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蒙元開國之戰

自鐵木真二十五歲為汗起,至其四十八歲,始統一蒙古各部落,經過數十次大小戰役,為時二十四年,即自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起,至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止。鐵木真在此二十四年中,常運用突厥克烈部王罕之力,屢戰蒙古不服之各部。終于盡數收降蒙古各部落,編為自己麾下之一部。蒙古舊部長逃亡于突厥克烈部王罕之下者多人,王罕又聽信若輩之讒言,欲圖害鐵木真汗。于是雙方由相責而相戰。在一邊作戰一邊和談中,鐵木真汗對之實施奇襲,一舉而擊滅克烈部,王罕父子走死道途。此宋寧宗嘉泰三年,即1203年秋之事。鐵木真西滅突厥克烈部后,乃于1204年,即宋寧宗嘉泰四年,謀擊其西方之突厥乃蠻大陽汗,一戰而擊破之。于是塔塔兒余部、朵兒邊部、合塔斤部、撒勒只兀部皆降。惟蔑兒乞余部及大陽汗之子屈出律逃去。鐵木真汗追擊而西,大破乃蠻北部,盡降蔑兒乞諸部,并獲札只剌部長札木合,與蔑兒乞脫黑脫阿之二子,兵威所至,收降西域四個國家以為屬國,凱旋中以兵攻西夏,大掠而還,回至其斡難河源,乃集眾大會,自立為成吉思汗,即1206年,時鐵木真五十二歲。1207年,征伐西夏;1209年再征西夏,西夏主納女請和。1210年,蒙古開始侵金,經烏沙堡之戰、會河川之戰、襲取金東京之戰、居庸關之戰、攻取金中都之戰、征遼西之戰等諸戰役,侵占金國大片領土。1217年遣兵西征,滅西遼。1218年,成吉思汗十三年,成吉思汗大會諸王重臣定策西征花剌子模,遂命其弟斡赤斤留守和林,鎮撫本部,將黃河以北全權,付諸木華黎以對金作戰,自與諸子大將,率軍徑趨國境集結,向錫爾河前進。1222年基本征服花剌子模,1224年,成吉思汗自西域班師,1225年東返和林,乃以征服疆土,分封四子。1226年,第五次征西夏,翌年六月西夏請降。八月成吉思汗死;同月西夏亡。1229年窩闊臺繼為蒙古大汗,翌年再由陜攻金,取秦晉;1231年蒙古假道于宋以伐金,有鈞州三峰山之戰,1233年金主走蔡州,翌年蒙古滅金。窩闊臺八年(1236年)至窩闊臺死后一年(1242年),拔都西征歐洲。1251年,蒙哥即汗位,發動兩大遠征:一為進軍西南,作滅宋之準備,一為遣旭烈兀西征波斯。旭烈兀于1252年出發,至1259年征服波斯。1253年八月忽必烈進軍大理,十二月破大理都城,留兀良合臺征未服者,忽必烈自還中國。1257年六月,兀良合臺盡平云南后征安南。明年三月安南降。1258年九月蒙哥親征入蜀。1259年正月,云南蒙軍攻潭州;二月蒙哥圍合州,七月卒于合州城下,解圍北還。八月,忽必烈圍鄂州,十一月以內亂解圍北還。1259年蒙古憲宗蒙哥戰死于合州后,諸王爭立。翌年四月,忽必烈即帝位開平。弟阿里不哥亦稱帝于和林,連年戰爭,至至元年(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歸降于開平。1262年,忽必烈開始南伐征宋,經襄樊攻防戰(1269年圍襄樊,至1273年陷之)、鄂州攻防戰、丁家洲會戰、攻臨安之戰、元追捕宋二王之戰,最后于1279年,追至厓山(今廣東新會縣南)會戰,始滅宋。重點記敘點評蒙古侵金邊堡之戰(烏沙堡之戰、會河堡之戰),襄樊攻防戰。

蒙古侵金邊堡之戰:宋寧宗開禧二年春(1206年),蒙古斡難河上大會,鐵木真被選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既即大位,乃大封功臣,明定位序。以孛斡兒出為右翼萬戶,木華黎為左翼萬戶。納牙阿為中軍萬戶,計功臣封萬戶千戶共九十五人。

蒙古對金人殺其宗親大仇,迄未忘懷。會金降俘來報,具言金主肆行暴虐,乃定議對金南征。成吉思汗察于大軍渡漠,遠程艱巨作戰,確實把握勝利計,乃于積極作戰準備外,且善為謀略,以開戰勝之先河。其顯著之策劃,概為:拓展疆域,以鞏固基地,先排除西方及北方之乃蠻及蔑兒乞等殘余敵對力量,使遠征軍無后顧之憂,背側安全,可以放膽南進。爭取與國,招降鄰近小邦,拉攏守在綏遠之東胡汪古部,西夏和議,鼓動契丹人反金復國,以孤立金廷。征召各國降服之軍從征,以壯大聲勢,對金人在精神上先予以嚴重之打擊。用間策反,暗中結納為金守御長城以北之汪古部長,期于戰爭開始時,率眾來附,作為進軍向導及內應。封鎖情報,同時以假意敷衍金人,而掩匿整軍出征諸企圖。

當蒙古積極備戰之際,此項情報,終為金守北鄙邊將納哈買住所偵悉。納哈買住以此情報極為重要乃奔告于金主,金主永濟曰:“彼何敢然?且無釁,何能入犯?”納哈買住曰:“近見蒙古已迫服其鄰邦,而修弓矢甲楯不休,凡行營則令男子乘車而惜馬力,其意非圖我而誰?”金主以其擅生邊隙,囚之。蓋金承平日久,人皆畏戰求安,金主基于此種內情,故借此以抑止興邊事者。

金大安二年,即宋寧宗嘉定三年,成吉思汗五年(1210年)春,成吉思汗統兵南向,由金居庸外邊堡長城外之汪古部為向導,繞道長城西端陶林縣東北土城子之西,轉向東南,直趨今興和縣西北二百里處的烏沙堡,是為烏沙堡作戰之開始。

金大安初年(1208年)金平章政事獨吉思忠,與參政完顏承裕,將兵屯居庸邊堡之宣德府(今宣化),力求對突破長城之敵人后方能有拘束及打擊之力,以及對由長城西端迂回而南之敵,有對之拒止掩護作用。乃在今興和縣西北二百里處,修建屯重兵的堡壘,是為烏沙堡及烏云堡,并于烏沙堡附近暗道可通之處,修建烏月營以為補充支援基地。因堡極堅牢,又有金平章政事獨吉思忠親率金兵守之,自1210年春三月中旬,蒙古軍開始攻起,至七月初止,蒙古攻百余日不能下。

成吉思汗深懼金朝援軍大至,乃登興和西北土城西堡之山引領東望,因不見征塵,乃解帶置頂后跪北向天禱告曰:“長生之天,金殺我宗親,若天許我報仇,請命人神助我。”禱告畢再東望,偶見興和北山離烏沙堡數里處有多股炊煙如密林上升,知為軍營所在,乃命左帥者別繞道東南往攻之,方知即為金之烏月營。

烏月營金守將完顏胡沙,為者別擊敗,蒙古因攻取烏月營,獨吉思忠因烏月營已失,烏沙堡人力物力已竭,知不能守,乃退兵東走,于是成吉思汗入烏沙堡,下令毀之。

烏沙堡之戰,金主專責獨吉思忠失機,詔以完顏承裕繼主西北戰事。完顏承裕時屯兵于野狐嶺(在今張家口三十里),未及前進,而蒙古前鋒已大至嶺下。當地土豪請以土兵為前鋒,愿官兵為后繼以迎擊蒙古前鋒,完顏承裕不敢用其計,但問此去宣德(今宣化)間道里程。土豪乃面嗤之曰:“該澗曲折,我輩諳知,行省(指承裕)不知用地利力戰,但謀走耳,今敗矣。”于是,完顏承裕退兵至宣平(即今張家口),蒙古前鋒不戰而取野狐嶺,大肆劫掠然后退去。

明年即1211年三月,成吉思汗再發兵南下以侵金,屯于金居庸外邊堡長城西端之土城及紅土山一帶,分兵以攻取金大水濼(今商都縣南)、豐縣(今尚義縣)、利縣(今尚義縣南烏蘭大堤),聞金軍正在凈州(今興和西北)西重新大事修筑烏沙堡及烏月營,乃命將率重兵往攻之,七月再克金新烏沙堡。八月初乃以大軍東攻,于是而有會河川會河堡之戰。

金完顏承裕自去年蒙古軍退去之后,即調集各路精兵良將三十萬,號四十萬,齊集于西北路,以準備北征蒙古。為進可攻退可守計,分兵往烏沙堡,再修復之,并增筑居庸內堡各寨柵以及城池。及本年春三月,蒙古不待金軍往征,已率大軍再來,于是完顏承裕便集結兵力準備與蒙古實行決戰。

成吉思汗知金軍主力在會河川(萬全之西),乃集其大軍東向攻之。自將中軍以攻會河堡各寨,以左軍進攻金獾兒嘴(今得勝口北之山嘴一帶)。攻打竟日,金軍戰力極強,蒙古軍無所得,而損失慘重,翌日再興攻勢,蒙古左手萬戶木華黎誓其眾曰:“彼眾我寡,不致死,不能克也。”即親率敢死隊,策馬挺槍入陷敵陣。成吉思汗揮大軍繼之沖入陣中,金之女真兵、契丹兵、漢軍一時潰亂,蒙古兵卻喊聲震天,往來沖突,金軍遂后退。成吉思汗以大軍尾追,殺得伏尸遍野。金將胡沙虎退至會河堡,為蒙古軍包圍攻擊,竟全軍覆滅。金之精兵良將大半盡于此役。

是年九月,蒙古軍進拔金之興德府(今涿鹿縣),攻至居庸城下而去。十一月,有金汾陽郡公郭寶玉屯兵在白登城(今SX省陽高縣),向蒙古洽降。而蒙古后軍已突開金居庸內外邊堡長城南來與自烏沙堡東來之軍會合。成吉思汗因令大軍由白登山兩面,以直撲金之西京大同府(今SX省大同縣),至圍西京,力攻之七日夜,金西京留守胡沙里執中知不能守,乃率麾下百騎棄城東南奔。金軍群龍無首,亦向東退,成吉思汗派者別率三千騎追躡之。至翠屏山口(在今萬全縣北)大敗之,遂潰不成軍以逃往居庸關。金居庸關守將開城收容敗兵中,不意蒙古突騎追至,致為蒙古將者別沖入居庸關內,指向金之中都以北而進。金中都大震,城門為之晝閉者數日,但蒙古僅有游騎斥候至城下而去,不知其主力之所向。

成吉思汗因停留在金之西京,分遣諸將往取云內各州。不久皆下之,遂分別大掠而還。

襄樊攻防戰:當蒙哥皇帝既崩,忽必烈以阿里不哥之謀位,而允賈似道之請和,蒙古內訌,無暇南圖者凡六年之久。但南宋既不乘此機會,以充實戰備,鞏固邊防,亦不圖敦鄰修好,弭兵息民,休養國力。惟賈似道是信,譎敗為勝,粉飾太平,兵喪于外,民怨于下,自毀長城,挑啟釁端,而自速其破亡。反之,忽必烈雖以敉平阿里不哥為當前急務,但迄未松馳其對南方之注意力,且將元室統治中心南移(至元元年,1264年自開平入都于燕,號為中都,開平為上都),同時廣事征詢伐宋之作戰意見,并檢討過去對宋作戰之得失,從事諸種作戰準備,期于策劃周密,計出萬全。其犖犖大者,如信用史天澤、劉整等,置榷場于襄陽。緣劉整既降于蒙古,乃獻計于忽必烈曰:“宋人惟恃呂文德耳!然可以利誘也!請遣使賂以玉帶,求置榷場于襄陽城外以圖之。”(呂文德弟文煥知襄陽)使者至鄂,請于呂文德(知鄂州)。呂文德果許之。遂開榷場于樊城,筑土城于鹿門山(今襄陽縣東南三十里),外通互市,內筑堡壘。蒙古又筑堡于白鶴(襄陽縣南)。由是軍有所守,遏宋南北之援,并時出兵哨掠襄樊城外,蒙古軍勢由是益熾,及文德既悟,但無及矣!

忽必烈既決意伐宋,遂于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征諸路大兵,命都元帥阿術(兀良合臺之子)與劉整進攻襄陽。阿術言于忽必烈曰:“所領者蒙古兵,若遇山水砦柵,非漢軍不可,宜令史樞率漢軍協力進征。”從之。阿術駐馬虎頭山(今襄陽縣西南),顧漢東白河口(今襄陽東北白水入漢之口)曰:“若筑壘于此,以斷宋糧道,襄陽易圖也。”遽城其地。知襄陽呂文煥大懼,遣人以蠟書告其兄知鄂州文德。文德以為襄樊城池堅深,兵儲支十年。來春水發,即可往取之,不以為意。翌年九月劉整又與阿術計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若奪彼所長,造戰船、習水軍,則事濟矣!”乃造船五千艘,日練水軍,雖雨不能出,亦劃地為船而習之。得練卒七萬。遂筑圍城,以逼襄陽。阿術又繼筑臺于漢水中,與夾江堡相應。自是宋軍援襄者,皆不能進。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蒙古重又括諸路兵,增兵襄陽,遣史天澤與宗王大臣往經畫之。天澤漢軍名將也,畏兀兒、波斯、阿拉伯、欽察、阿速等部之人,皆樂為之用。天澤至襄陽,觀其形勢,見城堅可久守,須斷其糧道,乃筑長圍起自萬山(今襄陽西北),包百丈山(襄陽南),令南北不相通。又筑峴山虎頭山為一字城,聯亙諸堡以立久駐必取之基。三月,阿術自白河率兵開始圍樊城,筑城于鹿門山。宋荊湖都統制張世杰將兵拒之,戰于赤灘浦(襄陽東南,漢江上),敗績。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貴,率師再援襄陽,乘春水漲,輕舟載糧至襄陽城下,懼蒙古軍掩襲,僅能與守將呂文煥交語而還。及秋七月大霖雨,漢水溢,夏貴分遣舟師出沒于東岸林谷間。阿術謂諸將曰:“此虛形也!不可與戰,宜整舟師,以備新城(蒙古圍襄陽,筑十城。此其一在襄陽東南十里)。”明日夏貴果趨新城。軍至虎尾洲(襄陽縣南),為蒙古萬戶解汝楫等舟師所敗,士卒溺漢水死者甚眾,戰艦五十艘皆沒。殿前副都指揮使范文虎(賈似道之婿)復以舟師援貴,進至灌子灘(今襄陽縣鹿門山南,漢江西岸),亦為阿術所敗,文虎以輕舟遁去。

十二月,知鄂州呂文德以憂卒。文德以許蒙古置榷揚為恨,每曰:“誤國家者我也!”因疽發背,致仕,是月卒。

1270年正月,宋以兩淮制置大使兼知揚州李庭芝為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樊。時夏貴范文虎相繼大敗,恐李庭芝成功。范文虎依賈似道為內援,遺書似道曰:“吾將兵數萬,入襄陽,一戰可平。但愿無使聽命于京閫,事成則功歸恩相矣。”似道即命文虎由朝廷直接指揮。庭芝屢約進兵,文虎但與妓妾嬖幸宴飲為樂,以圣旨未至為辭。宋左丞相江萬里屢請增兵援襄樊,賈似道不答,萬里遂于是月求去。起居郎王應麟亦以為言,賈似道欲逐之,應麟以憂去。二月,襄陽出步騎萬余人,兵船百余艘,攻蒙古萬山堡(襄陽西北十里),為萬戶張宏范所敗。八月,宋度宗問賈似道曰:“襄陽圍已三年,奈何?”對曰:“北兵已退,陛下何由得此言?”帝曰:“適有女嬪言之。”似道詰其人,誣以他事賜死,由是邊事雖日急,無敢言者。十二月,張宏范(張柔之子)言于史天澤曰:“今規取襄陽,周于圍而緩于攻者,計待其自斃也!然夏貴乘江漲,送衣糧入城,我無御之者,而江陵歸峽,行旅休卒,道出襄陽,南北相繼也。寧有自斃之時乎?若筑萬山,以斷其西,立柵灌子灘,以絕其東,則庶幾斃之之道也。”史天澤從之,遂筑城于萬山,徙張宏范軍于鹿門。自是襄樊道絕,而糧不繼矣!

1270年十月,宋廷詔范文虎總中外諸軍救襄樊。1271年四月二十五日,范文虎統率兩淮諸軍赴援,與阿術等戰于湍灘(在襄陽南)軍敗,統制宋勝等百余人,為蒙軍所擒。五月,元世祖忽必烈詔東道兵圍襄陽,西道宜進兵以牽制之(淮東方面,因宋水軍絕對優勢,故未發動)。于是秦蜀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瞻恩丁率諸將水陸并進;鄭鼎出嘉定,汪良臣出重慶,北剌不花出瀘州,所至順流縱筏,斷浮橋,獲將卒戰艦甚眾。六月范文虎再將殿前司衛卒及兩淮舟師十萬,進至鹿門,時漢水溢,阿術夾江東西為陣,別令一軍趨會舟灘(今襄陽縣東南),犯其前鋒,諸將順流鼓噪,文虎軍逆戰不利,棄旗鼓鐙仗,乘夜遁去,蒙古俘其軍,獲戰艦甲仗不可勝計。七月,襄陽遣將米興國,攻蒙軍百丈水營,為阿術所敗,進至湍灘,殺傷宋軍二千余人。

至元九年(1272年)三月,元將(去年十一月改蒙古國號曰大元)阿術劉整,攻破樊城外郭,守將猶守內城,阿術等增筑重圍以困之。五月,襄陽被圍已五年,援兵不得至,呂文煥竭力拒守,幸城中稍有積粟,所乏者鹽薪布帛耳,張漢英守樊城,募善泅者,置蠟書于髻,隱積草下,浮水而出。謂鹿門既筑,勢須自荊郢救援,至溢口,元守卒見積草,多鉤致,欲為焚釁之用,泅者遂被獲。于是荊郢之路亦絕。至是宋廷詔荊湖制置使李庭芝移屯郢州(今鐘祥),將帥悉駐新郢(郢州漢南岸)及均州河口,以守要津。庭芝偵知襄陽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出均房,即其地造輕舟百艘,以三舟聯為一舫,一舟裝載,左右兩舟則虛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賞募死士,得襄鄧山西民兵之驍悍善戰者三千人,又求得民兵部轄張順張貴二人俱智勇,素為諸將所服,俾為都統,號張貴曰矮張,張順曰竹圍張。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輩或非本心,宜亟出,毋敗吾事。”人人感奮。是時漢水方漲,乘順流發舟百艘,稍進團山下,又進高頭港口,結方陣,各船置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夜漏下三刻起碇出江,以紅燈為號,貴先登,順殿之,乘風破浪,徑犯重圍,至磨洪灘,元兵布舟蔽江,無隙可入,順等乘銳斷鐵絙攢筏數百,轉戰百二十里,元兵皆披靡以避其鋒。黎明抵襄陽城下,城中久援絕,聞順等至,勇氣百倍,及收軍獨失順。越數日,有浮尸逆流而上,被甲冑、執弓矢,直抵浮梁,視之順也。身中四槍六箭。張貴入襄陽,呂文煥固留共守。

貴恃其驍勇,欲還郢,乃募得死士二人,能伏水中,數日不食。持蠟書赴郢,救援于范文虎,時元兵增守益密,水路連鎖數十里,列撒星椿,雖魚蝦不能過,二人遇椿即鋸斷之,竟達郢還報。范文虎許發兵五千駐龍尾洲(今襄陽東南漢江中)以助夾擊。刻日既定,九月初九日甲子,貴乃別文煥東下,點視所部軍,洎登舟,帳前一人亡去,乃有過被撻者。貴驚曰:“吾事泄矣!亟行,或彼未即知。”復不能銜枚隱跡,乃舉炮鼓噪發舟,乘夜順流斷絙,破圍冒進,元兵皆辟易,既出險地,夜半天黑,至小新河,阿術劉整分率戰艦邀擊,貴以死拒戰,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燭天如白晝,至勿林灘,漸近龍尾洲,遙望軍船旗幟后轍,貴以為郢兵來會,喜躍而進,舉流星火示之,軍船見火即前迎,及勢近欲合,則來舟元軍也,蓋郢兵前二日以風水驚疑,退屯三十里,而元軍得逃卒之報,先據龍尾洲,以逸待勞,貴力困,且出不意,與之戰,所部殺傷殆盡,貴身被數十創,力不能支,遂被執,阿術欲降之,貴誓不屈,乃見殺,元令降卒四人,畀貴尸至襄陽城下曰:“識矮張都統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喪氣,文煥斬四卒,以貴附葬順塚,立雙廟祀之。

1272年十一月,元將阿里海牙奏予元世祖,言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宜先攻樊城,斷其聲援。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忽必烈以為然。會回回創作巨石炮來獻,用力省而所擊甚遠,命送襄陽軍前用之。

是月,劉整又筑新門于鹿頭山,使千戶隨世昌總其役。樊城出兵來爭。世昌且拒且筑,不終夜而就。整授軍二百,令世昌立炮簾于樊城攔馬墻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元軍校多死傷。達旦,而炮簾立。宋軍列艦江上。世昌乘風縱火,燒其船。樊城出兵鏖戰攔馬橋下,世昌奮戰,擊退己。此為迫攻樊城之戰也。

1273年正月,樊城守將范天順(文虎之侄)及部將牛富已被圍四年,力戰不屈,牛富常射書襄陽城中,期呂文煥相為固守,互為唇齒。初文煥守襄樊,漢水相隔,文煥置一大木江中,繅以鐵絙,下造浮橋,以通援兵,樊亦持此為固。元將阿里海牙得西域回回阿剌卜丹、伊斯瑪因等制造火炮,乃以之攻樊城,破其外郭,張宏范為流矢中其肘,束創謂阿術曰:“襄在江南,樊在江北,我陸攻樊,則襄出舟師來救,終不可取,若截江道,斷援兵,水陸夾攻,則樊破而襄亦下矣!”元水軍總管張禧曰:“斷鎖毀木,樊城必下。”阿術從之。以機鋸斷木,以斧斷絙,燔其橋,襄兵不能救,乃以兵截江而去,銳師薄樊城,是月十一日,城遂破。天順仰天嘆曰:“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即所守地縊死。牛富率死士百人巷戰,元兵傷者甚眾,渴飲血水,轉戰而進,遇民居燒絕街道,牛富身被重傷,以頭觸柱赴火死。裨將王福亦繼之。

襄陽至此,亦以久困援絕,撤屋為薪。文煥每一巡城,南望痛哭而后下,是年二月阿里海牙率總管唆都等移攻樊之攻具以向襄陽,一炮中其譙樓,聲如雷震,城中洶洶,諸將多逾城出降。初劉整常躍馬獨前與文煥語,為文煥伏弩所中,幸甲堅不入,至是欲立碎其城,執文煥以快意。阿里海牙不可,乃親至城下,宣元主招降詔曰:“爾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宣力于主,固其宜也。然勢窮援絕,如數萬生靈何?若能納款,悉赦無罪,且加遷擢。”文煥狐疑未決。阿里海牙因折矢與之盟,文煥乃出降。忽必烈以文煥降,命如詔遷擢,授襄陽大都督,賜其將校有差。

點評:雄才大略者壽命長些很重要,唐太宗李世民五十二歲就去世了,成吉思汗鐵木真五十二歲后二十年左右正是其大展鴻圖的黃金歲月。成吉思汗之治國治軍,特重視紀律與秩序之建立。成吉思汗自言其用人,常視其所能。據云“智勇兼備者,使之典兵;活潑蹺捷者,使之看守輜重;愚鈍之人,則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我由此意,并由次序紀律之維持,所以威權日增,如同新月,得天之保佑,地之敬從。”成吉思汗之勝利,蓋因其意志之強,才具之富,而使用一切方法有以致之。凡有機可乘,皆以狡計陰謀濟其兵力之窮。用兵概略:提高自己士氣、戰志(巨大勝利,民族優越感,擄掠財貨子女)及摧毀敵人。軍隊不須后勤補給(遠征肆行擄掠,游牧生活)。充分的作戰準備(如未入敵境之前,必先偵其國內狀況,招敵境中怨望之人作內應,或以掠其同國人之物餌之,或以高位誘之等)。破壞屠殺戰略。利用宗教之戰略。先破壞面然后取點之戰略。野戰戰術:多用詐術,務必盡其所能,襲破敵軍,誘之中伏。大迂回作戰,大包圍戰,和袋形陣地的使用,都是蒙古軍的特色。蒙古軍有很機動的性能,能在一極準確的時間,能由各地把軍隊迅速的集中到一個據點,予以突襲。假使不能一舉而下,就佯作后退,引敵出擊,使他們進入袋形陣地,然后再反身迎擊,使敵人無法脫逃,一舉殲滅。“其破敵,則登高眺遠,先相地勢,察敵情偽,專務乘亂。故交鋒之始,每以騎隊徑突敵陣。一沖即動,則不論眾寡,長驅直入;敵雖千萬,亦不能支。不動,則前隊橫過,次隊再沖。再不能入,則后隊亦如之。”“方其沖敵之時,布兵左右及后方;最后至者,一聲“姑詭“,則四方八面一齊俱進,敵人鮮有不敗者。”“其勝,則尾敵襲殺,不容逋逃。其敗,則四散逃走,追之不及。”成吉思汗在作戰的原則上,必須要徹底的殲滅敵方殘存力量,每占領一地,除由主力軍追擊敗敵,不予喘息的機會外,以若干部隊留在后方,從事有系統的肅清工作。安定后就開始調查占領區的人力與物力,把它也編入總動員的范圍之內,從事于新的征服。祖孫三代,銳意經營,滅國數十,拓地萬里,雄跨兩洲,豐功偉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五家渠市| 凤阳县| 泗洪县| 宁安市| 广汉市| 云安县| 崇仁县| 乾安县| 锡林郭勒盟| 滨州市| 涞源县| 南陵县| 攀枝花市| 开平市| 进贤县| 成武县| 嘉鱼县| 卫辉市| 洛川县| 鄂尔多斯市| 博乐市| 葵青区| 宝山区| 平利县| 山阴县| 锦屏县| 巩义市| 大荔县| 长丰县| 兴安盟| 华池县| 夹江县| 灵川县| 寿阳县| 西充县| 萝北县| 宁武县| 太湖县| 长宁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