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府試

縣試后一或兩月,續考府試(直隸州、廳試同),州縣試錄送之童生全部集中于所管府(或直隸州、廳)進行考試,考官即為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府試亦于考前一月出示考期,并告知有關報名等相關事宜。其童生報名、填寫履歷、取五童互結、廩生保結,以及考試場次、考試內容、考場編號、試卷彌封、考法、提堂、出圈、出長案等,均與縣試略同。本節僅將府試特有之內容及相關規定,略述如下。

一、應試資格及準備工作

除前節所述,一些特殊直隸州、廳及貴陽等府之童生不參加縣試外,一般應府試之童生,均須經縣試之錄送。有因故未能參加縣試者,補考一場亦可參加府試。應試之童生必須參加本府知府主持的考試,而不得跨府應試,更不允許冒籍跨考。康熙間曾允許貴州同省各府人應考,至雍正二年(1724年)停貴州隔府考試例。(181)

順天府地位特殊。其所屬童生應府試,除在京之大興、宛平二縣屬府丞專理外,其余二十三州縣,自清初以來俱由霸昌道于州縣試后組織考試,錄取后轉送院試。后因霸昌道駐扎昌平州(今北京昌平),各州縣有往返八九百里或六七百里者,殊為不便,至雍正十年(1732年),從順天學政吳應棻之請,改歸四路同知分別組織所屬州縣考試,錄取轉送。(182)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鑒于順天府所屬各同知均有地方事務,且所處沖要,每遇委要件,即致拖延試期,遂改定:嗣后各州縣之府試一體改歸府丞專管,且均就東路通州考棚考試,至府丞試畢,即屆學政考期,士子亦便。(183)

又,創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的京師金臺書院,后憑其特殊的地位,可將肄業童生直接送考府試,實屬特例。至咸豐元年(1851年),為統一童試之考試程序,將“金臺書院送考之條禁止”(184)。商籍、灶籍之童生,則試于鹽運使司,或試于規定之府,注明商籍、灶籍。(185)

府試亦須將所屬各州縣錄送之童生會齊一日考試,以防重冒。(186)府試之考場,各地多設有考棚,亦有未設考棚而利用衙署或學宮者,故乾隆九年(1744年)定:“府州考試童生,即在學政衙門考棚內編號扃試。如學政衙門不在府州治內,令該府州選擇就近緊密公所,照院試例,編立坐號。”(187)未設考棚之府,自乾隆以后亦相繼修建,如四川之雅州府,山西之忻州、岢嵐州,貴州之銅仁府、石阡府、思州府,廣西之鎮安府,廣東之江陽直隸廳,安徽之廣德直隸州,云南之東川府,東北之吉林。(188)所需經費,或由地方官籌措,或經奏準,動用公項銀兩。而各地對考棚之維修費,亦準動用公項,但需先經奏請,待批準后方能執行。(189)

參加府試之童生,仍需審查,一如縣試,同時對認保廩生有更嚴格的要求。乾隆十年(1745年)規定,府試、院試時,俱令縣試原保廩生識認。二十九年更強調,府試時,縣試原保廩生不許更換,如有隨意更換者,即對該管州縣官進行參處。(190)審音之舉亦用于府試,且更為嚴格。

二、考試的組織及錄送院試

府試的考場多設有考棚,條件普遍要好于縣試。同時,考試的實施,除知府總掌其事外,所屬州縣之長官亦須協助辦理。因此,府試的組織要比縣試嚴密得多。

首先,府試之場規,較縣試為嚴。特別是在清初,一些地區的士子入場均須搜檢,且有專人瞭望,考場井然有序。《閱世編》記載了江南松江府的情況:

府試之嚴肅,惟順治四年丁亥,盧公士俊守松時,搜檢瞭望,坐號點名,一如學憲之制。是時,法令森嚴,人畏盧之嚴,罔敢紊越。后康熙六年丁未,張公升衢守松亦然。要皆官備棹杌,故可使之恪遵規矩。其他令童生自備棹杌而欲其守法者,斷未有能從者也。(191)

可見,考場的條件及考官的責任心是保證考場秩序的重要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考試區域的擴大,在一些地區出現無視場規的現象,尤其是無考棚之府州,考場“無從編定坐號”,只能聽童生“自備桌凳進考”,甚至有“師弟、父子共坐一處,父師作稿,子弟謄抄”(192)者。因此,乾隆九年(1744年)規定:府州考試童生,在學政衙門考棚內扃試,照依院試之例,編列坐號,嚴行考校,倘有不按本號混行雜處者,即行逐出。(193)

府試之命題、閱卷,均系知府親裁,不得假手他人,且頭場試題亦有未冠、已冠之分。府試每場亦以一日為準,必須當日交卷,且依院試例,不準給燭。這一點要嚴于縣試。有的地區于府試前特頒告示,以肅功令:

文場不準給燭,此功令也。蓋文盡一日之長,為時已甚寬裕,尚有不完卷者,非本童為人代作,即守候外傳之作,以致稽延。本府深悉此弊。今將遴選真才,宿弊不除,則真才不出。為此,剴切諸童知悉,此次考試斷不給燭。如日入后不交卷者,即掣卷除名。爾諸童進身伊始,當思自愛,恪遵功令,毋再狃舊習自誤。至父師廩保,亦各將本府之意,諄切誥誡,毋使諸童再滋弊端。蹈違抗之咎,凜之!(194)

府試錄取童生,因數額少于縣試,故較縣試為難,致使有知府上下其手,中飽私囊。清初雖定條例,以杜弊端,然“不肖有司,視為具文,全無慎重之意”,以“名數之先后,分賣價之低昂”;“依薦牘之坐等,為填案之甲乙。致孤寒而有抱負者,屈抑不伸,望院試如登天之難”(195)。以致有童生,府試出案無名,自縊府堂。(196)故清廷屢頒條例,要求府考拔取童生,務必公明閱卷,濫取者查明議處。府試錄取,亦有挑堂之例。府試之挑堂“自頭場始,挑縣案前列者面試,二場挑前場前列者面試。三、四、五場亦如之”。府試挑堂,“題俱另出”(197)

府試錄送院試之額,前后之變化與縣試同,清初較嚴,其后逐漸放寬,并不限定額數。乾隆八年(1743年),為保證錄取質量,禮部議準:“各學童生,每額進一名者,府試酌取五十名,申送學臣,如有逾數多取,截去不準收試。”(198)九年又定:每學額進一名,府試取三十名。(199)隨即又不限定額,但要求將文理不通者擯棄不錄。(200)府試錄取之第一名稱“府案首”,院試相沿入學。

府試錄取后,即將錄取名單造冊申報學政,以待院試。順治九年(1652年)定:府考錄取已定,冊報名數,榜示童生,照所取次序,五人為一結,取行優廩生親筆花押保結,查照格眼冊(記錄所有在學生員履歷及考核升降等情之冊)式,當堂令各童生親填年貌、籍貫、三代、經書,匯為一冊,并各結狀粘送。各童生所填年貌,務要一一肖真,以便查對。另造點名冊,仍書童生年貌,并書保結廩生姓名于下。同時,將府試及州縣試原取之卷,合釘封貯,以便院試錄取時核對。(201)乾隆十九年(1754年),鑒于各府造冊時往往有胥吏從中舞弊,故規定:府考事竣,先將取錄童生之總數申報學臣存案,以杜造冊送院時,胥吏受賄攙入冒籍、互考姓名之弊。(202)其后,清政府察覺,止令申報錄取總數,未將所取姓名一并申送,于稽查之道尚未周密,竟有奸胥猾吏暗受賄賂,將未經府取之童生續入冊尾,學政收考,無從稽查。遂于乾隆三十二年規定:嗣后各府考試事畢,揭案之后,即于一二日內將錄取童生姓名、人數,造冊封固,鈐用提調印信,一并申送學政衙門存貯。學政不得預先拆看,至試日點名時,將名冊取出公同驗封拆開,同臨期所送點名冊一一核對。如有竄易姓名、與前冊不符及增添人數者,立即交提調官查辦。(203)

府試錄取者即可參加院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座| 郓城县| 唐山市| 乐平市| 安远县| 徐汇区| 三河市| 邻水| 宜兰县| 霍城县| 潮州市| 广灵县| 龙川县| 大兴区| 无棣县| 安陆市| 望谟县| 白水县| 长白| 洪洞县| 汪清县| 临朐县| 资兴市| 璧山县| 大姚县| 清原| 黄梅县| 阳曲县| 阿拉尔市| 新平| 吉木萨尔县| 东乌珠穆沁旗| 浮梁县| 木兰县| 郎溪县| 泽州县| 岑巩县| 郴州市| 集贤县| 思茅市|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