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骨疼痛的針灸治療
- 何樹槐
- 20字
- 2020-08-31 20:04:43
第二章 全身性疾病引起筋骨疼痛的診斷與治療
第一節 類風濕關節炎
【概述】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以多個關節腫脹、疼痛反復發作,病程緩慢,逐漸引起關節畸形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關節是類風濕病的主要病變是從關節滑膜開始,形成滑膜炎,以后炎性肉芽組織逐漸侵犯關節軟骨、軟骨下組織、關節囊、韌帶和肌腱,使關節攣縮,造成關節脫位畸形,肌肉萎縮,關節功能進一步喪失。不僅如此,還常常累及其他器官,如皮膚、心臟、血管、神經等其他器官和組織。
主要臨床表現為對稱性反復發作性關節炎,手足小關節最易受累。早期或急性發病期,關節多呈紅、腫、熱、痛和活動障礙;晚期可導致關節骨質破壞、強直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縮。在整個病程中,可伴有發熱、貧血、體重減輕、血管炎和皮下結節等病變,也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
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好發年齡20~45歲。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約為3∶1。目前西醫學對本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中醫“痹證”范疇。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本病可屬于古代醫籍中的周痹、歷節、歷節風、白虎病及白虎歷節的范疇。近代焦樹德老中醫把痹證中久治不愈、關節腫大、僵硬、畸形,骨質改變,筋縮肉蜷,肢體不能屈伸等癥狀者,統稱之謂“尪痹”。
【診斷要點】
1.多發生于青壯年,發病年齡在20歲左右,高峰在35~45歲之間,以女性為多。
2.多數起病隱匿,發病緩慢而漸進,病變發展與緩解交替出現,但常有急性發作,病程可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
3.晨僵是類風關節炎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 晨僵首先發生在手關節,僵硬不適,不能握拳,其后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全身關節的僵直感,可持續30分鐘左右,持續時間長短與病情程度成正比。
4.疼痛 對稱性游走性關節疼痛,受累關節為指、腕、趾、踝等小關節。隨著病情進展,相繼累及肘、肩、膝、髖等關節。
5.局部癥狀 關節疼痛、腫脹、功能受限,有明顯的關節僵硬現象。
6.活動障礙 早期可因疼痛腫脹而出現活動受限,病情繼續發展,關節纖維增生及骨性融合,使關節活動完全喪失。
7.局部體征
(1)早期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壓痛,活動時疼痛加重。
(2)受累關節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
(3)受累關節呈對稱性發病。
(4)病變累及手足肌腱和腱鞘,早期肌肉可出現有保護性痙攣,以后發生肌肉萎縮、造成關節畸形,或加劇關節畸形。
(5)關節囊和關節韌帶松弛和繼發攣縮,造成關節的病理性半脫位和完全性脫位;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質的破壞,發生關節骨性強直和畸形。
8.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減少,白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增加;病變活動期血沉增快,久病者可正常。類風濕因子實驗陽性占70%~80%。滑液較渾濁,黏稠度降低,黏蛋白凝固力差,滑液糖含量降低。
(2)X線檢查
早期:骨質疏松,骨皮質密度減少,正常骨小梁排列消失,關節腫脹。
中期:關節間隙輕度狹窄,骨質疏松,個別局限性軟骨侵蝕破壞。繼而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骨質廣泛疏松,多處軟骨侵蝕破壞,關節變形。
晚期:關節嚴重破壞,關節間隙消失,關節融合,呈骨性強直,或出現病理性脫位或各種畸形。
【病因病機】
痹證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正虛衛外不固是痹癥發生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是痹證發生的外在條件,邪氣痹阻經脈為其病機的根本。病變多累及肢體筋骨、肌肉、關節,甚則影響內臟。
1.感受風、寒、濕、熱之邪
風為陽邪性疏散,可穿發腠理,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寒邪借此力內犯,風又借寒凝之性,使邪附病位,成為傷人致病之基礎。濕邪借風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性,風寒又借濕邪黏著、膠固之性,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則筋脈失養,絀急而痛。
風、寒、濕、熱之邪雖常相雜為害,但在發病過程中卻常有以某種邪氣為主的不同,如風邪偏勝者為行痹,寒邪偏盛者為痛痹,濕邪偏勝者為著痹,熱邪偏重者為熱痹。這在臨床表現上各有不同的癥狀和體征。熱痹的發生,或因素體陽盛,感受外邪后易從熱化;或因雖為風寒濕痹,郁久也可從陽化熱,熱邪與氣血相搏而見關節紅、腫、疼痛、發熱等而為熱痹。
2.痰瘀阻滯
素體脾胃虛弱,運化不及,水濕內停,內濕招引外濕,兩濕相合,凝聚為痰濁。又痰濁為陰邪,必傷營絡之血,營血傷則為血瘀,痰瘀互結流注關節,病理上便形成痰瘀相結,經絡痹阻,筋骨失榮,疼痛不已而成痼疾。
3.氣血虧損
勞逸過度,將息失宜,耗傷氣血,外邪乘虛而入;或邪氣久羈經脈,耗傷氣血,內傷脾胃,氣血生化不足,致氣血虧損。氣血虛弱祛邪乏力,致使邪氣進一步稽留而成痼疾。
4.肝腎虧損
素體虛弱,肝腎不足,邪氣內及肝腎;或痹證日久,損及肝腎,肝主筋、腎主骨,邪滯于筋脈,則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邪濁深入骨骱,導致關節僵硬、變形,而致成骨痹,是痹證發展較深階段,表現為骨節沉重、活動不利,關節變形等特征。
總之,本病的發生,系由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或先天稟賦不足,外無御邪之能,內乏抗病之力,復因久住濕地、汗出當風、冒雨涉水,風、寒、濕、熱之邪,得以內侵于肌肉、筋骨、關節之間,致使邪氣留戀,或壅滯于經,或郁塞于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雖邪氣不同,病機、證候各異,然風、寒、濕、熱之邪傷人往往相互為虐而病。
【治療方法】
1.辨證與治療
(1)風寒濕痹
主癥: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酸楚,腫脹,局部畏寒,遇寒加重,得溫痛減,形寒怕冷,口淡不渴。舌質淡有齒痕,舌苔白膩,脈緊。
治則:散風祛寒,除濕通絡。
處方:全身取穴:大椎、氣海、足三里。
局部取穴:肩關節:肩髃、肩髎、臑俞、曲池、外關、后溪。
肘關節:曲池、尺澤、天井、外關、合谷。
腕關節:陽溪、陽池、陽谷、腕骨、合谷。
掌指關節:八邪、三間、后溪、外關、曲池。
髖關節:環跳、秩邊、居髎、陽陵泉。
膝關節:梁丘、鶴頂、膝眼、陽陵泉、陰陵泉。
踝關節:昆侖、丘墟、解溪、商丘、太溪。
跖趾關節:八風、內庭、太沖、解溪、商丘、丘墟。
行痹:風氣勝者為行痹,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痛無定處,治療時加風池、風門、風市、膈俞、三陰交。
痛痹:寒氣勝者為痛痹,肢體關節緊痛,痛勢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加重,治療時加命門、神闕,重用灸法。
著痹:濕氣勝者為著痹,肢體關節腫脹疼痛,重著不移,陰雨天加重,治療時加中脘、陰陵泉、太白等。
以上諸穴根據疼痛的部位,體質情況,每次選擇6~10個穴位,輪換使用。
操作法:足三里、氣海用補法,余穴均用瀉法。大椎、氣海、足三里和疼痛的部位加用灸法。
方義:陽氣虛弱,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發為風寒濕痹,故取氣海、足三里溫補之,以溫陽益氣,衛外固表。大椎乃手足三陽與督脈之交會穴,既能祛散外邪,又能調和諸陽經之氣機,佐以艾灸,調節衛氣并溫經祛寒。關節局部及其周圍的穴位,均有疏通經絡氣血、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風邪勝者加風池、風門、風市以祛風通絡,加膈俞、三陰交以養血息風;寒邪勝者加命門、神闕以壯元陽益元氣,溫經祛寒;濕邪勝者加中脘、陰陵泉、太白調補脾胃,通利濕濁。
(2)風熱濕痹
主癥: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焮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得冷稍舒,筋脈拘急,日輕夜重。患者多兼有發熱、口渴、心煩、喜冷惡熱,煩悶不安等癥狀。舌質紅,舌苔黃燥少津,脈滑數。
治則:清熱除濕,祛風通絡。
處方:全身治療:大椎、曲池、風池。
局部治療:用于疼痛的關節,選取穴位同風寒濕痹。
操作法:先針大椎、風池、曲池,針刺瀉法,并于大椎拔火罐。然后針刺病變部位的穴位,捻轉瀉法,并在紅腫的部位施以刺絡拔罐法。
方義:風熱濕痹是由于風熱濕毒邪氣乘體虛侵入人體;由于風寒濕邪痹阻經脈日久化熱;由于素體陽盛,感受外邪后從陽而化,故取風池、大椎、曲池清熱散風,除濕通絡;病變關節部位的穴位,佐以刺絡拔罐,可清瀉病變部位的風熱濕邪,并能活血通絡,疏經止痛。
(3)痰瘀痹阻
主癥:痹證日久不愈,病證日益加重,關節疼痛固定不移,關節呈梭形腫脹,或為鶴膝狀,屈伸不利,關節周圍肌肉僵硬,壓之痛甚,皮下可觸及硬結,面色晦滯,舌黯紅,舌苔厚膩,脈細澀。
治則:化痰祛濕,祛瘀通絡。
處方:全身治療:膈俞、合谷、血海、豐隆、太白、太沖。
局部治療取穴同風寒濕痹。
操作法:膈俞、合谷、血海、豐隆、太沖針刺瀉法,術后可在膈俞、血海施以刺絡拔罐法,太白行龍虎交戰手法。關節局部的穴位,針刺捻轉瀉法,并深刺直至筋骨。若指關節呈梭形腫脹,可在關節的屈側橫紋處,如四縫穴等處,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點刺放出液體。
方義:痹證日久不愈,導致痰瘀互結痹阻經絡,流注關節,故瀉膈俞、血海以活血化瘀;瀉合谷、太沖以行氣化瘀,通經止痛;瀉豐隆以化痰通絡;取太白行龍虎交戰手法,補瀉兼施,健脾利濕,化痰通絡,本《難經·六十八難》“俞主體重節痛”之意。關節腫痛者宗“菀陳則除之”之法,予以刺絡出血法。
(4)氣血虧損證
主癥:病程日久,耗傷氣血,筋骨失養,四肢乏力,關節腫脹,酸沉疼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時見心悸,納呆,顏面微青而白,形體虛弱,舌質淡紅欠潤滑,苔薄白,脈沉無力或兼緩。
治法:益氣養血,活絡舒筋。
處方:全身治療:心俞、脾俞、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關節局部治療:同風寒濕痹。
操作法:心俞、脾俞、氣海、足三里、三陰交針刺補法,并可酌情施以灸法。病變關節部位的穴位采用龍虎交戰手法,并可加灸法。
方義:本證屬于氣血虧損經絡痹阻證,故取心俞、脾俞、氣海益氣補血,取足三里、三陰交扶正祛邪,健運脾胃,補益氣血生化之源。由于邪阻經脈流注關節,故于關節病變部位行龍虎交戰手法,補瀉兼施,扶正祛邪。
(5)肝腎虧損證
主癥: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甚則肌肉萎縮,筋脈拘急,肘膝不能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而成殘疾人,舌質黯紅,脈沉細。
治則:補益肝腎,柔筋通絡。
處方:全身治療:筋縮、肝俞、腎俞、關元、神闕、太溪。
病變關節部位:同風寒濕痹。
操作法:筋縮、肝俞、腎俞、關元、神闕、太溪針刺補法,并可加用灸法。病變關節部位的穴位針刺采用龍虎交戰手法,并可加灸法。
方義:病程日久,諸邪久居不越,與痰濁瘀血凝聚,痹阻經絡,侵蝕筋骨,內客臟腑,傷及肝腎,筋骨受損嚴重,病呈膠痼頑疾。治取肝的背俞穴肝俞、腎的背俞穴腎俞以及腎的原穴太溪補益肝腎,濡養筋骨;關元內藏元陰元陽,補之,可回陽救逆,補益精血,濡養筋骨;神闕是元神的門戶,灸之,可回陽固脫,溫經通脈。在病變關節部位,邪氣與痰濁瘀血互結,故采用補瀉兼施的方法,瀉其邪濁,補其氣血,扶正以祛邪。
2.灸法
灸法對本病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溫針灸法
常用穴位:曲池、外關、八邪、足三里、陽陵泉、解溪、八風、關元、腎俞。
方法:每次選用2~3穴,針刺得氣后,行溫針灸法。選取太乙艾灸藥條,剪成1.5~2.0cm長,在其中心打洞,插在針炳上,然后在其下端點燃,每穴灸2~3壯。每周2~3次,連續治療不少于3個月。
(2)隔姜灸法
常用穴位:大椎、命門、腎俞、神闕、氣海、足三里、手三里、阿是穴。
方法:每次選取2~3穴,切取姜片0.2cm厚,置穴位上,用大艾炷灸之,每穴灸5~7壯。每周2~3次,10次為一療程。
(3)長蛇灸法
方法:患者俯臥,先在大椎至腰俞之間常規消毒,取紫皮蒜適量,去皮搗成泥狀,平鋪在大椎至腰俞之間,約2.5cm寬,周圍以紙封固,防止蒜汁外流。然后中等大艾炷分別放在大椎、身柱、筋縮、脊中、命門、腰俞等穴灸之,每穴灸3~5壯。每次除大椎、腰俞外,再選取1~2穴。灸后如局部穴位皮膚起水泡者,可用無菌三棱針挑破引流,然后輔以消毒藥膏,并覆一消毒紗布。每周治療2~3次, 10次為一療程,每一療程間隔7天。
【經驗與體會】
1.類風濕病的治療可分為三個階段。風、寒、濕、熱等邪氣入侵的過程,一般由淺入深,由表入里,最后累及臟腑,正如《素問·繆刺論》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病的初始階段,邪氣雖然亢盛,但未入于里,病邪在經在絡,治療的重點是祛出邪氣,疏通經絡,即祛風、散寒、祛濕,穴如風池、大椎、曲池、合谷、外關、八邪、陽陵泉、足三里、八風等。針刺瀉法,并可加用灸法。第二階段,邪氣內入胃腸,傷及脾胃,不能生化氣血,且痰濁內生,阻滯脈道,血行滯緩而成瘀血,痰瘀互結,加重病的發展。治療當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穴如大椎、中脘、氣海、三陰交、足三里等,針刺用龍虎交戰手法,補瀉兼施,補脾胃以益氣血生化之源,通經化痰祛邪通絡;在病變局部宗“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取膈俞、阿是穴刺絡拔罐,祛瘀血通經絡。此即痰濁不出氣血難生,瘀血不除,新血難成。第三階段,病邪傷及筋骨,關節僵硬變形,肌肉萎縮,病及肝腎。治療應當以補益肝腎、調補氣血以濡筋骨為主,兼以疏通經絡。穴如大椎、陽池、脾俞、三焦俞、腎俞、命門、神闕、關元、足三里、太溪等,針刺補法,并加用灸法。
2.艾灸在類風濕的治療中有重要作用和良好效果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頑固性疾病,單純針刺難以取效,故常常加用灸法,早在《靈樞·官能》就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多因機體虛弱,氣血虧損,抗病能力下降,風寒濕熱等邪氣乘虛入侵人體,經絡氣血閉阻而發病。風邪借寒凝滯之性,附著病位;風寒又借濕性黏著、膠固,壅塞經絡、附著筋骨,難以移動。陽主動,陰主靜,陰邪必須用陽以溫之,用陽以疏之,用陽以化之。灸督脈大椎、身柱、命門,溫經祛寒,溫經散熱,導邪氣走動,使其從表而解;灸脾俞、關元、足三里健脾利濕,補益氣血;灸腎俞、三焦俞、命門、神闕,補益腎氣,加強元氣,并通過三焦使元氣布散全身,促進和調控臟腑經絡形體器官的生理功能,達到抗病除邪的作用。類風濕是一種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變化為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癥。研究證實,艾灸可糾正和加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穩定和協調免疫系統,并有較好的抗炎癥作用。類風濕患者常伴有貧血,研究證實,艾灸可延緩紅細胞的衰老,可提高紅細胞的效力和利用率,并可保護骨髓的造血功能,改善貧血狀態,提高抗病能力。作者曾治療一女性患者,年齡28歲,患類風濕3個月,兩手腕腫痛,示指和無名指呈梭狀腫痛,因患者來診所治療非常困難,即囑咐回家后每日灸大椎8分鐘,灸左右足三里各8分鐘。1個月后疼痛開始緩解,3個月后,手腕腫痛明顯好轉,5個月后已無疼痛和腫脹,又鞏固艾灸1個月,諸癥全部消失。改為每周自灸神闕、關元2次,每次3分鐘,持續2個月。5年后追查此病未復發。
3.刺絡出血可消除腫痛 在關節腫脹疼痛處,或所屬經脈的井穴用三棱針或較粗的毫針點刺出血,并加拔罐,對消除腫痛有良好效果。手指關節腫痛,屈伸不利者,可在手掌側的指橫紋處點刺出血,或擠出透明的黏液。實踐證明,刺絡拔罐可去瘀血行血滯,除邪氣通經脈,是一種較強的疏通經絡的方法,是消除腫痛的好方法。
4.通經祛邪貫徹始終。類風濕關節炎是風寒濕熱等邪氣侵入人體,壅塞經絡引起的疾病,只要邪氣存在,腫痛存在,治療時就要祛邪通經。根據具體情況,可為祛邪通經為主,扶正為輔;或扶正與祛邪并重;或健脾益氣為主,祛邪通經為輔;或補肝益腎為主,祛邪通經為輔。
5.配合中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頑固性疾病,且病程較長,適當配合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中藥,可較快的獲得效果,縮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