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因為自己失戀才覺得自己懦弱?”
“不是,我從小就這么覺得。”他有些自嘲。
“為什么?”
“很難說得上為什么,我只記得從小就是如此。”
“懦弱和畏懼是掛鉤的,你在畏懼什么?”
他想了良久,蹦出了兩個字:“強權!”
“強權?”
“對!”他很肯定。
“那在你眼中什么是強權。”
“有很多,比如說父母,長輩,老師乃至一些強壯的孩子。明明是他們做錯了一些事,可總要我來承受后果。我很多時候都感受不到公平,因此我很多時候都富有較多的同情心。”
“我不覺得你懦弱,相比于你,我覺得他們更懦弱一些,連承擔責任的勇氣都沒有,但人都多少有一點逃避責任的想法。”
他因為得到了我的認同,眉宇間憂郁淡了一些。
“我認為自己懦弱并不僅僅是因為畏懼,還因為我在應該面對的時候退怯了。”
“包括愛情?”
他看著我八卦的笑,微忿答道:“是的呢?”
“有什么可生氣的,現在令你傷心的不就是失戀嗎!我們來聊聊你的暗戀史吧。”
他雖還是有些氣憤,不過還是開口了:“之前我不是和你講過我四年級就開始暗戀女孩子嗎,因為學校明令禁止談戀愛和我的自卑,所以不敢表白,但那時候是小學和初中。”
“哦豁,高中就敢表白了呢。”
“高中也不敢。”他補充道,“你聽我講行不行。”
“好的。”
“其實我暗戀的第一個女孩子挺兇悍的,但是在別人惹了她之后。我那時對她的感覺現在已經記不清了,因為我和她沒什么特別的事發生。我暗戀的第二個女孩子很溫柔也很文靜,學習也好,她家家境殷實,而且我不知道面對對她的喜歡,所以做了一些蠢事——當時我有一個同班同學被謠傳喜歡她,我就跟風調侃他。我也知道我和她不可能——她初中就要到縣城里讀,而我只能在鄉下初中讀,但我還是嘗試掙扎一下。”
“你是螞蚱嗎?哦哦,對不起,你繼續,你繼續。”
“我想把她留下來,我知道我這樣很自私,也知道希望渺茫,但我還是嘗試了一下,她給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我們那里的初中經常發生打架斗毆,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保護她,所以我就沒有再嘗試了。”
“你覺得她喜歡你嗎?”
“我覺得她喜歡的應該是學習比她好的吧,我學習沒她好,她應該不會喜歡我。”
“繼續你的暗戀史吧。”
“然后我就上了初中,那時候我有些失落惆悵,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好。我知道我和她這一次的離別會讓我和她愈來愈遠,所以我選擇放下。漸漸地,她在我心中越來越模糊,我們班上另一個人的身影越來越清晰。那時我不知道如何面對我對第三個暗戀對象的好感,所以做了幾件傻事。”
“我發現你總強調你做了傻事干啥,人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難免犯傻。”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如果我喜歡的人喜歡我,我的第一反應是逃離,因此為了避免我喜歡的人喜歡我,我想讓她厭惡我。”
“小伙子挺自信啊,你就一定能讓你喜歡的人喜歡你嗎?”
“我不是這意思,我的意思是我要避免這種最壞的情況出現。”
“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開始我就刻意地疏遠她,后來刻意地說了她幾句壞話,然后她就懟了我幾句,似乎她就厭惡了我,最后我為了逃避這段暗戀,又接著暗戀了另一女孩。”
“問:‘忘記一段暗戀的最好方式是什么?’答:‘開始一段新的暗戀。’我怎么感覺你是玩弄感情的渣男呢?你為啥不開始談戀愛呢?”
“渣男?我要真的是就好了,我就不會這么傷心了。談戀愛是學校明令禁止的,我是聽話的學生。”
“哦,乖寶寶啊!但是初中生談戀愛應該沒啥大問題吧。”
“沒有,但我怕我媽知道,說我學習不努力。其實我也想過談戀愛,但我認為談戀愛后我的成績一定會下降,因為我不是那種特別努力的人,一旦談戀愛,我的精力在學習方面一定會直線減少。”
“那你覺得談戀愛和學習矛盾嗎?”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兩者不矛盾,盡管我將兩者對立起來了。因為有一些人談戀愛后學習成績上升了。”
“但更多的人成績下降了,不是嗎?”
“是的,因為大多數人談戀愛是為了逃避現實。其實我一直有一個疑惑,早戀到底需不需要禁止。從生理上說,女生從十二歲就開始發育,男生十五歲開始發育,這個時候就可以談戀愛。而且工作后談戀愛不會影響工作么?”
“但從社會層面來說,初中談戀愛是極其危險的一件事。一是早戀會影響學習,的確有極少數人談戀愛不影響學習的人,可你能保證成績不下降嗎?”
“不能,所以我沒有談。但我覺得也不能一禁了事,畢竟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教育的失敗。”
“二是成本問題,談戀愛影響學習,工作,生活,工作丟了可以再找,學習差了可以再來嗎?”
“可以復讀啊!”他笑了。
“你那些初中同學沒上高中有幾個高考了?”
他沉默了,臉上的笑意沒了。
“工作丟了可以再找差不多的工作,因為文憑在手上。學習差了,你可以找到好工作?”
“有人找到了。”
“的確有人找到了,可那是小概率事件,就像你說的早戀不能一禁了事,但你能保證初中生不懷孕?”
“那我為什么會這樣?”他有些瘋狂。
“時代的悲劇,我只能這樣說。”
“時代的悲劇,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哈……”
他現在有些瘋魔了。
“其實我知道原因,因為父母,學校,與老師的關系并未隨著時代的改變發生太大地改變。”
“相反,我認為改變了,但有些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