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外在很優秀,內在仍然不快樂
- 心尖上的黑天鵝:治愈內隱的心傷
- 周周
- 3224字
- 2020-12-10 09:48:29
在知乎上面看到這樣一句話:現在優秀又努力的女性越來越多了,但是與她們的努力和優秀表現成反比的,是她們臉上的快樂越來越少了。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在我的讀者群里,就有很多優秀的女性,她們的學歷很高,事業也有一番成就,其中不乏財務總監、銷售總監、翻譯師、高級教師、創業成功者等,但是她們對我說過類似“人生真沒有意思”或是“我活得好累”這樣的話。
我明白她們所說的累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身體上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比如我的一個讀者林楓,她有自己的公司,年收入幾百萬,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但她除了和幾個客戶來往之外,既沒有很要好的朋友,也沒有親密的愛人。除了享受金錢給她帶來的便利與快感,更多的時間還是要去面對自己的孤獨和彷徨。她不知道這一輩子怎么安排,也不知道未來要和誰一起度過。
另一個讀者從小就是學霸,畢業后又考上了公務員,這些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完成的,完成之后她卻發現,自己并沒有感受到任何的快樂。
第三個讀者,她是個獨身主義者,剛開始和我聊天的時候,呈現出非常陽光和自信的一面,聊過幾次后,她極富攻擊性的一面就表現出來了。她之所以能做到銷售總監,之所以拼了命要拿下訂單,根本不是為了要獲得金錢和領導的認可,而是要打敗身邊的那些男人。因為她從小就生活在極度重男輕女的家庭里,自己的哥哥擁有父母絕對的愛和關注,她把自己的怨恨藏在了心里,后來又投射到所有的男性身上,繼而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勝過身邊所有的男人。
遺憾的是,這三個讀者都表示,除了工作上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她們的內在卻并不快樂。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延遲滿足的誤導。
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向父母要玩具或是糖果時,父母通常會提個要求來作為交換條件,比如,下次考試每科成績都要是100分或者××比賽得到一等獎,又或者今天要比昨天提前半個小時寫完作業。很遺憾的是,我們最后往往得不到這個東西,父母會借此機會定一個并不容易完成的目標,他們以為這是一種鼓勵,期待孩子會在這樣的鼓勵下取得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如果這樣的情況反復發生,就會讓人產生一種沮喪感,并且不再努力,更嚴重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以后,雖然我們拼盡全力去讓自己取得一些成績,但遺憾的是,我們卻因為小時候形成的認知,像父母那樣永不知足,總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我不能隨便快樂。
如果我問你快樂需要哪些理由,你肯定會認真思考,然后給出幾個答案。那么,我可以認定你一定很少體驗真正的快樂。而且我知道,你可能有過類似這樣的童年經歷,當你某天在哈哈大笑的時候,你媽媽嚴肅地問你:“你干嗎這么開心?你的考試成績又沒有名列前茅,也沒有在比賽中得到獎杯……”在媽媽的質疑聲中,你接受了一個事實:快樂是不被允許的,是需要條件的。所以,你就記住了,每逢你想要開懷大笑的時候,你就把自己控制住了,你甚至會批評自己:你有什么了不起的,這有什么好笑的。然后,你慢慢地就失去了快樂感,或者說你忘記了怎樣快樂。在一次次成功壓抑自己之后,你會發現:即使你對著很會搞笑的人或者聽一段令其他人都捧腹的相聲,你都無法做到開懷大笑。原因就是你認為快樂一定要和某個成就有關:除非我剛剛取得了一個非凡的成就,否則我就沒資格笑。
我的幾個讀者都是如此。她們拼命地攀登事業的高峰,不為別的,只是為了能夠正大光明地快樂。可悲的是,當她們真的取得某些成就以后,卻發現自己非但沒有感受到快樂,反而開始焦慮。萬一接下來不能成功怎么辦?很快,她們就又陷入沮喪和自責的情緒之中。
第三,對自我身份不認同。
我很喜歡一部美劇,名字叫《我們這一天》,故事講的是一個懷著三胞胎的妻子,分娩后意外地失去了最小的兒子,機緣巧合下,夫妻倆收養了被遺棄的黑人小孩。養育過程中,盡管父母嘔心瀝血,但是三個孩子都出現了不同的問題。黑人小孩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所以力爭優秀要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肯定,事業有成的他一直對被生父拋棄的事耿耿于懷;親生的兒子雖然有著英俊的外形、很棒的社交能力,但在家里他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原因是父母的精力一部分放在了領養的孩子身上,一部分放在了家中唯一的女兒身上,忽略了他的需要,他就通過做一些叛逆、出格的事情來引起家人的關注;而備受關注的女兒也有困擾,她雖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她深受肥胖癥的困擾,這與母親的婀娜多姿形成強烈的反差,她常常感到自卑和羞愧,即使遇到自己深愛的男人,也無法勇敢去愛。
這部美劇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從劇中人物身上我們會發現,當一個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遇到一些困難,或者自己對過往的經歷有些理解偏差之后,自我認同就會出現問題,繼而引發一系列情緒和情感的困擾,甚至是陷入痛苦之中。
那么,這一切該如何改變呢?
第一,及時滿足自己。
有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把童年里缺失的心理營養補回來。當童年里我們很多物質的“想要”都被以各種理由拒絕,或者在我們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這些物質需要就被“沒收”了之后,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并且感到沮喪和失落。成年后,當我們具備了購買能力時,我們可以隨時去買曾經喜歡而不能得到的東西,去擁抱和安慰那個被拒絕后失落的小孩。讓他知道,他是如此值得,值得被呵護,值得被允許!那我們內在因被拒絕而受傷的部分就會得到療愈。
第二,及時行樂。
及時行樂,不是得過且過,不是放棄責任,而是培養出對日常生活的敏銳的覺察力。比如我做成一件很想做的事情,我見了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攻克了一個難題,甚至只是在出門的時候感受到了陽光照耀,微風吹拂……此時,可以立刻停下來,去感受內在真實的感動和喜悅。
這個過程非常奇妙,不需要外人的陪伴和參與,也不需要一個很大的儀式來輔佐,只是你在每個當下的瞬間,給到自己一個理由連接自己,去品味快樂。就像我養了一盆花,許久都沒有開,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了花蕾,心中頓時涌出一陣感動和喜悅,我感悟到生命的美妙,以及一份等待后的收獲。之后,我開始嘗試把這種對花草細致的觀察和體悟遷移到其他方面,我發現,人其實并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成功和卓越,只要讓自己的內在去連接萬物,快樂和感動就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第三,修改心靈地圖,確認自己值得。
“你是有多不在乎自己,才會拿那么多精力去恨別人?”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奇怪,恨別人怎么是不在乎自己呢?其實,如果你仔細回顧就會發現這句話很正確。當你恨一個人,對一個人怒氣沖沖的時候,你的理性和快樂就全都不見了,你的身心仿佛都被對方帶走了,你的能量也被這個強烈的恨意給稀釋了。
曾經遭受過許多不公平和不友善對待的你,如果選擇用怨恨來和自己的這些經歷相處,就無法快樂地度過人生。所以,我建議你做一件事,就是放下這個恨,將牽絆于過去經歷上面的那些焦點轉移,把能量收回到自己身上。然后想想,拋開那些過去,我現在可以為自己做些什么?
比如那個對男性有抵觸情緒的讀者,我建議她多接觸一些男性,試著去了解他們不同的一面,不帶任何成見地去和他們相處。慢慢地,她會明白對方只是自己的假想敵,人家對她從來沒有任何的惡意。反之,他們很愿意表達對她的欣賞,她也因此開始放下自己的防御,弱化自己的攻擊意識,更加輕松地做自己。輕松,是一切快樂的前提。而那個從小按照父母期待和標準而活的女孩,我建議她重新發現生命的熱情和興趣,帶著勇氣去實踐。她經歷了半年的思考,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她決定重拾童年喜歡但被父母拒絕的舞蹈,每周去舞蹈房練習兩次,在揮汗如雨的同時,她找到了失去已久的快樂。
這樣的事例很多,放開童年的束縛,重新為自己負責是我們創造快樂的根本。當你拼了命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卻仍舊不快樂,你可以停下來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努力?到底想證明和實現什么?你是真正認同自己的嗎?
當答案出現之后,你可以通過及時滿足、及時行樂,以及調整身份認同來做出應對。慢慢地,你就會發現,本來很優秀的你,原來可以這樣簡單地擁有快樂,你的人生也因此更換了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