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為了父母的一句肯定,她等了三十年

葉子是個安靜的女孩,在我的讀者群里很長時間了,從來沒說過話。有一次聽我分享完親密關系的微課以后,她主動向我求助,說自己不知道如何和丈夫和睦相處。

葉子說:“我努力工作,包攬所有的家務,還把工資都交給老公,但就是這樣付出,老公卻還是對我不滿意,一天到晚挑我毛病,你說我是不是很委屈?”

我問她:“你老公經常指責你嗎?”

她說:“是的。”

“當你聽到這些指責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葉子答道:“很生氣,很委屈。”說到這里,她開始哽咽了。

最后我問她:“類似這樣的委屈的感受,最早發生在什么時候?”

葉子說:“在我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了。”

原來,葉子小時候在父母面前,除了受到打擊和指責,幾乎從沒有感受到父母暖心的愛。

1.沒被父母表揚過的女孩,心里一直有個缺口

人類共同的渴望中,包括愛與欣賞,如果這兩個渴望被滿足了,他的自尊就比較健康。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除了父母給足他溫飽和安全,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欣賞,這些需求可以幫助他連接到最深層的對高價值感的渴望。但這些卻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有些父母可能一輩子都察覺不到。這其中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父母本身就是在不被欣賞的環境里長大的;一種是父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孩子無法實現,父母表達的是對孩子的失望。

葉子的父母都是小學老師,對葉子一直寄予厚望。成績必須優秀,考100分是基本的,考90分就要開始輪番說教。其他的小孩在節假日的時候可以去看電影或者去公園玩,但葉子大部分時間都被父母關在家里看書、寫字,或者練習古箏。

“同學們都羨慕我的父母有文化,羨慕我們家有很多課外書,但我更羨慕他們有溫和、寬厚的父母,給到他們欣賞和自由。”這是葉子的原話。

美國的親子教育專家說:“所謂的教育是給孩子所需,而不是給父母所要。”葉子的父母認為自己是老師,對培養女兒成才有天然的優勢,盡管葉子的考試成績很優秀,但他們從不滿足。他們還有個認知偏差,就是不敢對孩子表達肯定和欣賞,原因是擔心她會驕傲。正因如此,葉子的自尊一直處于饑渴的狀態。葉子雖然從小成績就很好,但在班級里卻一直沉默寡言;古箏考了級,卻從不敢主動在學校活動里展露自己的才藝。這就打破了很多人的主觀看法,所謂的自信并不是建立在客觀條件的優越上,而是從一個人內在對自己的評價和感受中生發出來的。所謂的自我價值,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受和評價,和外在的客觀條件并無直接的關系。

2.低自我價值的宿命——為尋求證明而無盡努力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要,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一個孩子從小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他的內心就出現了一個缺口,這個缺口一直在提醒他:你必須更努力,你必須做得更多,才可以換取一些表揚,得到一些認可。除了極度渴望他人的認可和表揚,他們還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懷疑。

原生家庭幾乎是孩子的整個世界,父母就是這個世界的主角,若這兩個主角都未曾在言行舉止間表達過對自己的認可,那這個孩子就會把父母的這種看法泛化成全世界的結論,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不夠優秀的。有了這個結論之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就變成了畏懼和懷疑。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周圍那些從小幾乎不被表揚的人,盡管他們非常努力,但他們始終換不回心里想要的認可。終其一生,在好多事情上似乎都是在疲于奔命,但又徒勞無功。

葉子就是如此,她從小到大都是特別好說話的那種女孩,誰需要幫助隨時都可以找她,但當大家有喜事慶賀的時候往往遺漏了她。工作之后,葉子為了讓同事看得起自己,恨不得包攬三個人的工作,每天都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升職加薪卻總是輪不到她。領導非但不表揚她的勤懇,反而這樣評價她:“你太貪心了,芝麻和西瓜都想要,到頭來什么都得不到!”這令她十分沮喪,甚至感到絕望。

“老師,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讓他們不再挑我的毛病呢?”

我問她:“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你對自己有怎樣的評價?”

葉子認真地想了一下,然后答:“我……長相普通,能力也一般,還欠缺一些女人味……”

當葉子試圖繼續搜羅自己不足的時候,我打斷了她:“從你的話里,我聽到的都是你自己的不好。當我們連最基本的自我認可都沒有的時候,別人又怎么會認可我們呢?”

葉子好像明白了一些,但又表現得無可奈何:“可是我的媽媽就是這樣評價我的。”

我提示她:“從今天開始,我們試著讓自己長大,和曾經在媽媽身邊的那個小女孩分離開來,重新去定義自己。”

葉子點了點頭。我知道這對她來說會很困難,也會需要很長的時間,但這對她十分重要。

誠然,我們一直在說童年的經歷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成年后的生活,但是如何影響以及這個影響會有多深,其實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手里。更有心理學家說:“如果你受夠了父母曾經帶給你的苦,那你就賦予自己力量,去把那個裝著苦酒的壇子敲碎,讓你從里面解脫出來。”

3.培養內在完美“父母”,重修健康自我價值

一個人對自己沒有自我認同,對自己有很多不好的評價就意味著他的自我價值感是偏低的,這種感覺會導致他期待自己做些事情提升自己的價值感,而這些做法,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外求”。比如,通過討好同學以獲得友情;幫助同事,希望同事在領導面前為自己說好話;通過在家庭里無限度的忍讓,讓丈夫對自己感激和認可。這都是一種行為層面的換取,即我給你某樣東西,你要還我另一樣東西。當然,這個換取基本是無效的,因為價值感不是物品,別人是無法給予的。

所以,當一個人寄希望于他人給自己價值感的時候,他會面臨更大的絕望。胡慎之在《被討厭的勇氣》的推薦序中寫道:“唯有在我們發現自己價值的時候,才具備了自主和自由的勇氣,因此我們必須終結犧牲自己,討好別人的病態模式。”從小被剝奪價值感的人,并不需要找到父母,把童年“劇本”改寫并重演一遍,才能提升自我價值感。他可以通過這樣兩件事情來改變人生的面貌。

第一,停止對外在的討好。

低價值感的人曾經試圖通過努力付出和委屈自己來換取別人的認可,但發現自己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審視自己,看清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在友情中,停止做個濫好人,不要追求朋友的數量,而是提高友情的質量,找到真正和你有共鳴的朋友,成為彼此的支持者;在職場里,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在有余力的情況下才幫助他人,而不是無底線地付出,這樣可以讓別人看到你的邊界,反而更加尊重你;在家庭里,袒露自己的情感需求,釋放脆弱的情緒,而不是默默地扛下一切委屈,只是希望對方主動來關心自己。

第二,給自己點贊。

小時候很少被夸獎的人,往往一直寄希望于他人幫助自己填滿這個缺口,其實填滿這個缺口不用依賴他人,我們常說的自我確認就是一條捷徑。所謂的自我確認本身就是一種能力,自我欣賞,自我喝彩,相當于自己給自己加油。語言為什么可以產生那么大的力量?因為語言會連接潛意識,而潛意識在掌管我們80%以上的感覺,所以當其他人不能給我們鼓勵和贊美的時候,我們自己建立一個自我確認的機制,同樣可以修復自我價值感。

當你完成工作中一件棘手的事,記得給自己點贊;當你給家人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記得給自己點贊;當你早上陪孩子一起跑步,記得給自己點贊;當你傾聽了一次朋友的心事,同樣可以給自己點贊;甚至是當你享用完一餐美食、有了一次完美的睡眠,都可以為自己點贊。在這樣日復一日為自己點贊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確認,潛意識里原來那個被批評和指責覆蓋的部分會漸漸露出,你將重新認識自己。從此,你就可以慢慢改變自己的狀態,不必等到父母對自己彌補,你已經擁有了全新的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县| 慈溪市| 桐柏县| 萝北县| 贵德县| 八宿县| 潜山县| 开化县| 保康县| 广灵县| 阳城县| 阜康市| 兴国县| 京山县| 保德县| 福泉市| 南通市| 临桂县| 军事| 斗六市| 普定县| 南溪县| 彭水| 旅游| 长垣县| 外汇| 沧州市| 电白县| 鹤峰县| 赣州市| 五原县| 苏尼特左旗| 高阳县| 黔东| 芦山县| 安化县| 丰顺县| 金秀| 湖南省| 梅河口市| 岢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