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童試

自本章起,至第五章,專述文科考試。清代的文科,相對于武科而言,通常又稱進士科,登科者均稱為進士。在清代的文獻中,凡未標明為武科者,均指文科。文科為科舉考試的主體,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之一。凡應試者,須經童試取得生員資格,然后歷經鄉試、會試、殿試,直至金榜題名。殿試后有朝考,以選庶吉士。朝考后,除一甲進士及新選庶吉士外,其余二三甲進士由吏部依甲第名次分別授官。

童試,即童生試,亦稱小考或小試,民間又稱之為考秀才,是童生進入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從嚴格意義上說,童試并非科舉的一級考試。由于明代開始推行“科舉必由學校”(1)之制,遂將學校教育納入了科舉的軌道,童生試亦由此而生。清代不僅沿襲了這一做法,而且更為全面,更加嚴格地推行了這一制度,使童試成為讀書人獲取功名的初試。除個別身份特殊的讀書人獲特準外,一般未經入學的讀書人均無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故我們也將童試列入科舉考試的范圍,加闡述。

清初沿明制,童試三年兩考,與生員的歲、科試并行。順治十五年(1658年)題準:直省儒童,只許歲試考取,科試時停止考取。(2)由此而改為三年一考。后以應試者眾,三年僅考一次,儲才不廣,遂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恢復舊例,仍行三年內兩考。(3)其后則相沿不改,成為定制。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有一些臨時性的變化和調整,如某些地方遭遇兵火、自然災害,童試不能按時進行,則分別奏請暫停或緩辦,其后補行或并考。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迫于列強之壓力,停順天、保定、天津、太原、大同、衢州、衡州等府所屬“滋事”之州縣童試五年,“以為輕信拳匪及鬧教滋事者戒”(4),是為極特殊之情況。然未至五年,科舉已停廢。

童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考試童生,“必由縣而府,錄送學院”,時人謂:“略寓三升之意。”(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余姚市| 浑源县| 聂拉木县| 喀喇沁旗| 洪洞县| 阿坝县| 和静县| 旬阳县| 达州市| 祁连县| 达孜县| 哈尔滨市| 上虞市| 盘山县| 阿城市| 班玛县| 日喀则市| 江陵县| 睢宁县| 岢岚县| 虞城县| 金川县| 顺义区| 佛山市| 眉山市| 海晏县| 古交市| 乐清市| 山阴县| 新晃| 曲阳县| 响水县| 广东省| 苗栗市| 都安| 来宾市| 庐江县| 上杭县| 桓仁| 鄢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