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共2冊)
- 李世愉 胡平
- 7899字
- 2020-11-14 19:39:27
第一節 應試資格和相關規定
童生試“為士子進身之始”(6),因此對應試者資格的要求極為嚴格。應試者均為未曾入學、無功名的讀書人,無論其年齡大小,統稱為童生,又稱文童、儒童,以區別于應武科之武童生。其中之未冠者又稱為幼童。清初沿用明朝舊制,凡童生應試,必須是本縣(府屬之州、廳同)人,且非優倡皂隸之子孫,本身無刑傷過犯,又無父母之喪,可于試期公布后赴縣署禮房報名,當堂填寫姓名、年貌、三代履歷,取本縣同考五人互結,并指認本縣之廩生保結。順治二年(1645年)規定:童生“有籍貫假冒者,盡行褫革,仍將廩保懲黜。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墳墓、田宅俱有的據,方準應試”(7)。九年,詳定童試章程,其中涉及童生應試資格及報名手續的內容如下:童生報名須“取鄰里甘結,身家無刑喪替冒各項違礙,方準收試”;報名時需“五人為一結,取行優廩生親筆花押保結”,如有違反規定者,“五人連坐,廩生黜革”;“優倡隸卒之家,及曾經犯罪問革變易姓名”者,“訪出嚴行究革,若教官納賄容隱,生員扶同保結,一體治罪”;“詐冒籍貫”,及“冒名頂替、換卷代筆之徒,倍加嚴查重治”;“至于寄學改回,及稱游學隨任等事別送者,悉不準行”(8)。至此,確定了童生報名應試的五項基本原則,即身家清白、本籍報考、無匿喪之舉、無槍替之弊、廩生保結。由于童試的涉及面最廣,問題最多,因此,上述條例也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充實和完善。以下分述之。
一、身家清白
所謂身家清白,身,是指應試者本人;家,是指應試者的父祖三代;清白,是指不得有污點。條例規定,應試者除本人無過犯外,其父、祖亦不得為賤民賤役。
1.本人無過犯
本人無過犯,只是對應試者道德品質的最低要求。在清政府看來,“為士者乃四民之首,一方之望。凡屬編氓,皆尊之奉之,以為讀圣賢之書,列膠庠之選,其所言所行,俱可以為鄉人法則也”。因此,雍正帝提出,“必敦品勵學,謹言慎行”,能為人表率者,方可選取入學。(9)雍正元年(1723年)令各省督撫、學政“嚴飭廩生,不許擅保品行不端之士”(10)。清初以來,生員中有不顧名節者,或出入官署,包攬詞訟;或武斷鄉曲,欺壓平民;或抗違錢糧,藐視國法,影響極為惡劣。清政府屢禁不止,因此,轉而對應試童生進行嚴格要求。道光四年(1824年),針對有承種蒙古田畝而任意抗延應納糧租之事,清政府特別規定:“嗣后凡承種蒙古地畝,如有拖欠糧租,在官告追未結者,本人及子孫不準應試。每屆考試之年,責成各地方官豫期詳明順天學政,并直隸總督衙門查核,俟糧租完清后,仍準照舊赴考。”(11)道光九年,針對“過犯”中的特殊情況,又做出了新的規定:“民人刑傷過犯,例不準考。如因伊父犯案患病,求代受責,愛親情迫,出于至誠者,準其捐考。”(12)
盡管清政府對應試者的品德要求一直很嚴格,但在實際報名應試過程中,各地能夠真正把握的只是有無過犯而已。
2.三代無賤民賤役
條例規定,應試者父祖三代中有賤民(如樂戶、丐戶、蜑戶)身份,及鑼夫、吹手、剃頭夫、修腳工、喜娘、轎夫之類,或充賤役,如糧差、皂快等,子孫均不得應試。這是因為官員例有封贈之制。如清代一品官可封贈三代,二三品官封贈兩代,四至七品官封贈一代。新科進士所授知縣或中書,即為七品官,且不說日后之升遷。如被封贈之父、祖為賤民、賤役,這在科舉時代被視為有玷科名。故應試者的出身,便成為應試資格的重要條件之一。清初,定例甚嚴。雍正朝豁賤為良后,情況有所變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陜甘學政劉墫奏請酌定削籍樂戶應試條例,遂定:“凡開豁為良之樂籍、墮民、丐戶,及已經改業之蜑戶、九姓漁戶人等,耕讀工商,聽其自便。以報官改業之人為始,下逮四世,必其本族親支均系清白自守者,方準應試。”(13)嘉慶十四年(1809年)又議準:“安徽省徽州、寧國、池州三府,凡世仆名分統以現在是否服役為斷。其現在服役者,如家主放出三代后,方準捐考。”(14)鑒于清代教案頻發,嘉慶二十二年規定:“嗣后習教犯案,罪在徒流以上者,查明子孫實未入教,以本犯之子為始,三輩后所生子孫始準考試。仍先呈明地方官,取結咨部查核。”(15)道光以后,禁限漸松。道光四年(1824年)奏準:凡系輪派催糧之糧差,“并不兼充他役,并非支領工食”,其子孫準捐考。廚行、在官轎夫,于報官改業后滿十年,子孫方準捐考。如“退業后復蒙混承充,即將捐考之人一并斥革。至本系家奴充當廚役者,仍照例不準捐考”(16)。七年議定:民間收生婦女,無別項身家不清,其子孫應準捐考。“如系承差服役,傳驗奸情,跡類仵作,以報官改業之人為始,下逮四世,查系身家清白,準捐考”(17)。十九年定:“良民充當船頭纖夫,本非卑污賤役,向無額設卯簿,嗣后準捐考。”(18)二十八年議準:“民人曾充軍牢,雖無卯簿結狀可稽,究系賤役,以報官改業之人為始,下逮四世,清白自守,方準報捐應試。”(19)光緒元年(1875年)復準:“屠戶一項,執業近于殘忍,未便遽列士林,俟報官改業后,準其捐考。”二年定:“民人曾為皂役養子,后歸本宗,未便令其捐考,如本宗實系身家清白,其子孫準其報捐考試。”(20)
以身家清白作為應試資格之一,無疑將一批人阻止于考場外。這是造成清代童試中冒籍跨考現象嚴重的原因之一。
二、本籍報考
清代亦沿前朝之例,府州縣學均設有固定的錄取名額,稱學額。而學額之設,又是基于各州縣文教發展、人口多寡等實際狀況。因此,童生試只允許本州縣籍的士子報考是一項基本原則。如出現異地報考者,則會擠占本地之名額。異地報考被稱為“冒籍跨考”,這是條例所嚴格禁止的。由于各地的童試錄取難易差距較大,故冒籍跨考現象非常普遍,而且非常嚴重,因此,冒籍之禁尤嚴。盡管順治二年(1645年)、九年的規定中已明確強調了這一點,但在各地的報考中往往被視為具文,為此,康熙、雍正、乾隆、嘉慶諸朝屢頒條例,嚴加約束。康熙十六年(1677年)議準:有冒籍入學者,許本人赴部或提學處自首,改歸原籍,免其斥革。(21)雍正六年(1728年)定:考試童生,地方官必須查明實系土著之人,取具廩生保結及五童互結,方準收考。如有冒籍者治罪,其廩保、互結各童、收考地方官,一并治罪。(22)
防止冒籍的關鍵,在于解決好入籍問題。乾隆三年(1738年)明確界定入籍條件:“定例入籍二十年以上方準應試,系指無籍可歸者而言。如本有應考之原籍而以寄籍地方有田廬可據,希圖兩處考試者,斷不準行。”(23)鑒于“各府州縣皆有煙戶冊籍,難以蒙混”,十年又令,童生報名,各地方官必須“查對煙戶冊無訛,方許廩保填結”(24)。三十八年規定:凡符合入籍條件者,該地方官查明確實,申詳督撫、學政立案,方準于入籍地應試,同時與原籍地方官彼此關會,不得令其于兩地考試。(25)五十九年,湖北學政初彭齡奏請商人入籍應由本人呈明地方官,(26)遂定:嗣后入籍者報考,必須先呈明寄籍地方官,“確查該生室廬以稅契之日為始,田畝以納糧之日為始,扣定二十年以上”,準許在寄籍地入籍考試,但本生及子孫“再不許回原籍跨考”。“如有未經呈明,輒行冒考者”,即使寄籍已滿二十年例限,“一經發覺,除照例黜革,不準應試外,并著咨明原籍地方,亦不準其復在原籍考試”(27)。嘉慶三年(1798年),又在此定例基礎上進一步規定:凡生童具呈入籍,寄籍地方官限十日內核辦,原籍地方官只須據文立案,亦于十日內回復。(28)至此,入籍之條件、程序堪稱嚴密。
至于到邊遠地區、文化落后地區入籍考試,最初禁限不嚴,甚至為了墾田、開發等原因,清政府還鼓勵士子到該地區入籍考試,乃至沒有年限之要求。如順治十年(1653年)題準:各地童生有“愿赴遼東入籍應試者,由本地方官起文赴部,送至遼東墾田附籍”(29)。康熙間,鑒于云貴二省應試人少,允許云南、貴州童生在本省內跨府、跨縣應考,同時強調:“俟人文充盛,再行禁止。”(30)其后,由于趁機到邊遠地區冒籍者越來越多,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清政府也開始關注這里的冒籍問題。同時,隨著邊遠地區文教的發展,清初的一些政策也在不斷調整中,因而冒籍之禁限也越來越嚴。雍正二年(1724年)復準:“貴州省儒童,日漸增益,即下州小縣,亦可不至缺額。嗣后將考取童生,隔府隔縣撥入別學之例,永行禁止。”(31)六年,特頒上諭:“考試冒籍之弊,向來習以為常,理當清查禁約。況今滇、黔、楚、粵等省,苗民向化,新增土司入學額數,為學臣者尤宜加意禁飭,毋使不肖士子冒其籍貫,阻土民讀書上進之路。”(32)雍正間,在西南諸省推行改土歸流。改流之后的善后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項即在改流之地設學校,開科取士。雍正九年(1731年),以廣西泗城、鎮安二府改流之后竟無入場應試之童生,禮部奏準:“如外省及本省異府之人,有情愿入籍者,具呈府縣,收入煙戶冊,即申詳布政使司,咨詢本籍。如無過犯,入籍考試,仍呈明學政衙門注冊。該學政于考試時,按籍而稽,如冊內無名,不得濫考。入學、中舉后,照奉天定例,不許移回原籍。其子弟及兄弟之子,同時入籍,有名者準其考試,無名者不準冒考。至入籍后,飭令地方官嚴行稽察,如有行跡詭秘、不守本分者,立即逐回本籍。地方官失于覺察,該管上司指名題參,照例議處。再泗、鎮二府既無廩生,則入籍考試之人,即為土著童子之師,使之熏陶漸染,以開其愚蒙。至應試時,即令以業師保結。”同時強調:“其慶遠府屬之荔波州、東蘭州、太平府屬之寧明州,亦照此例行。嗣后如有土屬內以土改流之州縣,亦均照此例。俟十科后,均行停止。”(33)顯然,清政府的本意是想借用外地入籍的讀書人帶動該地方的文化發展,然而,令清政府始料不及的是,此例一開,外省冒籍者眾。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道監察御史謝濟世奏稱:“查新例,廣西省以土改流之泗、鎮二府,東蘭、寧明二州,許外省人移家入籍考試。在定例之初,原從地方起見,欲資化導,以移風俗,且令先行查本籍無過犯,方準移家入籍。既移家入籍,方準考試。考試中式之后,永不許搬回本籍。其立法非不善。殊不知化導移風俗必有其漸,以土改流之處,止用本省異府之人已足,何必外省。而且蠻煙瘴雨之鄉,水土甚惡,入籍考試中否尚未可知,外省之人,誰肯先移室家,重一己之功而輕一家之性命。不過院司道府州縣幕中諸友掛名庠序,混入科場,是此舉實無益于地方,徒破國家冒籍之禁也……應亟行停止。”(34)三年,清廷終于決定,停止外省入籍廣西改流之地考試例,并要求,“該撫轉飭地方官留心稽查,嗣后有外省之人竄名冒考情弊,將本人及廩保照例治罪,并將失察官員題參議處”(35)。
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有苗童、瑤童之州縣學,雍正、乾隆時期多次嚴禁民人冒苗籍、瑤籍,如有違例者,一經查出,究問褫革。道光四年(1824年)更明確規定:由民入瑤,現住瑤地各戶,有完糧印串及田園、廬墓、戶族人等,確有可憑者,取具瑤頭甲長切實甘結,造冊立案,本戶子孫準入瑤籍考試。(36)又,雍正九年(1731年),針對江西棚民中讀書者越來越多,清廷遂定,江西棚民入籍二十年準應試。(37)清廷統一臺灣后,亦準臺灣士子應試,以致有福建等地士子冒臺灣籍應試。雍正、乾隆時,屢禁內地士子偷渡臺灣冒籍考試,(38)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準許在雍正九年廣東新設鶴山縣時,主動捐修城工的廣州府民人一百五戶子弟入籍應試;光緒年間,允許甘肅等地招墾之處,凡外省開墾民人,自領地承糧之日始,扣足十年,準其呈明入籍報考。(39)是為特例。
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異縣同城現象,以及地方行政建制的不斷變化,為防止界限不清,造成冒籍,清廷又制定了一些相關條例。康熙四十年(1701年)規定,同府異縣之童生不許兩縣通考。(40)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議準:“兩縣同城者,兩縣合為一場,以杜重冒之弊。”(41)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針對由于同城異縣,造成父子籍貫不同,且兩縣各有糧稅的情況,(42)禮部遵旨議定:“嗣后同城異縣,父子籍貫舛錯者,限一年內呈明更正。如其父已故,間有兄弟異籍者,應令各入各籍,所生子孫,即以本身之籍為籍,不得復行兩縣通考。至初應童試良民,祖、父并未應試,于初屆報考時,查明現在所居室廬,并取具各結送考。既考此縣,無論取進與否,以后縱有遷移,亦不得復考彼縣。”(43)隨著清代新設府州縣的不斷增多,以及一些州縣重新劃定界限,于是解決當地童生的歸屬便成為防止兩地跨考的新問題。自雍正三年(1725年)貴州黎平府屬劃清地界始,清廷即規定,該地童生之歸屬,均由地方督撫、學政上報禮部,請旨定奪。乾隆四十九年,更定“分定界限,酌議分撥”(44)之原則,以防籍貫之不明。
對于流寓的不同情況,清廷也有相關規定。順治十一年(1654年)定:“教職子弟隨任入學者,嚴加考試。如文理明通,發回原籍肄業,其余嚴行黜革。”(45)雍正六年(1728年),以山東學政王世琛奏請,吏部議復:衍圣公后裔,散居各地,一律以現居地報考,毋許兩地赴考。(46)雍正間推行改土歸流后,遂將革除之土司及其家屬安插于外省,并規定不得返回原籍。至乾隆七年(1742年)始定:安插內地改土歸流之土司子弟,準入籍考試。(47)五十二年規定:廣東客籍童生已準許在當地考試者,不得回原籍考試。同治十一年(1872年)議準:各省候補人員子弟不許隨之于新地寄籍應試。(48)
三、無匿喪之舉
按照傳統禮教,凡遇父母或祖父母之喪,子與重承孫(長房長孫)須謝絕人事,為官者須解除職務,在家守孝(亦稱守制)二十七個月,稱為丁憂。科舉時代更規定,守制期間,士子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如有隱匿不報或未滿喪期而應試者,均為匿喪。這為歷代科場條例所嚴禁。清代亦沿舊制,士子應試,不論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不論文科、武科,乃至宗室科目、翻譯科,如遇守喪之期,例不準考。禁令雖嚴,然匿喪之事屢有發生。雍正七年(1729年)議準:童生遇父母之喪,“不許應府州縣及院試,有隱匿干進者,照匿喪治罪”。乾隆元年(1736年)規定:嗣后童生遇童試期,“照舊取具并無匿喪甘結。如仍有匿喪應試者,除本人嚴行查究外,其扶同冒結之人一體治罪”(49)。二十七年再次重申“考試首嚴匿喪”,并規定:“若童生于府縣考之時,未經服闋,即系不應考試之人,概不得于學政案臨時補送。”(50)二十八年復準:“匿喪考試,事干不孝,與尋常緣事斥革、罪在杖一百以內者不同,所有匿喪取進之人,斥革后不準考試。”(51)嘉慶十六年(1811年)奏準:“有匿喪冒考,捏稱考后丁憂者,仍照例治以應得之罪。”(52)其后,禁令稍有放松。二十五年復準:“文童赴考丁憂,實系家人未經報知,與知情匿喪有間,服滿后準其考試。”(53)光緒四年(1878年)定:童生未經服滿,補行縣考,應試取進,例應斥革,查系不知例禁,誤會補考,與有心匿喪不同,服滿后準其原名應試。(54)
四、無槍替之弊
所謂槍替,即指雇槍手代考。宋以后,歷代科場條例均嚴禁槍替之弊,以保證公平取士。清制,童生入學,亦須憑真才實學,若雇槍手代考,自然為條例所禁。初定報名手續,即令本生親赴縣衙,當堂填寫年齡、體貌,縣考時必點名入場,且有五童互結,廩生識別,專防頂名槍替之弊。雍正十一年(1733年),針對地方官徇情濫縱,草率從事,不肯點名之狀況,再次重申:縣考前必須點名,核對身份入場,如違反條例,造成假冒槍替之弊,照例嚴懲。(55)十三年又定嚴懲槍代處罰例:嗣后凡有代筆之槍手,照誆騙舉監生員人等財物,指稱買求中式例,枷號三月,發煙瘴地方充軍;其雇倩代筆之人,照舉監生員央浼營干買求中式例,發煙瘴地方充軍;知情保結之廩生,照知情不首例,杖一百;中間包攬之徒,與槍手同罪;失察之官員,分別嚴加議處。(56)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諭:著各省學政于點名時留心核對童生年齡、體貌,嚴防槍手,不得有誤。(57)三十一年議準:入場前發現童生年貌與填寫履歷大異,或有冒名頂替之弊,當嚴為究擬。(58)禁令屢頒,然槍替之弊終無改觀。
五、廩生保結
廩生保結是有關童生報考規定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廩保之設,旨在協助政府防弊,故有清一代一直重視廩生之選派。廩生是府州縣學的生員名目之一,因享受政府所發之廩食而有是稱。只有在歲、科兩試中考列一等者,可取得廩生資格,多為資歷較深之生員。初定廩生保結,主要是認保,即由童生在本縣廩生中自行選擇行優者為其保結,以擔保其符合報考資格的各項規定。雍正元年(1723年)要求,保結廩生必須嚴其責,不得擅保品行不端之士。(59)六年規定:童生如有冒籍等弊,保結廩生斥革,一并治罪。(60)十年,針對湖南等省苗童應試的特殊情況,清廷特別規定:“嗣后苗童應試,用漢廩生一名,苗生一名,不論廩、增、附生,公同聯名保結。照定例用五童互結。如有民童冒入苗籍者,一經查出,將保結各生究問褫革。”(61)乾隆八年(1743年)重申:童生有冒籍、匿喪、槍替等弊,保結之廩生知情同罪。(62)五十五年五月,福建學政吉夢熊奏報,童生試中種種弊端,與保結廩生冒昧保結或暗中受托有關。(63)其后,湖南學政張姚成奏請于認保外推行派保,稱:“嗣后派保,應責令各教官遵例挨派,毋任童生私自認識。而挨派之后,該學政仍不時加意周防,毋致童生賄囑滋弊。”(64)后經軍機大臣等議準,遂成定制。(65)是為廩保之一大變化。派保行于府試及院試,由府、州教官先將派出保結廩生之名次榜示署前,考生于府試、院試時請其加保,謂之派保。實際是在認保之外,再行派保。(66)對于無廩生之廣東東莞客籍童生、江西萬載之棚童,嘉慶六年(1801年)、八年分別批準,只須童生互結,可不由廩生保結,待將來有廩生之后,仍歸廩生專保。(67)道光四年(1824年)議定:“考試文童,額設派保,以重稽查。倘派保臨場告假,該學政當飭另換派保,以杜藉詞推諉之弊。”(68)六年,江西學政福申奏稱:“考試文童,有以該童生親父、胞兄作為認保廩生者,請飭各省一體嚴禁。”奉旨:“以該童生親父、胞兄作為認保廩生者,縱有情弊,豈能責令攻舉?江西如此,他省恐亦不免,殊于立法之意未協。著各省學政通飭該省各府州縣,凡有前項情事者,悉令于府州縣考試時,嚴行禁止,以清弊竇而肅科條。”(69)
以上是童生應試資格及相關規定的基本情況。這里還需說明的是,童試是入學考試,應試者,本應為未曾入學之童生,但在實際考試中也有例外,即曾經已有生員、舉人身份,因事黜革,對其中有情可原,或有自新表現者,清廷準許他們重新參加童生試,以保留其獲得科舉入仕的機會。這是清廷寬大政策的體現,旨在進一步籠絡讀書人。在明末清初的動蕩年代,由于政治原因,一些生員被黜革,其中多為明末取得生員資格者。在局勢趨于穩定的情況下,順治九年(1652年)題準:“黜革生員,如不系行劣者,提調官準與童生一體收考。若曾經犯罪問革,變易姓名,僥幸出身,訪出嚴行究革。”雍正時,大力發展地方儒學,并普遍增加各地之學額。八年(1730年)議定:已經革問生員,或罪止褫革,或本案情罪尚有可原,及革后能改過自新者,取具教官、廩保印甘各結,準以原名應童試。(70)乾隆五年(1740年)定:緣事黜革生員,除包攬詞訟,武斷鄉曲等重犯永行禁革外,其有因人波累,與本身自犯,情有可原,及罪在杖一百以內,革后能改過自新者,俱準以原名應童試。其為舉人、貢生者,亦照例,準其一體應童子試。(71)此條例頒布后,即有被黜革之舉貢監生在結案時聲明辦理原名應試。針對這一情況,禮部認為,“以現在斥革之人,驟予上進之階,于情理未協”。因此要求,必須按定例辦理,即經過一段時間,且有自新之表現。其后,針對新情況,不斷有新的規定出現。四十三年復準:監生呈請注銷,以原名就應童試,查無別故,應準。(72)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定:恩旨賞給九品職銜者,如非貢監出身,仍準應童試。(73)道光十二年(1832年)奏準:舉人會試落第,因刊刻落卷被斥革者,準以原名應童試。十八年議準:舉人緣事斥革,實系痰迷所致,病愈取地方官印結咨部,準其以原名就應童試。(74)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定:舉人因磨勘斥革,非科場舞弊,準其原名就應童試。(75)同治六年議準:武生員情愿注銷武生應考文童,報部核準,可應文童。(76)光緒初,河南、山西等受災地方生員,因流離轉徙而誤歲考,多有被斥革者。九年(1883年)復準:被災地方生員因避災誤考而黜革者,準以原名應童試。(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