠公正地裁決這些跨國糾紛。
《唐律》不僅指導著唐朝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影響了后世宋元明清以及當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工作。至少有1000年的時間,《唐律》比《法學總論》(成書于533年)影響更大、傳播更廣,也更加有效。
正是在《唐律》等制度的規范下,人們相信能夠獲得帝國的保護。中世紀初期,在血腥的蠻族入侵后,歐洲人覺得,只有上帝才能解決戰爭、饑荒和死亡。《圣經》之外的知識再無用處。歐洲向文盲時代大步邁進。愿意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不僅普通大眾不識字,不少貴族、國王也成為文盲。
中世紀最初的500年時間里,整個歐洲漆黑一團,文字記錄匱乏。
相比之下,7世紀初,唐太宗在隋朝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中下層讀書人從此有機會進入社會上層。科舉制度確立了以儒家價值為社會上升流動的標準,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
與歐洲的腐敗、混亂、分裂形象相比,初唐溫文儒雅、威名遠播,充滿希望和活力,人們對未來有更多的激情和信心。
曹祿善在打贏官司后,有學者猜測,李少津很快履行了合約。按照唐律,如果欠債達到1匹布以上價值,違20天處以笞刑20下,40天處以笞刑60下。欠債達到100匹以上價值的,罪加三等,違20天處以笞刑90下。如果超過100天還沒有還賬,那就不再是笞刑的事了,而是“合徒一年”。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處1年有期徒刑。
一旦李少津償還了所有欠款,官府的判決就得到了實施。幾年后,這紙判決和許多廢紙一起,被官府職員當作垃圾賣掉。這些紙張流落到了壽衣店老板手中,被縫在一起,制成了一件紙質壽衣。
673年,壽衣隨一位死去的老人,被深深地埋進了高昌城的戈壁沙丘中。
1955年,考古學家發掘一座龐大的古墓群——阿斯塔納古墓。他們在一座墓葬中發現了這些紙片。雖然尸身已腐,但文字清晰可見。字里行間,絲綢古道上南來北往的商賈販客、高昌街道挨挨擠擠的商鋪貨攤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