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地球的故事
  • 房龍
  • 13920字
  • 2020-10-23 18:08:39

第九章 意大利,根據其地理狀況,一旦條件齊備,就能夠扮演海上霸主或陸上霸主的角色

從地理學的角度講,意大利是一處廢墟——它的所有不過是一條巨大山脈的遺留物,這條山脈形成了像現代西班牙一樣的正方形,但這個正方形萎縮了(正如即便最堅硬的巖石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歷史演變也會遭遇的結果一樣),并最終消失在地中海下。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僅為這座古老山脊最東面的一部分,即亞平寧山脈,這條山脈從波河河谷延伸至卡拉布里亞(意大利南部的一個地區,形成“靴”狀意大利的腳趾部分。作為希臘的殖民地而建立,公元前268年被羅馬人所奪取,公元9世紀又被拜占庭帝國奪取)——意大利這只長靴的腳指頭。

科西嘉島(撒丁尼亞北部地中海的一座法國島嶼。拿破侖·波拿巴生于此島,1768年由熱那亞割讓給法國)厄爾巴島(意大利的一個島嶼,拿破侖·波拿巴的第一次放逐地[1814年5月—1815年2月])撒丁島(意大利地中海中的一個島嶼,位于科西嘉島南面。在公元前6世紀前由腓尼基人、希臘人和迦太基人居住,該島于公元前238年被羅馬人占領,然后又分別被汪達爾人[5世紀]和拜占庭人[6世紀早期]占領該島,于1720年歸入薩瓦王朝統治下,成為撒丁王國的中心,在此以前該島曾被許多歐洲力量控制過。繼克多·伊曼紐爾二世[撒丁王國國王]于1561年成為意大利第一位國王)是這片史前高原可被看到的遺跡。西西里島自然是其中的另一部分。第勒尼安海上的小島都是古時的山頂。當所有的陸地被海水淹沒時,一定是一幕可怕的悲劇,但因為這是發生在大約2000萬年前的事——那時地球遭受著自身最后一次巨大的火山傳染病的苦難——所以現在沒人能講述這故事。但這對那些后來占據亞平寧半島的人來說,最終被證明是極大的恩惠,因為他們享有來自氣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以至似乎命運注定了此地成為古代的權力中心,以及成為藝術與知識發展及傳播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希臘是一只伸向亞洲的手,她抓住尼羅河谷與幼發拉底河谷的古代文明,再將其販賣給歐洲其余各地。但希臘人一直與這塊大陸保持某種程度上的距離,他們的國家可能也不過就是個島嶼。其為半島的事實也沒什么大不了,因為整個巴爾干山系的層層山脈確實將意大利與歐洲其余部分分隔開來。

另一方面,意大利既是一座三面臨海的半島,同時很明顯也是北歐大陸的一部分,這使得它從中得益匪淺。我們常常忽視這個事實,而將西班牙、希臘與意大利相提并論,好像它們多多少少彼此相似。西班牙與希臘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波河大平原是直接深入歐洲中心的凸角。意大利最北部的城市所處的緯度比日內瓦和里昂還要高。即便米蘭和威尼斯所處的緯度比波爾多和格勒諾布爾(法國東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伊澤爾河上,在尚貝里西南偏南。格勒諾布爾是一座羅馬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城,現在是著名的旅游和滑雪勝地。1968年冬季奧運會在此召開)要高,然而,我們下意識地將之當作意大利正中心的佛羅倫薩,幾乎是與馬賽處在同一緯線上。

不僅如此,阿爾卑斯山盡管比比利牛斯山和巴爾干半島上的群山高出很多,自身卻形成了一條從南方到北方相對便捷的通道。與意大利北部邊境線平行流動的萊茵河與隆河,將阿爾卑斯山分為兩半;因此流入萊茵河與隆河的小河流所經過的峽谷,與母河就形成一個90°角,這就為進入波河平原提供了方便的近道——如漢尼拔(迦太基將軍,他在公元前218年率大約3.5萬人穿越阿爾卑斯山并且在特拉西梅諾湖[前217]和坎尼[前216]徹底擊潰羅馬軍隊。后來在扎馬戰役[前202]中被擊敗)在一群大象的幫助下,首次給毫無思想準備的羅馬人以巨大打擊。

因此意大利能夠扮演雙重角色:作為一個海上國家,統治著地中海地區;作為一個大陸政權,占據并開發歐洲其余部分。

當地中海不再是一個世界性海域,且當美洲的發現使得大西洋成為商業與文明的中心時,意大利就喪失了先前的優勢地位,沒有煤炭和鋼鐵,它就別指望與西方工業國家競爭。但在幾乎1200年里,從公元前753年羅馬建立直到我們的紀元開始后第4個世紀,意大利統治并管理著易北河(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的一條河,自羅馬時代起就是一條主要水道)和多瑙河以南的歐洲的每一部分。

意大利

當野蠻的日耳曼部落正為令人垂涎的“遠西”暴力爭奪得不可開交時,意大利誕生了法與秩序的觀念,給予他們在不穩定的、污穢的、單一的游牧生存方式之外更高級的半文明化的生活。意大利以犧牲每一個外邦人為代價,令人不可思議地使自己富起來。但在對他們課以重稅的同時,意大利也提供特殊的“貨物”,這種貨物決定了所有這些不同地區未來的命運。即便今天,一個人偶然訪問巴黎或布達佩斯、馬德里或特里夫斯,他會為部分居民的外表還有景觀的極其相似而吃驚。他會為自己能讀懂商店的招牌而感到驚訝,無論這是法語的、西班牙語的、羅馬尼亞語的還是葡萄牙語的。然后他就會省悟:“我是在舊時羅馬的一塊殖民地中。整片土地曾經屬于意大利,就像今日菲律賓屬于我們一樣。第一批房屋是由意大利建筑師所設計,第一批街道是由意大利將軍所鋪設,第一篇交通與商業規則是由意大利中央的掌權者所制定。”然后他就會開始羨慕這個國家享受到了多么巨大的自然優勢!

幸運的地理偶因在使意大利能夠征服已知世界的同時,自身也具有某種明顯的缺陷。一個從火山劇變中誕生的國家也要永遠承受著誕生它的這個母親的威脅。因為意大利不僅僅是一塊有著月光照耀下的古代遺跡、橘樹、曼陀林音樂會與英俊農夫的土地,它也是火山頻繁爆發的土地。

每個很正常地活到70歲的意大利人(笑聲和高貴的禮儀在這個國家就如同苦悶的慘笑和粗野的氣息在世界上其他受上帝青睞較少的地區一樣的自然,故而在該國活到70歲是容易的),在他被虔誠地招進圣山的家庭墓地以前,一定至少是一次大地震和若干小地震的經受者。地震儀(這是件非常可靠的儀器,我希望我們所有儀器都能如此可靠)僅在1905至1907年間就顯示了300次地震。第二年,即1908年,墨西拿(意大利西西里島東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墨西拿海峽沿岸,該海峽將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大陸分隔開來。該城于公元前8世紀由希臘殖民者創建。在1743年的瘟疫流行中該城人口大批死亡,1783年及1908年該城又遭受嚴重的地震災害。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的傳說可能就得靈感于墨西拿海峽的礁石、激流與旋渦)被徹底摧毀。如果你想要得到一點關鍵性的統計數字,這里有一份位置正對著卡普利島(意大利南部一島嶼,位于那不勒斯灣的南部邊界。自古羅馬時代以來就是一個度假勝地,以其藍色洞穴而聞名,為該島高而陡峭的海岸上的一處風景優美的洞穴)埃斯切爾島(意大利南部位于第勒尼安海的一個島嶼,在那不勒斯灣的入口。它被稱為“綠寶石島”,是一個旅游中心和療養勝地,以其含礦質的溫泉而聞名)的記錄。

僅這個島嶼遭遇地震的年份如下:1228、1302、1762、1796、1805、1812、1827、1828、1834、1841、1851、1852、1863、1864、1867、1874、1875、1880、1881、1883等。

數百萬年來火山噴發的結果,就是廣闊的意大利陸地逐漸被層層凝灰巖所覆蓋,這是一種由火山灰組成的軟巖石,在火山猛烈噴發的狀態下從火山口迸射出來。這種凝灰巖為多孔滲水,它們對整個半島地貌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一些凝灰巖覆蓋將近4000平方英里的地區,古老的羅馬七山正是由僵硬了的火山灰所堆成。

但這里還有其他地理上的演進,同樣是史前劇變的結果,這使得意大利的土壤如此不同尋常。直穿整個半島的亞平寧山脈幾乎將半島分為兩半,這條山脈主要部分是由石灰石構成,這是一種覆蓋在老而堅硬的巖層上的柔軟的物質。這些石灰石極易滑動。古意大利人非常熟悉一件事,即:即便沒有火山導致的劇變,他們也習慣于每20年檢查一次每塊大地產的邊界線,看看顯示一家土地的終界和另一家土地起始的界碑是否仍在正確的位置。而現代的意大利人每當一條鐵軌被推走了樣,或一條公路被擠得變形,或一個村莊從一座蒼翠掩蓋的可人的山上被卷下來,他們才會意識到他們的土地在“緩慢地移動”(以這些代價高昂且令人痛苦的方式)。

當你身處意大利,你會對大量棲息于高山之巔的城鎮感到吃驚。最普通的解釋是原住民出于尋求安全的原因遷到這些鷹巢中定居。然而這只是個次等的解釋。當他們搬到這些不舒服的山頂,他們則遠離了山谷的水井和主要的人際交流圈,他們這樣做首先是為了避免通向死亡的滑坡之險。在山頂附近,古代地理建構的底層巖石通常露出地面,這就為未來的定居者們提供了一處永久的居留地。覆蓋著光滑石灰石的山的表層,如流沙般不可依靠。因此這些如畫般的村莊遠看優美得令人難以置信,而你一旦身處其中,亦是難以置信的惶恐不安。

而這就給我們帶來了關于現代意大利的一種構想。因為意大利不像希臘,它不僅僅將其曾經擁有的作為它的未來理想,它聰明而勇敢地為著一個新目標努力著,如果這種精神能夠持久,它確實能夠承受住千年來被忽視的創痛,在世界諸國中再度贏得其古時的地位與榮光。

1870年意大利再度成為一個聯邦國家,一等到獨立戰爭結束,外國統治者被趕出阿爾卑斯山(這是他們的地盤),意大利人很快就投入到被他們長久忽視的重建家園秩序這一巨大而又近乎無望的工作中來。

首先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波河河谷——一個可以輕松負擔起整個半島衣食的倉庫。波河與其他河流相比并不很長。事實上,如果你參照關于河流相對長度的地圖,你會發現伏爾加河是歐洲唯一一條能夠稱得上“大河”的河流。接近北緯45°的波河只有420英里長,但其流域面積有2.7萬平方英里。這并不比其他幾條河流所流經的地區面積廣大,但波河自有其獨一無二的其他幾條特質。

整個波河的5/6皆適于航行,它也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三角洲擴展者之一。每年它為自身的三角洲增加3/4平方英里的面積,并將其向外推進200英尺。如果波河繼續這么工作10個世紀,它將會到達對岸的伊士特利亞半島(南斯拉夫西北一半島),威尼斯就會在湖中,從而被一條7英里寬的水壩將其與亞得里亞海其余部分隔開。

波河攜帶入海的大量沉積物中,部分沉入河底,并堆積出一層幾英尺厚的固體物質。為了阻止不斷高漲的河水在周圍陸地上泛濫,住在岸邊的人們不得不修建堤防。在古羅馬時代他們就開始這項工作了。現在他們仍在繼續做。結果,波河表面要比其流經的平原高得多。在幾個村莊堤防有30英尺高,而河流亦在相同的高度流淌,有如房屋的屋頂。

波河還以其他因素而聞名。在不算很久以前,以地理學的話語來說,意大利整個北部平原是亞得里亞海的一部分。現在為夏日旅行者們所十分熟悉的這些可愛的阿爾卑斯山峽谷曾為狹窄的海灣,就像如今挪威山脈沉沒的峽谷所形成的峽灣一樣。這些峽谷是冰川融水的出路,這些冰河從前在歐洲所覆蓋的面積要比今日大很多,它們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所覆蓋的面積自然亦如此。冰河被從山坡上滑下的碎石厚厚地覆蓋,在山坡與山坡間冰河向下運動。這種巖石的邊緣稱作“冰磧”(由冰川攜帶并最后沉積下來的石礫、石塊及其他碎石的堆積)。當兩條冰河相匯合,兩個冰磧結合為一個和原來一樣高的雙體冰磧,這時它就被稱作“中央冰磧”,而當冰河最終融化,它就會丟棄這塊壓艙巖石,這時它被稱作“最終冰磧”。

這些最終冰磧就是一種地理學上的海里水壩,因為它們將峽谷最上部關閉,從而阻斷了其與下部的連接。只要冰河期持續,就會有足夠的流水,使得最終冰磧對正在下降過程中的水來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障礙。但是隨著冰河的漸漸消失,水就越來越少,最終冰磧升得就比水高,湖就形成了。

所有意大利北部的湖泊,如馬格里羅湖(一個位于意大利北部和瑞士南部的湖泊,它幾乎被阿爾卑斯山脈利旁廷山的山峰所包圍,是一處旅游勝地)、迪克莫湖和迪伽達湖(意大利北部的一個湖泊,它的岸邊分布有許多旅游勝地和葡萄園),都是冰磧湖。當人類在這些景象中出現并開始其水利工程時,這些冰磧湖扮演了便利的蓄水池的角色。在春季,當雪開始融化,這些湖泊接納了多余的融水,如果這些融水以一種類固體的形態傾瀉至峽谷中,最具危害性的洪水就產生了。迪伽達湖可以升高12英尺,馬格里羅湖可以升高15英尺。后來人們用一個簡易的水閥系統來處理剩余的雨水,并根據當日的需求對這些湖水進行調節。

在很早的時候,波河大平原的居民就開始利用這天賜的循環水體了。他們通過開鑿運河將哺育波河平原的數百條小溪連接起來。他們興建水壩和堤防,時至今日每幾分鐘就有數千立方英尺的水量流過這些運河。

這里是種植稻谷的理想地區。在1468年一個比薩商人引進了第一批稻谷,今日種植稻谷的梯田在波河的中心平原是一道很平常的風景。其他作物如玉米、大麻和甜菜根也被種植,于是盡管這片大平原比起意大利半島其他地區來說降雨較少,但其仍為整個國家最肥沃的地區。

此地不僅為人們提供糧食,它也照料著女人們的衣服。早在公元9世紀,絲蠶養殖最基本的必需品桑樹被引進,它來自中國,經由拜占庭——這是羅馬帝國的東半部分,直到1653年土耳其攻陷其都城君士坦丁堡并將其作為自己帝國的首都——被帶入意大利。桑樹需要很多熱量。人們發現桑樹理想的種植地區在波河平原的倫巴底(意大利北部的一個地區,與瑞士接壤。1176年倫巴底城市聯盟擊敗了弗雷德里克一世皇帝),此地以倫巴底人或“長須人”命名,這是個來自易北河河口的條頓族的部落,他們在河口生活了很長的歲月。今天幾乎有50萬人從事絲綢工業,他們的產量比作為蠶的故鄉的中國和日本還要高出很多,這種不顯眼的小昆蟲滿足了我們衣著外表最奢侈的需求。

整個平原無疑人口密布。然而,原始的城鎮締造者們與河流保持了一段安全的距離。他們的工程技術還不夠發達,不能建造堅固的堤防,而且他們害怕一年一次的出現于春汛后的遍地沼澤。都靈(意大利西北的一座城市,是羅馬時代的一個重要城市,后來成為一個倫巴底公爵領地及撒丁尼亞王國的首都[1720-1861])是薩伏依(歷史上的地區名,是法國東南、瑞士西部和意大利西北部以前的一個公國。此地在為裘力斯·愷撒征服以后幾次易手,并在15世紀早期成為公國,1720年薩伏依大公取得撒丁尼亞國王的頭銜,1861年薩伏依征服者伊曼紐爾二世登上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國皇座,同時原薩伏依的大部地區割讓給了法國)家族古老的定居地,此城現在統治整個意大利,并為進入法國與瑞士的通道的連接點(通向法國的是齊尼斯山[意法邊界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個關口,海拔2083.5米。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入侵的重要路線]關口,通向隆河峽谷的是圣伯納關口,后者以其狗群和修道院聞名),其為直接坐落在波河平原上的唯一一座有些重要性的城市。但這座城市海拔如此之高,以至于根本用不著擔心它被淹沒。至于其他城市,如該地區的米蘭,是五條重要商道的交匯點(即圣哥達大道、辛普隆、小圣伯納、瑪洛亞和斯普留根),它位于這條河與阿爾卑斯山之間。維羅納是伯倫那山口最后一站,德國與意大利間最古老的交匯處之一,位于阿爾卑斯群山腳下。克雷默那作為斯特拉迪瓦里家族、瓜爾內里家族和阿瑪蒂(1596—1684,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家,他把技藝傳給了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爾內里)家族這些小提琴制作世家的故鄉而聞名,位于波河平原上。但是帕多瓦(意大利東北部的一座城市,中世紀時是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以喬托、曼特納以及多納泰洛的藝術和建筑作品而聞名,伽利略自1592至1610在該市的大學執教)摩德納(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曾為古伊特魯斯坦定居地[前183之后]和羅馬殖民地。摩德納在公元12世紀成為自由市,并于1280年經歷了強有力的伊斯特家族的統治)費拉拉(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13世紀早期埃斯特家族在此地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公國,并且使它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一個繁榮昌盛的文化和藝術中心)波洛尼亞(意大利中北部城市,在公元前2世紀成為羅馬的殖民地。著名的波洛尼亞大學在公元425年作為一個法學院建立)都與那條賜予他們繁華的要道保持一段安全的距離。

兩個古代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威尼斯和拉文納(意大利東北部的一座城市,羅馬時代是一個重要海軍基地,公元5到6世紀是東哥特人王國的首都,從6世紀末到公元750年是拜占庭帝國在意大利的中心城市,公元750年被倫巴底族人征服。拉文納最后成為教皇領地,1860年并入意大利王國)——之間確實很相似。威尼斯是個擁有157條運河的城鎮,長28英里,這些運河充當著街道的功能。該城最初是一處避難所,為那些在大陸上感到自身不再安全的人以及那些不愿冒移民風險而寧愿選擇承受由波河和其他幾條小河形成的泥淖河岸帶來的不舒適的生存環境的人所準備。在這里,這些逃亡者曾經發現此處有如金礦般寶貴的鹽資源有待開發。他們對鹽的壟斷使他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們茅草覆蓋的小屋變成了大理石的宮殿。他們的漁船有如戰艦般大小。在幾近3個世紀中,他們是整個文明世界的殖民領袖,地位有如戴高帽的羅馬教皇、皇帝和蘇丹,極為傲慢,同時又有著極為優雅的風度。當哥倫布安全返航與發現(當然是假想的發現)通向印度的航線的消息傳到商業區阿爾托后,產生了一場驚慌。所有的股票和債券都下跌了50點。因為掮客們一度預言,威尼斯永遠不會從這場突然的打擊中恢復過來。它那精心養護的商路變成了無用的投資。里斯本(葡萄牙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塞維利亞(西班牙西南城市,建于古代,該城在發現新大陸后尤其繁榮,且直到18世紀早期一直是殖民貿易的主要港口)取代了它,成為國際化的倉庫,整個歐洲都要向這兩個城市尋求香料及其他亞洲與美洲出產的產品。而藏有豐富黃金的威尼斯成為了18世紀的巴黎。所有尋求上等教育與追逐不那么上流的娛樂的富家青年都去了威尼斯。當狂歡占據著一年中絕大部分的時間時,末日就到了。拿破侖用一小部分軍隊就征服了威尼斯。現在那些運河仍在那里待你去觀瞻。再過20年,摩托艇就會毀掉它們。

同樣為波河淤泥產物的另一座城市是拉文納。如今它是一座被6英里的淤泥與亞得里亞海隔開的內陸城。此城是個陰暗的洞,它使那些著名訪客如但丁和拜倫等人狂飲享樂。在公元5世紀時,它比今日的紐約還要重要,因為它是羅馬帝國的首都——其海港上坐落著無數軍事要塞,是那時主要的海軍基地,擁有極多的船埠和豐富的木材。

在公元404年皇帝認為羅馬不再安全,蠻族勢力過于強大了。于是他就遷往“海中之城”,那里他能夠更好地保護自身不受突襲。他與他的子孫后代在這里生活、統治、戀愛,當你默默地站在一個黑眼睛的婦人——她在君士坦丁堡最初是個舞女,叫蒂奧多拉(拜占庭女皇[525—548],是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和顧問),是著名的查士丁尼一世最寵愛的妻子,在圣潔的香氣中逝去——不可思議的鑲嵌畫前,你或許會感受到那個時代。

而后這座城鎮被哥特人征服,成為他們新建立的帝國的首都。然后這些潟湖被填充。此后,威尼斯與教皇又為爭奪它而交戰。這里一度成為了悲慘的流放地,流放者為故鄉佛羅倫薩城服務的回報就是被威脅在火刑柱上施以火刑。這些人在城鎮四周有名的松林中度過了沉默的歲月。然后他們進入墳墓。很快這座著名古帝國的保留地也緊步他們的后塵。

再多說說關于意大利北部的事情。這個王國沒有煤炭資源,但它擁有幾乎無限的水力資源。當大戰爆發時,水力資源剛剛開始為人利用。接下來的20年中,這種成本低廉的電力形式將獲得巨大的進步。資源的缺乏將一直是個難題。但在每一個意大利公民公認的勤奮努力下,在其簡樸的生活方式和適度的欲求之下,意大利對于那些物質資源豐富但人力資源缺乏的國家來說,將會是一個危險的競爭對手。

在西部,利古里亞(意大利西北部的一個地區,地中海的一個海灣。名字源于一支古代的前印歐語系民族的利古里人)的阿爾卑斯山將波河平原與地中海地區分隔開來,它是連接阿爾卑斯山系與亞平寧山脈的紐帶。利古里亞的阿爾卑斯山的南坡被完好地保護著,免受來自北方及著名的里維埃拉(一個狹窄的沿海地區,位于阿爾卑斯山脈與地中海之間,從法國東南部一直延伸到意大利西北部,里維埃拉在法國又被稱為達祖角,是一個深受歡迎的旅游勝地,并以出口花卉而聞名)海岸部分地區寒風的侵襲,這里是全歐洲的冬季游樂場,或者說是有著最貴賓館并適于長途旅行的歐洲豪華的游樂場所。那里最主要的城市熱那亞是現代意大利王國的首要港口,擁有最壯麗的大理石宮殿,這些宮殿是熱那亞在近東的殖民掠奪上作為威尼斯最危險的競爭對手的見證。

還有一片面對熱那亞南部的小平原,即阿爾諾河(意大利中部的一條河流,阿爾諾河的洪水曾使佛羅倫薩的藝術珍藏遭到嚴重破壞)平原。阿爾諾河源自佛羅倫薩東北部25英里處的群山間。流經佛羅倫薩城中心,佛羅倫薩在中世紀時位于將基督教世界中心(羅馬)與歐洲其余部分連接起來的大路上,該城明智地利用天賜的商貿優勢,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尤其是那個家族,即美第奇家族(他們從醫生的事業開始起家,因此在他們的袖口有3片藥片,這些藥片最終演進成了我們當鋪上的3顆金球),在這個事業上顯示了如此非凡的天分,以至于他們最終成為了整個托斯卡納(意大利西北部的一個地區,是美第奇統治下的一個龐大的公爵封地[1569—1860],后來它與撒丁尼亞王國合并)地區的世襲統治者,且有能力使自己的故鄉成為15、16世紀最令人驚嘆的藝術中心。

在1865至1871年間,佛羅倫薩是新意大利王國的首都。其后它的重要性稍有降低,但我們還是可以在這里感激生活是如此美妙——只要你的銀子與你的品位足夠。

阿爾諾河口附近有兩座城市——其中有阿爾諾河流經的一處花園,這是在爪哇島之外最可愛的花園之一——不過在歷史學上略有趣味。比薩有座斜塔,傾斜的原因是建筑師在打造地基時太過粗心大意,但它卻在伽利略想要研究落體運動規律時提供了方便。另一座城鎮是里窩那(意大利西北部的一座城市。中世紀時曾是筑有防御工事的城鎮。美第奇將其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社區),它被銘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1822年雪萊在其附近溺亡。

里窩那以南,古老的馬車驛道與現代的鐵道都接近海濱。這使得旅客可以迅速但模糊地看到厄爾巴島(拿破侖的流放地,直到他突然潛逃回法國,沖向決定他命運的滑鐵盧戰役),然后就進入臺伯河平原。這條在意大利語中叫作“Tevere”的著名河流,流速緩慢,水流呈茶色,令人隱隱聯想起芝加哥河,但沒有它寬,又讓人聯想起柏林的斯普雷河,但確實沒有它清。臺伯河源自薩賓群山之間,那里正是早期羅馬男人偷到他們老婆的地方。在史前時代,河口僅在羅馬城西12英里處。從那以后它的長度就增加了兩英里,因為與波河一樣,臺伯河也是一流的泥沙攜帶者。臺伯河平原與阿爾諾河平原不同,臺伯河平原更寬廣。且阿爾諾河流域十分肥沃,而臺伯河流域貧瘠得多。“Malaria(瘧疾)”一詞正是由那些中世紀的朝圣者所創造,他們堅信“Malaria”——“糟糕的空氣”——是那些可怕高燒的原因,這種高燒病人要被活著焚燒。這種恐懼的結果,就是一旦太陽落山,病人所有鄰居的房子都要被嚴密地封起來。這種衛生預防學體系有一個嚴重的弱點:它把所有小蚊子都關進了屋中。不過因為我們也僅在約30年前才弄清楚瘧疾與蚊子的關系,所以我們不能為祖先的這種無知而責備他們。

在羅馬時代,這片著名的大平原被明智地排干了水,從而人口逐漸繁盛起來。但它毫無防衛地向第勒尼安海岸開放,地中海上羅馬的巡查部隊一消失,海盜就四處騷擾,此處正是他們理想的目標。城鎮被毀掉,農田被荒廢,排水溝也被廢棄。凝滯的水池滋生了帶瘧疾的蚊蟲,在整個中世紀期間,即便在最近的30年前,若經過臺伯河口至西賽奧山附近的彭丁沼澤(意大利中部地區。原先這里瘴氣彌漫,到了20世紀30年代,這里的水被排干,開發為肥沃的農田)的整個地區,你要么幸免于難,要么就得快馬加鞭趕緊穿過這個“美好的”海岸。

有人會問,為什么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城市要建立在一個麻煩不斷的地區?為何如此?為什么圣彼得堡建在一片沼澤之上,而排干這片沼澤就用了十萬多人?為什么馬德里建在一片荒涼陰冷的高原上,遠距人煙幾百英里?為什么巴黎坐落在盆地的底部,永遠承受積雨之苦?我不知道。偶然與欲望的混合吧,或者是著名的政治遠慮彌補了如此大量的錯誤!或僅出于偶然,或僅出于欲望。我不知道。我不是在撰寫哲學作品。

羅馬城的建立根本無視惡劣的氣候因素,炎熱的夏季,寒冷的冬季,與其他地區缺少像樣的溝通。但它仍然成長為一個世界性大帝國的中心,一個充滿國際精神的圣地。在這種環境中,不要尋找單一的原因,要考慮上千種不同的、互相聯系的因素。但別指望在這本書尋找,因為解釋清楚所有的原因要用三本和我這本一樣的書。

我也不會詳細介紹這座城市本身,因為我是世界上最后一個公平對待東半球上這座永恒之城的人。這要歸因于從公元前50年直到1650年為止我們那些有反叛精神的祖先,他們對從羅馬傳播出來的一切都有著激烈的爭議。站在古羅馬城的廣場上,我應該哭泣,我只看到強盜和騙子們以將軍和政黨領袖的名義破壞了整個歐洲以及非洲和亞洲更廣闊的土地。我本應在紀念圣彼得犧性的教堂前感到令人發顫的敬畏,但我僅是對花在這座既無美感又無魅力——除了比其他任何一座為同樣目的而建造的大廈要“大”——的建筑上花這么多錢而感到痛心。我懷念佛羅倫薩與威尼斯的和諧——在這些情感上我是尤為孤獨的。彼特拉克、歌德以及任何一個有聲望的人,當他第一次看到布拉曼特(1444—1514,意大利建筑設計師,他發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并提出了新圣彼得教堂[始建于1506年]的最初核心計劃)的圓頂建筑時,都會拭去流淌的淚。我們本可以這樣過去,但為了不破壞你對這座你可能會親自參觀的城市的印象,我適當論述幾句:自從1871年開始,羅馬就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在這座城市中還有一座城市——梵蒂岡,梵蒂岡于1930年向教皇投降,這給予了羅馬教行動自由,這個行動自由直至1870年9月那個天命注定的日子方降臨到教皇頭上。那天意大利王國的軍隊進入梵蒂岡,宣布了一部憲法,以之取代羅馬政府的絕對權力。

現代的羅馬城罕有工業。這里有一些難看的紀念碑和一條主干道,這條大道令人想起費城的大道和許多穿制服的人。這些制服不錯。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另一座城市,一直到最近為止它都是整個半島最有名氣的城市,這座城市是地理和歷史的奇怪的混合體,它又一次把那個令我們面面相覷的氣人問題帶來了:“為什么不是這個享有每一種可能的自然優勢的城市,而是由那個坐落在無足輕重的小河畔的荒涼山谷中的羅馬掌握著統治權?”

那不勒斯正好位于一個壯麗的海灣前部的海岸線上。它比羅馬歷史悠久,四周的疆域起初處于意大利西海岸一帶最肥沃的地區之中。最初建立那不勒斯的希臘人曾與危險的亞平寧部落做生意,地點是在與之保持安全距離的埃斯切爾島上。但是埃斯切爾島太不穩定以致不適用作城址,它由于火山運動而晃動不止,于是希臘人就搬回大陸上了。殖民者間(由于遠離家鄉及貪婪的統治者的惡劣治理,他們生活得很煩悶)平常的、相對來說不可避免的爭吵引發了內部沖突,有三四個定居點被毀掉(這聽起來像我們自己國家的初始期),這時一批新移民決定重新開始,他們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稱作“新城”或“neapolis”的城鎮,這座城鎮事實上就成為了那不勒斯,在英語中就是naples。

當羅馬還是個由牧羊人居住的村莊時,那不勒斯已經是個繁榮的商業中心了,但這些牧羊人一定具有真正的統治天賦,因為早在公元前4世紀,那不勒斯就已經是羅馬的一個“同盟者”,這個詞聽起來較溫和,沒有“從屬者”這樣強硬,但表達了相同的關系屬性。從那時開始,那不勒斯就扮演著次等角色,然后被整個游牧部落所統治,最終被波旁家族(法國王室家族路易一世,波旁公爵[約1270—1342],其家族曾統治過法國[1589—1793和1814—1830]、西班牙[1700—1868、1874—1931和自1935以后]及那不勒斯和西西里[1734—1860])的西班牙分支之一所征服,他們的統治成為了對錯誤治理與任何形式的獨立思想與行動的壓制的警示。

顯然,這些就是那不勒斯的自然優勢,這使得它成為歐陸最擁擠的城市。這些人如何生活,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直到1884年的霍亂迫使王國政府對內做好清潔工作為止,這場清潔運動顯示了驚人的智慧與嚴厲。

這一奇跡的背景正好由觀賞性的維蘇威火山所占據。在所有已知的火山中,維蘇威火山是最潔凈又最有規律的。它高達4000英尺,山體被一些可愛的小村莊緊密包圍,這些村莊出產一種特殊的烈酒。這些村莊的祖先可追溯至羅馬時代。為什么不行呢?維蘇威火山已逝去,自從人類有了記憶,幾乎1000年了,它沒有活動過。在公元63年地下似乎有微弱的轟隆聲,但這對于意大利這樣的國家根本不算什么。

16年后最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赫庫蘭尼姆城(意大利中南部的一座古城。羅馬時代為頗受歡迎的旅游勝地,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噴發將其完全摧毀。從18世紀早期以來,該城重要遺跡被挖掘出來)龐貝城(意大利南部的一座古城。直到公元前80年,它一直是古羅馬的殖民地,因有許多著名的別墅、廟宇、劇院和浴池而成為一個繁榮的港口和度假勝地。公元79年,龐貝在維蘇威火山的一次噴發中被摧毀。1748年,它難以置信地完好保存的廢墟被重新發現,而后被大量挖掘)還有第三座小城被深深埋在熔巖和火山灰構成的巖層下,它們在地球表面徹底消失了。在這之后,至少每100年中,維蘇威火山都要顯示一次它離死亡還很遠。在舊火山口的基礎上,它又抬高了1500英尺而形成了新的火山口,這里一直噴發著濃重的煙霧。最近300年的統計數據——1631、1712、1737、1754、1779、1794、1806、1831、1855、1872、1906等——表明那不勒斯未必不會成為另一個龐貝。

在那不勒斯南部,我們就進入了被稱作卡拉布里亞的省份。這個省份承受著距離國家中心太遠之苦。它有與北部連接的鐵路,但海岸地區又遭受瘧疾的災害,它的中部由花崗巖構成,這里當下的農業生產方式仍舊與羅馬第一共和國時代相似。

狹窄的墨西拿海峽將卡拉布里亞與西西里島分開。這個只有1英里多寬的海峽,由于兩個歷史遺留下來的旋渦——分別稱作斯庫拉旋渦和卡里布狄斯旋渦(西西里海岸附近的一個旋渦,位于希拉洞穴的對面,被擬人化為一個吞噬船只的海怪)——而聞名,據說若有哪艘船敢冒險進入它們之中哪怕半碼,它們就能吞掉整艘船。這些旋渦引發的恐懼使得我們可以充分想象這些古代輪船是多么的無助,因為一艘現代摩托艇可以靜靜地、輕快地徑直穿過這些旋渦中心,而用不著關注水中是否有騷動。

西西里,其地理位置使其自然成為古代世界的中心。而且這里氣候宜人,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不過正如那不勒斯一樣,這里的生活可能有點過于美好、過于舒適、過于慵懶,因為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西西里人對外國政權強加給他們的各種暴政都和平地忍受了。他們不是被腓尼基人或希臘人或迦太基人(他們距非洲西海岸僅100英里)或汪達爾人或開特人或阿拉伯人或諾曼人或法國人或在這個愉快的島嶼上獲得封號的120個王子、82個公爵、129個侯爵、28個伯爵、356個男爵中的任何人劫掠或折磨,就是正在修復由當地的埃特納火山對他們的房屋造成的損壞。1908年那場火山噴發——徹底毀壞了極重要的墨西拿城——人們仍記憶猶新。這次災難致使7.5萬多人死亡。

馬耳他島(地中海中的一個島國,位于西西里島南面,包括馬耳他島和兩個較小的島嶼)確實是西西里的水上郊區,因此這里應該提及,盡管從政治的角度說它并非意大利的一部分。它是個非常肥沃的島嶼,坐落于西西里與非洲海岸之間。經由蘇伊士運河,它主宰著從歐洲到亞洲的商路。十字軍東征失敗后,它被當作禮物送給了圣約翰的騎士們,此后這些騎士就自稱“馬耳他騎士團”,即馬耳他島的騎士們。1798年拿破侖在經由埃及與阿拉伯(這是個極為愚蠢的計劃,因為沙漠比他預想的要大出太多)將英國趕出印度的途中占據了該島。這就是英國兩年后攻占該島的理由,此后他們就一直賴在這里,這使得意大利人而非馬耳他人非常氣憤,因為總的來說馬耳他人在英國統治下要比在自己同胞統治下生活得更好。

我未曾關注意大利東海岸,因為那里并不重要。首先,亞平寧人曾經到達過遠至海濱之處,但在那里大規模的定居非常困難。亞得里亞海另一側由于山勢陡峭而不適合定居,故而制約了商業的發展。從北部的里米尼(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公元前3世紀以后,成為羅馬的一個戰略性軍事基地。從1509年到1860年,里米尼一直被當作教皇轄地的一部分而統治)直到南部的布林迪西(意大利南部的一座城市,是古代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東部地區有貿易往來,中世紀時是十字軍登陸的地方)(郵車于此駛向非洲和印度),沒有重要的港口。

半島長靴的腳踵地區稱作阿普利亞(意大利東南部的一個地區,其南部形成了意大利“靴子”的鞋后跟)。正如卡拉布里亞那樣,該地也苦于遠離文明,其農耕方式也與卡拉布里亞類似,皆沿襲舊時——即漢尼拔以他的出現為此地增添榮譽,并在此等待永遠也不會到來的迦太基援軍長達12年之久的時代。

在阿普利亞有一座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自然港口之一的城市,但這個港口沒有客人。它被稱作塔蘭托(意大利東南部的一座城市,于公元前8世紀為希臘人中的斯巴達人所建立,在古羅馬時代被稱作塔蘭頓。在那以后的各個世紀中該城曾被許多強國統治過。在1860年它成為意大利的一部分),這個名字含有一種特殊的毒蜘蛛之意,亦意味著被這種毒蜘蛛咬傷者為防止進入昏迷狀態而跳的一種舞蹈。

世界大戰使地理變得非常復雜。不提及伊士特利亞半島,關于現代意大利的介紹就不完整,將這個半島給予意大利,是為了讓意大利人認識到他們背叛了他們自己的同盟國,轉投了敵國。的里雅斯特(意大利東北角上的一座城市,在1382年至1919年一直被奧地利統治,1947年成為聯合國管理的的里雅斯特自由區的中心。1954年該市及自由區北部地帶歸還給意大利,該地區的其余部分并入南斯拉夫)城是舊奧匈帝國的主要出口港。最后,舒服地坐落在瓜爾內諾海灣盡頭的是阜姆(靠近亞得里亞海的一座城市。它曾在不同時期被奧地利、克羅地亞、法國以及匈牙利占據,1919年被意大利非正規軍攻占。1920年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間的拉帕羅法案保證了它作為一個獨立城市的地位,盡管4年以后它被意大利正式兼并。1947年這座城市被官方移交給南斯拉夫),這是又一處前哈布斯堡王朝的財產。對于德國人來說,這是一處自然出海口,因為他們在整個亞里亞海沿岸找不到第二個這么好的港口了。但對阜姆可能成為的里雅斯特港競爭敵手的恐懼促使意大利人強烈要求得到阜姆。當締結《凡爾賽和約》的政治家們拒絕將其給予意大利人時,他們就自己輕易地奪取了它,或者可以說,他們的詩人、優秀的作家、大惡棍鄧南遮為意大利人奪取了它。然后同盟國將它轉變成一個“自由國家”,但最終在意大利與南斯拉夫進行長期的協商之后,它被甩給了意大利。

在講完撒丁島后,當前這一章就結束了。撒丁島確實是個很大的島嶼,但它距陸地極為遙遠,很少有人到過那里,故而我們經常忘記它的存在。但它確實存在,且為歐洲第六大島,占地幾乎1萬平方英里。它是史前形成的那片囊括亞平寧山脈的山系的另一端,背對著祖國大陸。西海岸擁有優秀的港口。東海岸地形陡峭、危險,找不到一處便利的落腳點。在最近兩個世紀中,撒丁島在意大利史上扮演了奇怪的角色。在1708年前它屬于西班牙。之后它落入奧地利手中。在1720年奧地利用撒丁島與西西里交換——西西里島那時屬于薩伏依公爵,首都是波河平原上的都靈。然后薩伏依公爵驕傲地自稱為撒丁島的國王(從公爵到國王可是個質的飛躍),這就是現代意大利王國如何從一個以島名命名的王國發展而來,而在這個島嶼上成千上萬的人中也見不到一個意大利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平远县| 青冈县| 乳源| 车致| 出国| 广宁县| 泗水县| 淮滨县| 苏尼特右旗| 扎鲁特旗| 桃园市| 顺昌县| 台湾省| 霍邱县| 桑植县| 郁南县| 依兰县| 罗江县| 班戈县| 泽州县| 武山县| 定襄县| 昭通市| 武功县| 保康县| 和顺县| 耒阳市| 临江市| 麻江县| 资源县| 闽侯县| 双城市| 梧州市| 开远市| 鲁甸县| 台中县| 灵丘县| 浑源县| 甘南县|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