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共2冊)
- 李世愉 胡平
- 7728字
- 2020-11-14 19:39:31
第一節 起送會試
會試在京師舉行。應試者為各省舉人及舉人出身之雜項人員。其應試,均由本籍地方官府或吏部等衙門發給咨文,并親自攜帶赴禮部投遞,稱起送會試。按清代《科場條例》之規定,起送會試,首先要確認應試者的資格,同時對起送程序、期限及頒發路費銀有明確的要求。
一、會試資格的確定
起送會試,與錄送鄉試一樣,首先要確認應試者的資格。起送條例分別針對各省舉人和雜項人員制定有具體的規定。
1.舉人應試
各省舉人,無論新科、舊科,凡無匿喪、冒籍、過犯、黜革、罰科等項,均準會試。順治四年(1647年),以廣東初定,特頒恩詔,準“照平定中原恩詔例行”,“凡舉人不系緣事黜革者,仍準會試”(1)。康熙五年(1666年)題準:嗣后會試,凡舉人有欠糧、緣事黜革及現在議處未決,與罰科、丁憂、患病等項,地方官確查,不得起送。(2)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定:舉人于會試之年,凡有丁憂起復事故者,專咨報部。(3)嘉慶十年(1805年)進一步規定:非會試年,舉人在籍呈報丁憂,該督撫照例取結,咨部注冊,至服滿時,一并取結咨送。(4)按條例規定:“會試年分,凡舉人丁憂在三月初五日以前服滿者,準其就近取具同鄉京官印結,納卷入場。若扣至初五日服滿,即不準其會試。”(5)道光十二年(1832年)議準:“舉人承襲五經博士,系八品職官,與現任中書等官事同一例,由該督撫給咨會試。”因內閣中書允許會試,故有此條例的頒布。道光十六年奏準:文舉人兼襲輕車都尉,照文生員兼襲例,一體會試。(6)三十年議準:“舉人選授外任,未經到省,旋即丁憂,現在服闋候選,準其會試。”(7)咸豐二年(1852年)奏準:“舉人選授知縣,未經領憑赴任,報捐知州,在京候選,準會試。”(8)從不斷頒布的條例可以看出,只要舉人沒有嚴重違例,清政府盡可能地允許其參加會試。
向例,舉人經磨勘原卷發現字句錯誤者,均罰停會試。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登基不久的乾隆帝詔示天下,內稱:“鄉試已經中式文武舉人,除過犯黜革外,其有磨勘原卷字句錯誤,以致停科者,俱著赦免,準其會試。”(9)其后,皇帝登基,多援此例。舉人覆試制度確立后,凡覆試合格者均準會試,而考列四等或不入等者,則罰停會試一至三科不等。同治元年(1862年)及光緒二年(1876年),又特準因覆試詩內失粘而罰停會試者一體會試。(10)以上均為特例,未常行。
清初以來,鄉試副榜例不準會試。雍正四年(1726年)諭禮部:“士子讀書制行之道,首在明經,其以五經取中副榜者,必有志經學之士。著將今年各省五經取中副榜之人,俱準作舉人,一體會試。再,今科各省所中副榜內有兩次中副榜者,亦準作舉人,一體會試。此系特典,后不為例。”(11)此外,尚有欽賜舉人銜,特準會試之例。雍正七年諭內閣:“大學士、尚書、侍郎、都御史、副都御史各大員有子孫在京闈及本省鄉試未經中式,年二十以上者,著各舉文理通順、可以取中者一人,開送內閣請旨。”尋開列大學士蔣廷錫子蔣溥、吏部尚書嵇曾筠子嵇璜、都御史唐執玉子唐少游、吏部左侍郎史貽直子史奕簪、戶部右侍郎王廷揚子王镠、禮部左侍郎錢以塏子錢鋈等十三人。得旨:“俱賜舉人。戶部侍郎劉聲芳子劉寯邦因病未應鄉試,亦賜舉人。準一體會試。”(12)后屢有賞賢良后裔子孫舉人銜,準一體會試之舉。乾隆元年(1736年),又準捐納候選之舉人愿與會試者,一體會試,“以示鼓舞人材之意”。(13)
2.雜項人員應試
所謂雜項人員,系指教職、小京官、改任之知縣、候補候選人員等,多為舉人出身。按規定,舉人已授職者不允許再應會試,但清政府為了滿足一些已經任職舉人想參加會試的愿望,特從寬準一部分人應會試。
允許舉人出任教職者應會試,始于康熙七年(1668年)。(14)其原因,主要是教職所管非地方事務,且從事教學,不致荒廢學業。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準舉人任教俸滿來京引見,愿與會試者,留京會試。(15)四十九年,特準縣學教諭(正八品)降一級調用者(應以從八品之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府州縣學訓導補用)仍與會試。(16)六十年規定:年老患病勒休之教職,俱不準會試。(17)其后,針對教職降調的不同情況,嘉慶八年(1803年)規定:教官降為雜職者,不準會試。十年定:舉人由教職降調教職者,非同降為雜職可比,仍準會試。(18)同時議定:舉人由教諭降調,后經捐復者,準其會試。(19)道光二年(1822年)復準:新選教職,在京恰逢會試,準其留京取結會試。(20)五年,特別規定:學正降一級調用,選為訓導者,亦屬現任教職,與緣事降為雜職者不同,準會試。(21)十五年更規定:已革之儒學訓導,準其捐復文舉人,一體會試。(22)舉人大挑成為定制后,依例考列一等者授知縣,二等者以教職銓補。其后,允許大挑二等候補候選教職者俱準會試,又大挑一等自呈改二等就教職,及到省后呈明改教職者亦準會試。惟大挑一等奉旨改教職者不許會試,然而此等“人數頗多”,“未免阻其上進之階”,于是,道光十七年,經御史李熙齡奏請,禮部議定:“嗣后,凡大挑一等奉旨改教人員,俱準一體會試,以廣登進而免向隅。”(23)
小京官應會試,始于康熙三年(1664年),時準舉人考授內閣中書及現任內閣中書者一體會試。(24)這也成為清代允許雜項人員應會試的最早事例。任內閣中書者,大都工于書法,或當時知名之士,允許他們參加會試也是重視人才的體現。雍正七年(1729年),又準舉人考試補用筆帖式者一體會試。(25)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定:由內閣中書升任主事,主事仍降為中書者,準其會試。(26)嘉慶八年(1803年)奏準:中書、通政司經歷等官,由知縣推升,或由六部司員降補,均不準會試。惟分發試用、未補實缺而捐升京職,歸部銓選者,準會試。(27)咸豐六年(1856年)定:舉人由內閣中書捐免試俸,分部學習者,準其會試。(28)自從允許小京官會試后,以此登科者越來越多,特別是“自乾嘉以來,得鼎甲者,其出身以內閣中書及各部小京官居多”(29)。
知縣乃親民官,所管地方事務繁重,舉人任知縣者,例不準會試。其后,根據其改任等不同情況,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定:舉人已任知縣,因不勝民牧,改補教職,準其會試。(30)五十五年定:由舉人歷任知縣,大計卓異,推升小京官者,準其會試。(31)嘉慶六年(1801年)奏準:舉人出身之知縣,緣事革職,降捐教諭候選,準其會試。(32)又準舉人分發知縣,捐升主事者會試。這也充分體現了知縣與小京官在會試資格上的區別。嘉慶十六年又定:大挑知縣,業經分發,到省后以未諳吏治,始行呈請改教職,不準會試。(33)十八年進一步明確:大挑知縣,自行呈請改教職,并告假回籍,實未委署者,準會試。(34)道光十五年(1835年)復準:舉人大挑知縣,遵照定例告假回籍,準由本籍起咨會試。候補知縣,現在揀發差遣委用,不準會試。(35)
又,舉人出身之候補候選人員,尚未得實缺者,準會試,分別由各省起文咨送。凡由各衙門咨送者,概不準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針對各地執行不一,禮部強調:已經題署得缺之員,例不得與試。(36)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申:由舉人候補候選者準會試,原指未經得缺者而言,已得實缺之員,不準會試。(37)至于文舉人兼襲輕車都尉及騎都尉世職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定:可比照文武生員兼襲云騎尉、恩騎尉之例,準其會試。(38)
二、起送程序及期限
為保證會試管理的嚴密有序,清政府在起送會試的程序及期限上亦有嚴格的規定。
1.起送程序
起送程序,將分別各省舉人和雜項人員而有所不同。清初,對此并無嚴格劃一的規定。康熙五年(1666年)始定:“嗣后會試,直隸舉人,責成順天等府起送,各省舉人,責成布政使司起送。”(39)按規定,不論由何機構起送,舉人應會試,首先要向所在州縣提出呈請。乾隆元年(1736年)定:凡遇會試之年,該州縣于舉子具呈到日,即出具文結,申詳布政使核明,勒限給咨,不許胥吏任意稽延,亦不得借端駁詰。倘州縣官不即詳請,布政使不即給咨,該督撫查出,指名參處。(40)這里強調的給咨程序,涉及州縣和布政司兩級機構。由于各地領咨情況不一,故乾隆七年禮部議定:舉子會試,例由州縣起文申府,由藩司給咨赴部,有轉發州縣付本人者,有親身赴司候領者,各省原不劃一,自甲子年(乾隆九年)為始,于鄉試后,藩司咨文,限一月內發各州縣,交本人自赍投部,武舉均照此例。(41)自此,舉人不必親自赴省領咨。二十九年規定:舉人會試,照例申送布政使,核明后呈送督撫復核,由督撫發給咨文,交由布政使轉給。布政使將起送舉人情況造冊送督撫轉禮部。督撫要嚴飭上下衙門,各照例辦理,隨到隨給,不許吏胥需索留難。(42)至此,各省舉人由督撫發給咨文,成為定制。具體程序為:直省舉人會試,由本人向州縣呈請,本籍地方官具結,申送布政使,轉詳督撫,發給咨文,同時造冊送禮部。(43)根據督撫發文這一原則,同年針對順天鄉試舉人起送亦做出規定:順天府屬舉人,由該府尹給文會試,其直隸總督所屬地方,應照新例,由總督發給咨文,其辦理程序與各直省同。(44)
對于其他各項人員應會試之起送咨文,則另有規定:凡小京官應試,由該管衙門咨送;舉人任教職者,亦由各省督撫咨送;各省舉人已經揀選及在京候補、候選者,如愿會試而不及回籍起文,由吏部咨送禮部;(45)各省貢監生在順天鄉試新中舉人,未及回籍起文者,取具同鄉六品以上京官印結,具呈禮部;舊科舉人因“依親覓館”,未及回籍起文者,同樣取具同鄉六品以上京官印結,具呈禮部;京官隨任子弟由各衙門咨送。(46)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特別強調:會試舉人必系本籍遙遠,未能回籍起文者,方準取結入場。大興、宛平二縣舉人,不得取具同鄉京官印結。(47)
2.起送期限
清初沿明制,會試于二月初九日考頭場,為保證舉人準時到京,順治八年(1651年)規定了各省起送時間:“新舊舉人會試,直隸限十二月起送,山東、山西、河南、陜西限十一月起送,江南、浙江、江西、湖廣限十月起送,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限九月起送。如司府稽延違限,聽禮部查參。”(48)康熙五年(1666年)明確規定:“會試舉人,各直省先于年前詳核造冊,限十一月內送部,仍逐名給文,限會試年正月初十日內到部投遞。其過期投文者,不準收試。如地方官不照定限送部,及遲誤給文者,禮部指名題參。”(49)后考慮遠省舉子路途遙遠,赴京困難,康熙九年經禮部議定,將會試舉人投文時間改為二月初一日。會試改為三月舉行后,投文期限亦改為三月初一日。且定:自二月初一日起至三月初一日止,各省舉人將所帶督撫咨文隨到隨投,都察院轉飭中東北三城兵馬司,各撥弓兵四名,隨帶禁示牌二面赴部,阻止閑雜人等擁擠喧嚷。(50)鑒于各地起文常有延誤,嘉慶十年(1805年)議準:嗣后會試起送咨文,各省務須將該舉人等在縣何日具呈,何日到府司院之處,詳明記入咨文,以便查核。(51)道光十七年(1837年)議準:舉人到部投文期限仍為三月初一日,如實有因途遠遲誤,可推遲至初四日截止,逾限投文,概不接收。光緒十二年(1886年)援此例,規定:嗣后丁憂服滿扣至三月初五日以前,準會試,若扣至初五日服滿,即不準會試。(52)
參加會試的舉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新科舉人,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定制,要求各省新科舉人一律在會試年二月初十日前到京覆試,因此,他們必須提前至京。而另一部分是往科舉人,其人數遠遠多于新科舉人,被要求最遲于三月四日前到京投文。對于八日即入場考試而言,應是比較合理的規定。
三、起送會試銀的頒發
起送會試,尚有盤費銀之頒發,稱起送會試銀。這項開支在不同的文獻、不同的地區又有不同的用法,如稱舉人盤費、舉人路費銀、舉人長夫銀、舉人水腳銀、舉人會試腳價、公車銀兩、會試公車路費等。(53)給赴京會試的舉人頒發路費銀,是為清代之創制,對于籠絡讀書人,鼓勵貧苦及邊遠地區的士子積極應試,起到了極好的效果。這項開支,被列入清政府的常例開支項目,“系動支官項”(54)。與生員參加鄉試時,某些地區自行捐資不同,起送會試銀已成為清代之定制,并且詳細規定了頒發給各省舉人盤費銀的數額,以及領取方式與核銷方式。
1.數額
清初,清政府即決定給各省赴京應試舉人頒發路費銀,大體依據路途之遠近,以及賦役征收狀況而定。其后,又根據新發生的情況,如新疆士子、苗疆士子、駐防八旗士子的應試,相應地做出了新的規定。
順治八年(1651年)始定:舉人會試,由布政司給予盤費,安徽二十兩,江西、湖北皆十七兩,福建十五兩,湖南十四兩,廣西十二兩,浙江、河南皆十兩,山西七兩,陜西六兩,甘肅、江蘇皆五兩,直隸、四川皆四兩,山東一兩,廣東二十兩,惟瓊州府增十兩,每名三十兩。領取咨文時一并發給。同年又定:云南、貴州舉人,給予盤費,每名三兩,仍給驛馬。(55)云貴二省舉子,雖只頒發路費銀三兩,但由兵部頒給火牌(馳驛憑證)及馬一匹,通過驛站換馬赴京,自可免去車馬費用。按規定,云貴舉子若中進士,回程時亦給火牌,(56)實際上是給回程路費。其后,廣西、甘肅、四川、廣東等省盤費銀略有增加。如廣西增至十二兩七錢八分,甘肅增至五兩五錢二分,四川增至四兩六錢一分,廣東增至二十兩一錢七分。(57)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新疆生員黃斌考取陜西鄉試第二名,該地方官奏請嘉獎,乾隆帝特諭:“向來云南、貴州舉人進京會試,一路賞給驛馬騎坐,所以體恤遠方寒畯者,至優極渥。本年陜西鄉試,中式第二名舉人黃斌,即系新設迪化州阜康縣人,可見關外人文漸盛,殊屬可嘉。第念該處進京道里亦不近,而新疆車馬等項雇覓維艱,殊堪軫念。嗣后嘉峪關以外士子赴西安鄉試,及進京會試,并著加恩照云貴之例,一體賞給驛馬,以示優恤邊陲寒士之至意。”(58)禮部遵旨將新疆生員鄉試準馳驛列入《科場條例》,從此新疆士子參加鄉試及會試,即可領取火牌,由沿途驛站驗牌供應馬匹,并有盤費銀三兩。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批準山東舉子每人發盤費銀二兩五錢。(59)二十三年復準:駐防舉人起送會試,照直省舉人,一體給予盤費。(60)道光元年(1821年),鑒于有苗人中舉,于是規定:苗舉人有赴京會試者,即照本省舉人例,給與公車銀兩。(61)二年,準廣東于藩庫銀內借一萬兩,發商生息,遇會試之年,駐防八旗文武舉人,每名除例賞盤費銀外,加賞銀三十兩。三年奏準:福建駐防滿洲、漢軍舉人,每名除照例由藩司給盤費銀三十兩外,加賞四十兩,(62)是為清代舉人盤費之最高額。光緒二年(1876年),準云南巡撫岑毓英奏,云南文武舉人赴京會試,盤費銀分別給十兩和五兩,仍準馳驛。(63)
2.頒發
在確定各省舉人盤費銀數額的同時,清廷對于此項銀兩的頒發和領取方式也有相應的規定。首先,此項銀兩是為起送會試銀,即從原籍省分赴京師所需的路費。因此,對于無需趕路者,則不予頒發。如順天舉人不似各省舉人需要長途跋涉,故無盤費銀的頒發。此外,在京逗留的舉人,取具同鄉京官印結報部者,以及由吏部并各館咨送者,水腳銀兩均不準給領。(64)其次,清廷對于盤費銀頒發及領取方式,也有具體規定和要求,旨在保證士子的切身利益,真正起到嘉惠士林的作用。
盤費銀之頒發,初由舉子赴布政司衙門領取。后以舉子赴省,“道途跋涉,守候需時,吏胥又多勒索、克扣之弊,士子所得無幾”,雍正八年(1730年)特諭:“嗣后,著在本州縣衙門照數領給。該州縣取各舉人領狀,申詳布政司,于奏銷冊內報部查核。庶吏胥無侵扣之事,而士子亦免跋涉守候之苦。若州縣稍有克扣需索,而督撫失于覺察者,經朕訪聞,將督撫一并議處。”(65)自此,舉人盤費銀均由所屬州縣頒發。根據雍正帝的諭旨,禮部于雍正九年議定:“會試舉人盤費銀兩,原系三年一領,未便久存州縣,致啟侵挪。應將各屬所征,按年解交司庫,至會試年分,令各州縣于雜項銀內先行支給,布政使將所解之銀撥還原項。”同時規定,各州縣必須按數足額發給,“如有扣剋需索等弊,該督撫即行查參”(66)。鑒于舉人任教職者不在本省,其應會試均由任職之省起文,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定:教職應會試,由任職地方發給盤費。(67)二十二年,御史謝崧奏報,各地發盤費銀,多有拖延。奉上諭:“直省舉人起送會試,給予水腳銀兩,原系國家嘉惠士林、優恤寒畯之恩,自應早為給發,乃有延至次年,俟該舉子由京回籍,始令補領,殊乖立法本意。嗣后此項銀兩,著各該藩司按照定例,于起送會試時飭該州縣全數給發。其本省未經給領者,俱查明補給。如有書吏克扣勒掯等弊,查出嚴懲,以均實惠而杜侵欺。”(68)
太平天國事發后,清廷忙于征戰,財政吃緊。咸豐七年(1857年),以餉需支絀,經戶部奏準,所有舉人盤費銀兩一律暫停給發。(69)同治六年(1867年),因浙江被兵之后,新舊舉人的盤費銀無法籌措,不與會試者甚多,特許浙江發給舉子盤費銀。(70)九年,通行各省,自同治十年辛未科為始,恢復盤費銀之頒發,于舉人起咨時如數給發。(71)
3.核銷
盤費銀的頒發,旨在資助舉人赴京趕考。為避免有舉子領銀后并未赴京應試,清廷定有核銷制度,對未能赴京者予以追繳。
盤費銀之核銷,主要是針對會試落第舉子。因按定制,會試中式者,除特殊情況(如丁憂、覆試罰科)均參加殿試,并成為進士。屆時,金榜題名錄將發至各省,這就等于證明該舉子已經赴京。對于落第舉子,最初規定,由順天府逐名發給路引一紙,證明已赴京入場,回籍核銷,無路引者需返還盤費銀。雍正二年(1724年)起,免給路引,下第舉人不必在京守候。由禮部按照龍門點名冊,逐一知照各督撫,核銷盤費銀。(72)乾隆初曾有規定,舉人會試,布政司所給公車銀兩,回籍驗其落卷,無落卷則追還入官。(73)但實際上各省仍按雍正二年之規定執行,并最終形成定制:會試事竣,禮部查照收文冊(即各省舉子投交起送咨文的登記冊)及龍門點名冊記載之實在入場人數,知照戶部并各省督撫查核。其人、文俱到者,均準核銷。僅有投文而人未入場者,不準核銷。(74)乾隆五年(1740年),根據已領盤費銀而未能入場的不同情況,做出規定:“會試舉人支領盤費銀兩,有任意逗留及中途潛歸者,照例追還銀兩。其有患病、丁憂者,取具該地方官印結,詳明報部,或已經到京而患病、丁憂者,取具同鄉京官印結報部,均免追繳。”同時對乾隆四年己未科會試未能到場之舉人,凡確有丁憂、患病事故而未及呈部者,準補報督撫咨部備案,一體豁免;而并無事故且力能完繳者,仍照例追繳。(75)這一規定也成為定制而遵行未改。二十四年,又針對舉人確有事故,取結免追的條例做出具體規定:嗣后,應試舉人如有中途患病、丁憂等事,令呈報所在地方官,驗明屬實,出結申報上司,轉詳督撫,咨明禮、兵二部存案。俟試竣后,據案知照各省準豁。至舉人到京后,遇事故不能應試者,若呈明大興、宛平二縣或五城兵馬司,具結報部,恐啟胥役滋事之弊,應令取具同鄉六品以上京官印結,徑投禮、兵二部,即據結行知本籍,存案免追。如假捏呈報,而沿途地方官及京官徇情濫結者參處。其本籍地方官承追不到舉人原領銀,逾限不清者,照雜項錢糧未完例議處。(76)同年,禮部議定:凡會試不到之舉人,應追繳原領盤費銀兩,地方官勒限半年,追繳完項。(77)
在核銷過程中,多有未入場之舉子被追繳原領的盤費銀兩,但也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后經奏報后禮部做出不同的裁決。如嘉慶十六年(1811年),浙江舉人唐文熙等系大挑一等知縣,分發到省后改教職,當時條例不允許其會試,然而地方已發文并給盤費銀,且“人文均已到部”,經禮部議定,免繳盤費銀。嘉慶十九年、道光十年(1830年),均有福建舉人赴京途中患病,但未呈報所在地方官,一律追繳盤費銀。道光十六年,廣西舉人莫毓崗、梁振瀛二人,因等不及巡撫給咨,由縣給咨文,到京后取同鄉京官印結報部,因不符合起送條例,仍按京官具結報部例,追繳原領盤費銀。咸豐三年(1853年),福建舉人王景賢等六人,行至浙江嘉興縣,恰逢戰亂,路梗不能前行,遂返回福建。后經部議,免繳盤費銀。(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