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其成講易經
- 張其成
- 2853字
- 2020-12-11 18:17:40
第二部分
《易經》六十四卦解讀
導言 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秘密
從這一部分開始,我們就要進入《易經》六十四卦的神秘世界了。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其實都是由陰爻和陽爻兩個基本符號構成的。符號就兩個,非常簡單:陽爻(一根長線)和陰爻(兩根短線)。這兩個符號三次組合就是八卦,六次組合就是六十四卦。
八卦有40320種排列方式,那六十四卦有多少種排列方式呢?那就是64的階乘,有多少億種排法!現在問題來了,六十四個符號怎么排列呢?誰排第一位,誰排第二位,誰排第六十三位,誰排第六十四位?
據說當年周文王花了七年的時間,排成了現在這個《易經》六十四卦的次序。這個次序從乾卦開始,一直到未濟卦結束。
六十四卦的排列究竟有什么秘密呢?我們先來看一看《易經》六十四卦是怎么排列的。南宋有一個偉大的理學家朱熹,他寫了一本書叫《周易本義》,里面有一首卦序歌,把六十四卦編成了一首歌,便于大家記憶。
這首歌把六十四卦分成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上經為“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下經為“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這么一編排就很好讀了,也便于記憶。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六十四卦大部分是一個字的卦名,比如“乾”“坤”“屯”“蒙”都是一個字。有的是兩個字構成一個卦名,帶大中小的肯定是兩個字,比如“大過”“小過”“大畜”“小畜”“大有”“中孚”;也有個別的是由兩個字構成一個卦名的,比如“噬嗑”“同人”“歸妹”“家人”“明夷”“既濟”“未濟”。
為什么要從乾、坤一直排到既濟、未濟呢?六十四個符號排列有沒有秘密?我告訴大家:有!因為六十四卦排列次序實際上就是宇宙萬事萬物排列、變化的大規律。宇宙萬事萬物變化規律都還沒有解開,所以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秘密也解不開,當現代科學把宇宙中所有的秘密都解開了,那么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秘密也就解開了。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了一句話:“反者,道之動。”就是反向的規律是運動變化的一個大規律。我們把六十四卦的六十四個符號分成三十二組,就可以發現這個秘密:后面一卦是前面一卦的反卦,即后面一卦是把前面一卦顛倒過來的。
直接說出這個秘密的是唐代的孔穎達,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六十四卦符號排列次序的法則是八個字:“二二相耦,非覆即變。”“二二相耦”就是兩個為一組,六十四卦就是三十二組。比如,乾和坤是一組,屯和蒙是一組,需和訟是一組。每一組后面這個卦就是前面這個卦顛倒過來的卦,也就是反卦。比如,屯卦反過來就是蒙卦。
但是有的卦反不過來,乾卦的六根爻都是陽爻,把它顛倒過來,六根爻還都是陽爻,這個時候怎么辦呢?這時就要采用“變”的方法,比如乾卦六根都是陽爻,就變成六根都是陰爻,就是坤卦了。六十四卦當中有八個卦,也就是四組,它們反過來是不變的,就要采用變的方法。其實這反映了一個大規律:萬事萬物顛倒、反向運動的規律。
六十四卦的符號結合卦的名稱、卦爻辭的意思,其排列的秘密就解開了。第一個解開六十四卦排列秘密的人是孔子,他在《易經·序卦傳》中就解釋了這個秘密。當然,《易經·序卦傳》不一定是孔子寫的,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寫的。
那我們來簡單地看一下,《易經·序卦傳》是怎么講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秘密的。“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先有天,后有地,然后產生萬物。所以,先有乾卦,后有坤卦,因為乾為天,坤為地。第三卦“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卦表示一種艱難的局面,就是天地交合產生萬物那一刻的艱難局面。萬事萬物的產生,剛開始的時候都是艱難的,所以第三卦就是屯卦。我們也可以打一個比喻,比如乾卦為父親,坤卦為母親,父母交合以后生子女,孩子剛生出來那一刻就是第三卦屯卦,“屯”字念zhūn,現在也念tún,“屯”有一個意思是“困屯”,就是艱難的意思。
第四卦是蒙卦。想象一下,孩子剛生出來時蒙昧無知,這個時候就要發蒙、啟蒙。所以《序卦傳》說蒙是“物之稚也”,就是幼小的時候蒙昧,所以“不可不養也”,所以要養育、啟蒙他。要怎樣養育他呢?接著第五卦,也就是需卦。“需”就是“飲食之道也”,就是要用食物來喂養他。“飲食必有訟”,食物太少了,吃的又不夠了,會怎么樣呢?產生爭訟。大家都在爭搶,所以接下來這一卦就是訟卦。
訟卦之后“必有眾起”,先是個人在爭,一個一個地爭。后來我們一撥人、你們一撥人,一撥一撥地爭,這就到了第七卦師卦。“師”就是眾人的意思。爭的結果要么我多你少,要么我少你多,就有了比較,所以第八卦就是比卦。
最后兩個卦是既濟卦和未濟卦,第六十三卦是既濟,“濟”表示渡過河流,“既”是已經的意思,表明已經渡過河流了,表示這一個周期已經結束了。但是最后一個卦又說未濟,沒有渡過河流,怎么理解呢?很簡單,就是下一個周期又開始了。于是,周而復始,這是《易經·序卦傳》作的解釋。
現在我用兩句話把《易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秘密做一個概括。
第一句是,宇宙周期變化的大規律就是天道。宇宙、自然的周期變化是一個大的規律。六十四卦以乾坤開頭意味著天地開創,也意味著乾坤在整個宇宙萬物當中起決定作用,反映天和地的矛盾運動是構成整個宇宙生生不息過程的根本原因。上經很有意思,是從乾坤開始到坎離結束,這主要反映的是天道變化的規律,當然里面也蘊含著人道變化的規律,體現了世間萬事萬物是矛盾雙方相推相摩的變化過程。下經從咸恒開始,既濟未濟結束。咸卦很有意思,“咸”就是感應的“感”,它下面有一個“心”字,表示少男少女在一起就會冒出火花,然后會到“恒”,也就是結婚。結婚之后,要恒久、持久。所以下經主要反映人類進化的歷史,主要說的是人道。當然了,《易經》是天人合一的,不能斷然分開。這個規律里面還可以看出時間、空間、人事的變化。
第二句是,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就是人道。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可以看出,人類社會也普遍存在著這種陰陽變化的現象。人類社會有男女、長幼、尊卑,人類的事情里面有吉兇、禍福、進退、往來、得失、存亡、生死等對立面的交替變化。這些都是事物內部的陰陽、剛柔相推相摩、互相作用的結果。我們要認識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是一樣的,也是相反相成的,也是物極必反的。歷史上,有一治一亂、一盛一衰,有循環往復,都離不開陰陽消長的這種規律。所以,圣人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就是要化否為泰,也就是否極泰來,轉損為益;當然,也要從泰卦當中看出否,也就是要有憂患意識;然后變這個不好的否為同人;再由同人進入到大有,實現大同。
就個人而言,只要我們意識到自然規律都是否極泰來、相反相成的,我們就可以去順應它。明白了事物的真相之后就不會執著,這樣我們就可以離苦得樂。學《易經》主要是學習人生的指南,學習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所以古人從卦序當中總結了很多成語,比如“否極泰來”“物極必反”“損益盈虛”“革故鼎新”,這里面都是卦名。我們按照這個大規律來做的話,就會有一種大智慧,希望大家都能從《易經》當中得到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