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有云:
“不知光陰,已是幾何。”
話說水公之軍,治水疏導,來至巴古嶺,見到遍地水患,百姓流離失所,狼籍無度。
于是,水公又將兵隊,一分為四,命圣仙、漢東、伯成子高三人,各領一部,前去往各處,收攏救濟流民,那三人得令而去,不題。
水公自己領一部,在高岸安營扎寨。
次日,水公領著常生子等數個司將,上了左邊犁鏵山,看查災情,也是為尋開鑿之處。
久時,那水公等人便行上了犁鏵山上,來在一處崖邊,水公等人望向前方,大水滔滔,看似如汪洋大海。
水公又往后方,觀望一番,見到巴城山一側,有三條河流。
水公對常生子等人,曰道:“汝等,在此先候,吾往視之一番。”
隨即,水公化金光縱去了。
且言水公剛去,而燕燭與精衛便駕飛騎而至,其二人不見水公等仙人,便問了常生子。
常生子曰:“伯成公與二仙長,各領一軍,同去救人解災矣。而水公,命我等在此相候,其往視察河流也。”
燕燭與精衛看見前方水災,甚是驚訝。
話說水公到了巴城山,念了念咒,將三河之神,全呼之而出。卻說那三河神聞咒而來,見了水公,皆上前問了禮。
水公見三神皆來,于是,便問三河之名。
一神曰:“我主臺陽河是也。”
一神曰:“我主東平河是也”
一神曰:“我主棘峒河是也。”
水公曰:“能通往長神江否?”
臺陽河神曰:“通也,此三河,東連長江,西接巴城山。”
東平河神曰:“東平河,南連六十四灣,水達洞庭。”
棘峒河神曰:“巴蜀盤土受洪災,水公可鑿開前方百里猍狹山,再鑿平此巴城山,使其洪引入我三河,導往長神江。”
水公曰:“善哉,多謝諸位也。”
東平河神曰:“若無何事,我等告辭矣。”
隨即,三河神辭別水公,便散了,水公也縱金光離了去。
話說在崖邊的燕燭等人,坐在大石上,正在等候,一陣金光閃影,水公回來了。
燕燭見了禮,曰道:“水公,我與精衛,奉大后之命,到此聯絡,看公等已到了何處也。”
水公曰:“今事甚急,汝二人,速往百里金雞城,催糧來此。”
燕燭與精衛得令,遂駕飛騎徑去,水公命軍,開鑿巴城山,以疏洪水,而圣仙、漢東、伯成等人,率軍收集流民,往他國安置,不題。
有云:
“一場風云自此起,虞軍將是在此聚。”
話說真行大禹之軍,數月之間,已將洛河之洪水,導往了黃河。
有云: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
之后,真行大禹之軍,又自神庭河,導水引往臺陽河。
有云:
“行程非一時所至,治水非一日之功。”
卻說真行大禹之軍,在歷經一番的風雨后。終于,導水來到了傜傒山,見到山下的臺陽河了。
有云:
“傜傒為小山,兩邊峨立高峰,一曰牛斗嶺,一馬頭山,傜傜夾在中間,似如一線天。”
真行子與大禹等人,在岸邊,看見巴城山處,立著虞軍的羊皮五行旗,還有山聲傳來,都感到非常不解。
真行子曰:“其山立虞旗,怪哉。”
中冬曰:“吾去察看一番。”
于是,中冬別了眾人,駕風而去。
不一陣,中冬便到了巴城山,看見有一處虞軍大營,于是,中冬便飛下去,探個究竟。
話說水公與伯成子高等人,在大帳中議事,不一時,有一人行入,原來是中冬。
大帳中眾人見后,又驚又喜。
水公問曰:“公魚何到于此?”
中冬曰:“吾軍導水,已到臺陽河,見此山,立五行旗,故至此一察。”
伯成子高曰:“汝等竟到臺陽河矣?甚為驚也。”
中冬曰:“不知二兄,今在何處?”
水公曰:“其二人,正將災民帶往飛來國、斗蓬國。爾等若導水完罷,可速來此地相助。”
中冬曰:“系,吾現回相告之。”
隨后,中冬別了水公等人,回了去。不長時,中冬便回到了臺陽河岸,將水公之軍在當地開山之事,告于真行大禹眾人,而眾人得知兩軍相近,無不驚呼。
有云:
“難得共濟相近,讓人無不心感。”
次日,真行大禹之軍,便開山鑿道,不長時,便股黑煙,從牛頭山飛卷下來,將士們皆以為飛鳥之群。
當那黑煙化為一巨怪,縱飛而來,嚇得將士心驚膽戰,紛紛逃離,一時間,亂作一團。
其怪有云:
“山羊頭,彌猴身,赤目豬尾,鷹爪若手,蝙蝠翼,體是黃,三丈之大,好食人。”
大禹中冬等人見狀,從人群中躍起,飛了上去,與空中那巨怪廝殺。
有云:
“中冬使棍,大禹仗斧,應龍太蓮持仙劍,青鶴百里祭鐲蕭,一時間,空中廝斗,好是一戰。”
那怪被眾人圍攻,一戰下來,那怪傷力氣盡衰,對著眾人,吐了一黃氣,蔓延成一團惡臭霧氣,甚是難聞,中冬與應龍急閃而出。
在黃霧中,那怪趁著時機,一把擒住了太蓮,剛徑出黃霧,便被應龍飛來之劍,擊穿左翅,痛得那怪,放開了太蓮,大叫一聲,響震雷削,其遂與太蓮一同摔落。
中冬飛閃而去,接住了太蓮,那怪落于地,炸出一股黑煙,遂卷風逃了去。
有云:
“空中展功夫,齊心能破妖。”
當解除妖患后,大禹等將官,又攏了兵士,繼續開山導水。
眾將士,齊心協力,一日復一日,終于,導通了傜傒山。
有云:
“齊心可拔山,日曬雨吹風,
漫漫歲月去,導水顯真功。”
卻說真行大禹之軍,將水疏通,導入了合陽河,于是,馬不停蹄,便去與水公之軍會師。
水公得知真行大禹之軍到來,便率諸將官,親往相迎,兩軍在巴城山下會師,無不歡呼雀躍。
兩軍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同鄉,見面后,且淚且歡。
有云:
“治水不計年,同親鄉親難一聚。
今時能相見,離合悲歡心交織。”
水公與真行大禹等人,來到犁鏵山上,眾人看到如汪洋的大水,無不感嘆。
水公曰:“諸公,吾等可分頭行事,方可疏通巴蜀盤土之水。”
大禹曰:“我對此甚熟,巴古嶺之北,有一處,名曰夔門,夔門有一山,名為九斗山,其山后,便是長神江,鑿去其山,導水入江。今時,可同時在巴城山、夔門九斗山開鑿,導水入長江,東流去海。”
水公曰:“甚策也。”
真行子對水公曰:“九斗山之鑿,我師徒二人領軍前去討平。”
水公對中冬曰:“汝可留下助吾。”
中冬曰:“系。”
次日,真行大禹之軍,又馬不停蹄,前往夔門九斗山。
有云:
“鄉親相聚暫一時,明日又到再分別。”
光陰如梭,日落日起,數日過后,真行大禹之軍,到了夔門九斗山后,先安營扎寨,再開山導水,不題。
話說水公與中冬等人,率軍開山鑿石之時,天色,時亮時暗。
中冬曰:“不知出何事邪?”
水公曰:“將有大事發生。”
不長時,圣仙與漢東率護民之軍,回來了,當三友相見后,無不開心。
那圣仙曰:“吾等三人,長忙之中,再是見面,甚是感懷。”
隨即,三友便哈哈大笑起來了,正當三友大笑之時。
水公曰:“可安置流民也?”
漢東曰:“已安置妥當。”
突然,狂風大作,天色變暗,水公祭出通明珠,命將士們,撤回大營。
不一時,天空中,閃來一道光,原來是致遠先生。
那致遠先生與水公三友,互禮一番后,先生曰道:“事情緊急,我向水公,借此三友一助,與吾同去焉墟一趟。”
水公對三友曰:“爾三人,與致遠先生去一趟罷。”
圣仙問那先生,曰道:“出了何事耶?”
那先生曰:“前未幾,有焉墟五頭巨人,在鐘山下,擒走了山神之子鼓。”
漢東曰:“如何知系焉墟五巨人所謂?”
那先生曰:“鼓在鐘山下,被五巨人擒走,鐘山三足鷹,一路尾隨至焉墟,且見五巨人在忙碌集木洗鼎,正要煮了那神子,渠回去稟報時,我正剛經鐘山,鐘山神燭龍失子,痛哭使天時光時暗也。吾現往焉墟之途,在此遇上汝等,汝三人,可與吾同往一番。”
隨即,三友遂與致遠先生,化為金光,徑天而去,急往焉墟。
有云:
“鐘山神子鼓遇劫,焉墟之土有巨妖。”
話說真行與大禹等人,正在開山之時,天色突暗,使行人心惶惶。
應龍從身上,取出元龍珠,照亮了夔門九斗山,使得人心頓時鎮定。
虞軍將士們停下手中之工,望向黑暗中的天空,心中皆存驚悚。
百里童子問青鶴與太蓮,曰道:“兩位師兄,出了何事耶?”
青鶴曰:“無知道。”
太蓮曰:“應是有妖孽作亂。”
大禹問真行子,曰道:“難道上天有難不成?”
真行子曰:“不敢妄定。”
有云:
“天下明暗在燭龍,天下萬物為陽立。
眼明云開又霧散,眼暗云遮即蓋日。”
話說致遠先生等四仙,縱金光到了焉墟,看見五頭巨人,在燒火架著巨銅鼎,煮著一條似長蛇之物。
那五頭巨人,有云:
“金目獠牙,牛耳狼蹄,一曰青巨人,一曰白巨人,一曰赤巨人,一曰黃巨人,一曰黑巨人。”
致遠先生曰:“快去救鼎中之神子。”
隨即,四仙飛前去救似巨蛇的鐘山神子,那五頭巨人見狀,揮拳打來,四人急忙閃避。
那些巨人之拳,重如千斤,揮動力可破山。
圣仙避過眾巨人,飛至巨鼎下,變化與巨人大小,遂舉起巨鼎,奮力一撕,巨鼎被裂成兩塊,那神子從鼎中落下,奄奄一息。
那五巨人見銅鼎被撕裂,神子落在地上,皆大怒,遂上前搶奪神子。
圣仙抱著那神子,躍上一高山,白巨人使出一拳,圣仙抱著神子閃過,那白巨人遂將其山打崩。而圣仙抱著神子,躍至致遠先生與另二友一邊,而那五巨人追趕而至。
漢東飛出其戟,穿透黑巨人的右腳,那黑巨人隨之倒下。
圣仙放下神子,持拳迎上,中冬使棍殺去。
那黑巨人緩緩起來,漢東飛至其頭上,那巨人剛奮起其手,來擒漢東,漢東急身飛離,立于半空,那黑巨人剛轉過身來,漢東便飛戟而,從其左眼刺入,穿過其后腦,一霎之時,那黑巨人遂即斃了命。
贊云:
“蕩妖從來毫不懼,急流智勇真豪壯。”
那致遠先生站在一處大石上,那青巨人使拳打向致遠先生,而先生急忙閃避,那青巨人一拳將大石,打得個粉碎。致遠先生使二儀飛龍扇,煽出一道紫光,照著那青巨人動彈不得,遂祭出斬妖神寶劍,直飛那青巨人而去,一陣光影,便削了那青巨人之頭。
贊云:
“誰說玉皇不識武?盡斬萬妖登云霄。”
在烈火堆前,那赤巨人殺向中冬,左抓右擒,皆被中冬躲過。那巨怪大怒,向中冬吹了一口氣,中冬遂被吹倒于一山石下,那巨怪見狀大喜,遂前去抓中冬,而中冬飛出太極棍,口中念念有詞,那巨怪剛至,伸手想抓中冬,一根巨柱,從天而降,豎著砸落,那赤巨人遂被巨柱砸在地下。此巨柱,為中冬念咒所化。隨后,中冬念了念咒,巨棍化回原來大小,收了回來,中冬上前一看,那巨怪,已被砸得不成樣子,成了一堆肉泥了。
贊云:
“遇怪臨陣心不懼,有計方能排萬難。”
卻說圣仙與黃白二巨人,作近身搏斗,毫不為懼。一時間,便撕斗在一起,天昏地暗,塵土依然飛揚。
圣仙將黃巨人踢倒,又一把踢摔白巨人。隨后,圣仙抓著白巨人的頭,一把扭了下來。
贊云:
“救人救神顯真功,除妖心堅無不摧。”
那黃巨人見狀大驚,起腳便要逃離,致遠先生使出二儀飛龍扇,使力煽出一道紫光,照著那黃巨人,使其動彈不得,隨即,先生又祭出斬妖神寶劍,一時間,那黃巨人便人頭落了地。
有云:
“二儀飛龍扇,一扇可出紫神光,照著不可動。威力無窮斬妖神寶劍,萬妖一遇無可逃。”
那中冬見到一只三足大鳥,閃著赤睛,準備使棍迎了上去,即被致遠先生攔下。
那先生曰:“那是鐘山三足鷹。”
隨即,致遠先生對三足鷹曰:“鐘山神子已救下,放心回報罷。”
三足鷹曰:“好,我現往回去相報。”
那神子已暈迷不醒,致遠先生與三友遂為鐘山神子施法治療,不長時,鐘山神子醒了來,見著四人身邊,便開口答謝了四人。
那神子雖回了神,卻傷了元氣,隨后,圣仙背著神子,與二友及致遠先生,一起同往鐘山。
有云:
“四道金光從天縱,鐘山外來客飛仙。”
卻說四仙帶著神子,到了鐘山,看見一大物,人首蛇身,乃是鐘山之神,其伏地閉著目。
有云: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那神子喊道:“父親。”
卻說那燭陰因失子,目流不止,傷了目光,閉目養神,今聽兒子聲音傳來,其便緩緩睜開了眼,見著兒子后,心中歡喜一震,蒼天一下子,又大亮了起來。
那燭龍因眼濕紅,蒼云如赤色,眾人見后,無不吃驚。
那神子曰:“父親,汝之眼睛,為何成赤耶?”
燭龍曰:“因失汝而淚紅了眼睛,不妨事,休養數日,便可復原。”
眾人聽后,便放了心。
那神子曰:“我被巨人所擒烹,賴此四仙所救。”
燭陰對圣仙等四人,連連感謝。
卻說燭龍因子被救回,心情明朗,大地順序,亦復如當初了,天色雖赤,但亦亮了。
燭陰對致遠先生曰:“有一事,能否請先生一助?”
那先生曰:“請講。”
燭陰曰:“小子元氣甚傷,可否代我送往章尾山治其傷耶?”
那先生回曰:“善哉,我現帶其同往。”
隨即,那致遠先生與眾仙辭別,帶著神子徑天而去,不題。
卻說圣仙化回人之大小,隨后,三友也向燭陰辭別,亦離了去。
致遠先生登宵有云:
“致遠,玉皇大天尊也,統天圣號為玉皇大帝,其乃道之神炁氣也,并非玉皇大君也,其乃道之神炁氣也。致遠先生曾蕩于太無,天地開劈,濁重之氣下沉,形成于地,輕清之氣上飄,形成于天,那神炁氣從太宇蕩于九天,天化靈氣,乃昊天上帝之前魂,曰類。靈氣顯化為半人之云形,未能成人身,那神炁氣見后,顯圣相助,融入那半人之云形,助類得道,兩者相合,從而顯化為人身,乃為類之體也。
那神炁之氣,又從類之身化出,亦化為人身,道成功就。二圣相融得道,故二者乃為一體,昊天上帝曰類,玉皇天尊曰致遠。
玉皇天尊可稱昊天上帝,可稱天帝,可稱上帝,但不可稱天也。類乃天之化身,因道行未滿,顯化為半人之體,那神炁之氣相助,其方得成人形,稱曰昊天上帝,因本體乃天,故曰稱天,但不稱天公,天公者,三界十方之主宰,天乃類,主天道,不參與天庭之軍政,天道行使自然之事,天庭行使神仙之職。自然只可順其流化,流化過程之中,若世間有難者,可由神仙相助,天道只能隨造化前行,不會后退。流化前行之過程中,可祈求神仙相助,或自行自救,因自然流化,不會后退。
天政事變,五方五帝離其職,致遠先生得品大道,以證圣果,號為高上玉皇上帝,統御三界十方,上中下三天,陰冥界五地,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等,凡人間之一切,皆歸于一統,此后事也。
昊天與玉皇,二帝雖為一體,但非兩人,二者助互共就,形于人身,相化得道。昊天上帝稱天,玉皇天尊稱天公,一主天道自然,一主三界十方。”
卻說三友駕云來至東霍山,突見紫光滿彩,聽得展旗馬聲傳來。其來者,乃是一支兵隊。
原來,是紫精先生奉昊天上帝之命,率七十二路飛來神,及兵車百乘,下凡察看人間黑暗之事。
在那東霍山,紫精先生下了云車,來到三友面前。
中冬見后,遂向二兄介紹紫精先生,曰道:“此乃水公師叔之徒,號紫精先生也。”
隨即,中冬又向紫精先生,介紹了二友。
那先生禮曰:“見過三位師兄。”
四人互禮一番后,
圣仙曰:“早聞水公師叔,有一徒,今日相見,恨晚矣。”
漢東曰:“不知師弟,到此何干?”
那先生曰:“天下突暗,上帝命我率眾,往鐘山查個究竟。”
中冬曰:“前時,有巨妖為害,擒燭龍之子,燭龍因失子之痛,傷了眼睛,閉目后,遂使之天下大暗,而我兄弟三人與致遠先生,已將其子救回,其張眼后,眼睛如赤,故天色亦赤也。”
那先生曰:“如此說來,那我現往鐘山一趟,諸位師兄,后會有期,請了。”
三友回曰:“后會有期。”
隨即,那天兵神將便卷云而去,不題。
有云:
“同門四仙聚一時,即見匆匆又是去。”
卻說在九斗山,真行大禹等人,見到天色變赤,感到不可思議,應龍收回了元龍珠。
將士們皆以為蒼天動怒了,紛紛下跪參拜,請求蒼天息怒。
再說巴城山一邊,水公與伯成子高在寨門前。
子高問曰:“為何蒼天如此?難道是怒也,或是傷了么?”
水公曰:“皆非也,天無恙,無怒無傷,數日后,天清明朗如初。”
子高曰:“善哉。”
不長時,三友便回來了。
水公曰:“天地雖有缺,人神共愛之。”
有云:
“天色有變,世人以天有難?以天發怒?非也。神主之天地,愛之如室,人尊之天地,愛之如家。燭龍目好,天清又明朗也。”
話說虞軍,在夔門九斗山中,動工挖山多日。
有云:
“大禹劈山,將士燒巖,仙人搬石泥,應龍以尾畫大河。”
話說伯益與后稷、閼伯率一兵隊,來到一半山處,見到一泥潭,將士不當一回事,正當兵隊前行時,那泥潭奔出一頭九丈大的山蛭,眾將士見狀,一邊大聲呼叫有妖怪,一邊嚇得四散奔逃。
大禹與應龍聞聲趕來,見到有幾個兵士,正被那山蛭活吞,遂取出兵器,殺了過去。
那怪張出大口,口中奔出六條如麻藤大小的長舌,直飛大禹與應龍二人而去,而應龍急忙閃避,躲了過去,而大禹躲閃不及,被那怪長舌所擒,應龍祭出寶劍,遂將那怪長舌斬斷,大禹才得以逃脫。
那怪長舌,不一時,又生了回來,應龍化回本相,飛去與那怪廝殺,豈料那怪,緊緊吸著應龍本體,任應龍如何奮力掙扎,那怪即死死吸著。
那一龍一蛭,在地上翻滾,不長時,應龍停了下來。
大禹見狀,上前一觀,見著那怪用長舌纏著應龍,大禹飛至那怪背后,一斧劈下,那怪背后噴出黑泥,隨即,那怪收回長舌,怒吼了一聲,振動了整座大山。
應龍使雙爪,抓著那怪背后的裂痕,奮力一撕,將其裂成兩半。那怪被撕成兩半后,竟然尚活著,還在地上打滾。
應龍對著那怪兩半尸體,吐了一口烈煞之火,不長時,那怪便化成了兩堆灰土,遂斃了命。
有云:
“治水蕩妖,英雄本色。
妖邪雖猛,神義必勝。”
在九斗山上,虞軍繼續燒山鑿石挖土。
有云:
“一晃不知又幾月,阻山終將喪士手。”
經數月奮斗,夔門九斗山終將被鑿通,巴蜀盤土之水,從夔門,流入長江而東去。
有云:
“日月共鑒,志者能成,水流通達,滾滾東逝,三軍齊呼萬歲,完數月之功,解眾生之患。”
話說水公之軍,亦鑿開了猍狹山及巴城山,水流入三河,通六十四灣,又達長神江,東入于大海。
有云:
“巴蜀盤土之水,東流入江,江流入海。三年之間,水勢無,千里盡為盤干土,種稻種物樣樣全。”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