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企業、合同與財務結構作者名: (美)奧利弗·哈特本章字數: 2055字更新時間: 2021-01-22 15:46:04
代理觀點
正如已經指出的,新古典理論完全忽略了企業內的激勵問題。在過去約20年的時間里,經濟學文獻中出現了一個委托—代理理論分支,試圖糾正這一情況。我將說明,盡管委托—代理理論對企業作了更豐富、更現實的描述,但是它仍然沒有解決企業邊界的決定因素這個基本的問題。
將激勵問題融入前面所述新古典模型中的一種簡單方法是,假定一種投入——比如說投入i——具有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質量。特別是,假定投入i(比如說,一種小產品)是由另一家(所有者經營的)“企業”提供的,而且這種投入的質量q取決于提供它的經營者所作的努力e以及經營者控制不到的某種隨機因素ε:
q=g(e,ε)
這里假定ε在經營者選擇了e之后才實現。[3]
假設質量q是可觀察和可證實的——這可以指那部分沒有缺陷的小產品——但是買方的經營者卻無法觀察供方經營者的努力,也無法觀察ε。[4]再假定賣方經營者不喜歡作太大的努力;并以“努力成本”函數H(e)來表示這一點。最后,假定(為簡單起見)買方只需要一件小產品(Xi=1),這將為買方帶來r(q)的收入;賣方經營者是厭惡風險的,而買方經營者則對風險持中性態度。[5]
如果買方可觀察和證實e,那么他就會向賣方提出以下形式的合同:“只要你選擇e*努力水平,我就付給你固定金額P*。”這里,e*的選擇對買方和賣方來說都是有效率的,P*的確定,是為了根據潛在買方和賣方的相對稀缺程度、相對討價還價能力等等,而把交易的收益在雙方之間進行分配。[6]
P*固定支付的優點,在于它可確保風險的最優分擔。買方承擔了ε實現的全部風險,這是有效率的,因為他是風險中性的,而賣方卻是厭惡風險的。
遺憾的是,當e對買方來說是不可觀察的時候,上述合同就行不通了,因為它無法被實施(買方無法知道供方是否偏離了e=e*)。換句話說,在上述合同下,賣方如果不喜歡工作,就會使e=0。為使賣方作出努力,買方就必須根據所觀察到的績效q來償付供方,也就是說,他必須為供方提供一種激勵機制P=P(q)。在設計這個激勵機制時,雙方面臨著古典的最優激勵和最優風險分擔之間的替代。“高能的”(high-pow-ered)激勵機制——也就是說,P′(q)接近于r′(q)的一種機制——有利于對賣方產生激勵,因為賣方可以獲得e提高帶來的收益的絕大部分;但是,它也置供方于巨大的風險中。相反,低能的機制可以保護賣方免受風險,但也幾乎不能激勵他努力工作。[7]
目前已有大量著述對上述情況下最優激勵機制的形式作了分析。而且,所述的基本委托—代理問題也已在多方面作了延伸。例如,代理理論家們已經對重復關系、多個代理人、多個委托人、代理行為的多個方面、職業擔心與信譽影響,等等,作了考慮。[8]
作為所有這些工作的結果,出現了有關最優激勵機制的一系列豐富的成果。但是,盡管這些成果對一攬子經營報酬的決定因素以及生產組織的某些方面能夠作出重要的揭示,但是,代理觀點仍然擺脫不了困擾新古典理論的同一批評。也就是說,它也不能確定企業的邊界(也很少涉及企業的內部組織)。
再來考慮一下上面所述的激勵問題,其中最優刺激機制所具有的形式是P(q)。對此狀況的一種解釋是,買方和賣方是由正常合同P(q)聯系起來的相互獨立的企業。例如,還拿導言中的例子來說,買方可以是通用汽車公司,賣方可以是費舍公司,而P(q)則代表著這些企業在它們獨立時簽署的最優合同。但是,另一種解釋是,買方和賣方都為一家更大企業的一個部門,P(q)則代表著供應部門的經營者的激勵機制。也就是說,根據這第二種解釋,P(q)是費舍公司在與通用合并后作為一個部門其經營者所面臨的最優激勵機制。代理理論并未區分這兩種情況,但從經濟上來看兩者卻頗為不同。再次對科斯理論釋義,委托—代理觀點也是既適用于世界上只有一家巨大的企業(這家企業由許多部門組成,各部門之間通過最優激勵合同聯結在一起)的情形,又適用于許多獨立的小企業由不太緊密的最優合同聯結的情形,很明顯,正如在新古典觀點中一樣,企業的代理觀點也同樣遺漏了某種東西。問題是:遺漏的是什么?
在接下去闡述之前,我應當先對這個問題提出兩種可能的答案。第一,人們有時認為,在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是減少了。例如,如果投入i的買主兼并了賣主,那么他就能夠更好地監督供方經營者的努力水平,因而就能夠設計出更好的激勵機制。這種觀點的問題在于,它沒有解釋為什么對雇員的監督要比對獨立承包人的監督容易。在企業內部,信息的不對稱現象的確是減少的,但即使這樣,重要的也是要知道它是如何和為何減少的。第2章和第3章展開的理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這個問題(具體可參看第3章的最后一節)。
第二,有人指出,企業合并后,成本及/或利潤的分攤變得容易了;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當買方和賣方處于同一家企業中的時候,買方可以對賣方包括努力在內的成本作出補償,但當雙方成為兩家不同企業的時候,就不能做到這一點。但是,這個觀點同樣存在問題,那就是,它未能解釋為什么在單一企業內成本和利潤的分攤是可能的,而在兩家獨立的企業之間卻不可能。[9]第2章和第3章展開的理論,對這個問題也作了回答(具體參看第3章的第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