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邊境,函谷關外。
太陽初升,空中茫茫白霧仍未消散。
浩浩蕩蕩的軍隊,正朝著這里駛來。
平原之上,五國旌旗迎風飄揚,無數兵馬奔涌而至,掀起漫天黃土!
放眼望去,函谷關前,無數人頭攢動,各色營帳綿延至數里開外。
幾十近百萬大軍集結,聲勢滔天,蔚為壯觀!
……
秦國,咸陽宮。
朝堂之上,一股肅殺之氣彌漫而出。
文武群臣皆是立于宮殿兩旁,斂容屏氣,神色肅然,皆是一本正經模樣。
嬴政落座于大殿高臺之上,神色凌然,莊重而肅穆。
目光緩緩掃過四周,嬴政發出了一道威嚴之聲。
“今五國大軍陳兵于函谷之外,形勢嚴峻?!?
“諸位愛卿,可有應對之良策?”
得嬴政詢問,站于右側的李斯走了出來。
“回稟大王,李斯有一計!”
“大軍雖屯兵于函谷關外,但五國合縱未久,舟車勞頓,軍隊戰陣必疏于訓練!”
“斯以為,可行關門打狗之計,放其入關,以我大秦地利優勢,當可剿滅五國之軍!”
在得知五國軍隊陳兵關外之時,李斯便是親自做了研究。他發現,五國雖然合縱聯合,但函谷關城外大軍,卻仍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
所謂的八十萬大軍,也只不過是數量多罷了,論精兵良將,根本無法與秦國相比。
李斯此計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嘩然。
“此計兵行險著,若是成功,固能剿滅敵軍,但若是失敗,函谷關失守,我關中平原豈非危險?!”
“依我看,李斯此計甚妙,五國雖是大軍集結,但必不可能真正達成合作,且時間短暫、疏于訓練,放其入關我大秦可甕中捉鱉!”
“依老臣之見……”
朝堂之上,文武群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爭論好一會,卻也沒爭出個結果。
對李斯的建議,嬴政非常贊同。
如果能借此機會,剿滅五國聯軍,必令五國元氣大傷,從此大秦一掃六合再無阻礙,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嬴政正欲同意李斯的提議,卻不曾想,呂不韋腳步輕易,走了上來。
“李斯之計固然可行,但以老夫之見卻是太過魯莽、冒進!”
“臣以為,函谷關乃兵家必爭之地,是關中平原之屏障,我大秦咽喉,萬不可失!”
“且函谷關易守難攻,我大秦以逸待勞,五國之軍必定消耗不起,不日便會退兵,我大秦亦無須冒此險!”
“請大王三思!”
呂不韋畢竟是老道的政客了,言簡意賅,一言發出,群臣都露出深以為然的表情。
函谷關對秦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人還是想以安穩為主,只想守住函谷關,并無剿滅敵軍之心。
“呂丞相所言極是!”
“老臣贊同呂相邦的建議,據守函谷關即可!”
呂不韋位高權重,又得先王之命,治理朝政,說話相當有分量。
很快朝堂上的風向,便是轉向了保守一派:據守函谷關。
嬴政將這一幕看在眼里,知道這一回合是呂不韋贏了。
畢竟他還沒有親政,這種事情,還是呂不韋說話更有權威,只能任其做主。
深吸了一口氣,嬴政面無表情的站了起來,大袖一揮,沉聲說道:
“既如此,便依呂相邦之見,據守函谷關!”
“退朝!”
……
退朝之后,嬴政便是回到寢宮。
本來他想借五國來犯之際,將其一舉殲滅,被呂不韋已攪和,只能從長計議了。
呂不韋經驗豐富,頗具政治智慧,朝堂之上說話滴水不漏,處處為秦國著想,一眾大臣也是一呼百應,嬴政只好作罷。
不欲再想此事,嬴政準備審閱今天的奏章。
而正此時,葵花公公走了進來,步伐輕快,手中還拿一塊錦帕。
葵花公公先是躬身一拜,隨即將錦帕呈遞到嬴政面前。
“啟稟大王!”
“城外一名白袍將士來報,據悉,乃是劍仙大人之命!”
“請大王過目!”
嬴政一聽,竟是師尊劍仙的消息,頓時一喜,連忙接過錦帕。
“陳慶之?”
“好!”
看到錦帕之上的內容,嬴政頓時大喜。
陳慶之竟是他師尊李東來派遣而來,輔佐他抵御五國之軍的。
能被師尊看重派來的人,必是一名不世人才!嬴政心中大喊道。
且在錦帕之上,陳慶之還立下了軍令狀:
“慶之奉仙尊之命,必破關外八十萬大軍!”
“附:仙尊之命,需將五國大軍截留秦國,請大王派軍攔截!”
細讀文字之時,錦帕之上仿若有一股戰無不勝的氣勢,撲面而來!
而嬴政一看,竟是師尊劍仙之命,不僅要破五國之軍,還要截留其軍隊,他心中也是升起萬丈豪情。
竟敢攻我大秦,便讓你有去無回!
嬴政朗聲一笑,大袖一揮,安坐于書案之上,眼中閃過一道精光,大聲說道:
“傳令下去!”
“宣上將軍蒙驁進宮,來見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