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合同與財務結構
- (美)奧利弗·哈特
- 1355字
- 2021-01-22 15:46:03
一個省略的主題:公共所有權
本書關注的是私人財產的最優配置。一個未作考慮但卻十分重要的主題是關于公共所有與私人所有之間的最優平衡。什么資產應該公共所有,什么資產應該私人所有?這個問題一直是經濟和政治爭論中的一個中心問題,但是隨著近年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的私有化以及東歐和蘇聯的解體,這個問題又吸引了新的注意力。
利用不完全合同和權力的觀點來分析公共所有與私人所有的選擇,是很自然的。如果簽約成本為零,那么私人企業的最優管理與國有或公共所有之間就不會有什么區別。在這兩種情況下,政府都將與企業或經營者簽訂“囊括一切的”合同,它將預測到將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合同將明確規定經營者的補償計劃(compensation scheme),明確規定企業產品價格如果遇到成本下降應該如何調整,企業產品的性質如果遇到技術革新或需求變動應該作何變動,等等。
與此相對照,在不完全合同情況下,公共所有與私人所有就不同了,因為在一種情況下,政府擁有企業資產的剩余控制權,而在另一種情況下,這權利就由私人擁有。但是,這個公共所有—私人所有問題,并不是純粹私人產權模型的簡單延伸;這里至少出現了兩個新問題。第一,政府的客觀職能是什么?許多現有的著述把政府看作是一個獨立體(monolith),但是這有點不盡如人意,因為即使在不局限于公司的情形下,政府也代表著具有不同目標的主體的集合:民間官員(civil serv-ants)、政客以及公民自身。第二,什么可確保政府將尊重所達成的產權配置呢?政府不像私人主體,它可隨時改變主意:它可以把已私有化的資產進行國有化,或者把已國有化的資產進行私有化。
從不完全合同方面來對公共所有和私人所有進行分析的文獻很少,但卻在不斷增加。[8]但是,仍有許多事情要做。建立一個令人滿意的理論,來處理政府客觀職能及其對產權承諾的問題等等,是未來研究中具有挑戰性但卻頗有魅力的工作。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