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骨疼痛的針灸治療
- 何樹槐
- 3198字
- 2020-08-31 20:04:43
第二節 筋骨疼痛的病因病機
筋骨疼痛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等有密切關系。正氣虛弱衛外不固是筋骨疼痛發生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跌打閃挫是筋骨疼痛發生的外在條件。疼痛的表現可為項背痛、腰痛、腰骶痛、腰腿痛、肩關節痛、肘關節痛、膝關節痛、踝關節痛等不同部位的疼痛。疼痛的性質可表現為劇痛、脹痛、掣痛、緊痛、刺痛、隱痛等。但就疼痛發生的病機而言,經氣閉阻為其病機根本,而經氣閉阻可概括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病變多累及肢體筋骨、肌肉、關節,甚至累及內臟。
一、正氣虛弱為發病之內因
“正氣”是指人體的抗病、防御、調節、康復的能力,這些能力,又是以人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及臟腑經絡的功能為基礎的。因此正氣不足,就是人體精、氣、血、津液等物質不足,或氣血虧損、臟腑經絡的功能低下、失調,概括為氣血虛弱、臟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正是痹證(筋骨疼痛)發生的重要原因。因為只有當正氣不足時,外邪風寒濕熱才能乘虛侵襲人體的肌肉、關節,使經脈痹阻不通,發為疼痛。正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宋·嚴用和在《濟生方·痹》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引起正氣虛弱、臟腑經絡功能低下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稟賦不足,腎氣虛弱
一般是指人體先天的某種物質不足或功能低下,是筋骨疼痛發生的不可忽視的因素。清·喻昌《醫門法律·中風門·風門雜法》說:“小兒鶴膝風……非必為風寒所痹,多因先天所稟,腎氣衰薄,隨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近代王兆銘在其《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類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書中指出:“目前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上與遺傳因素有關。”據調查,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與家族有一定的關系,同卵孿生子的雙胎兒發病率更高。稟賦不足多源于先天,責于腎。說明稟賦不足,腎氣虛弱是痹證(筋骨疼痛)發生的內在原因之一。
(二)勞逸不當,傷及脾腎
勞逸不當包括勞力過度、房勞過度、勞神過度和安逸過度等四個方面。勞力過度則耗氣傷血,氣血虛弱,外邪常乘虛而入,發為痹證。《素問·宣明五氣》說:“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說明勞累可傷及筋骨,這是因為“勞則傷氣”(《素問·舉痛論》)。宋·王懷隱在《太平圣惠方》中則明確提出勞倦可導致痹證的發生:“夫勞倦之人,表里多虛,氣血衰弱,腠理疏泄,風邪易侵……隨其所感,而眾痹生焉。”在臨床上因過勞而患痹證者并不少見。
房勞過度是指房事過度而言,房事過度則損傷腎氣,耗傷精血,筋骨失養,外邪乘虛而入。《中藏經·五痹》曰:“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腎氣內消……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清·陳士鐸《辨證錄·痹證門》說:“人有下元虛寒,復感寒濕,腰背重痛,兩足無力,人以為此腎痹也。”臨床上腎虛引起的筋骨疼痛以腰脊痛較多見。
勞神過度是指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耗傷氣血,氣血虛弱則外邪乘虛入侵經脈而成痹。另外,思慮過度則傷脾,脾傷則失于健運,痰濁內生;恚怒傷肝則肝郁氣滯,氣滯血瘀,痰瘀互結,閉阻經脈,也可致痹。
安逸過度是指好逸惡勞,也可成為筋骨疼痛的發病原因。過度安逸則氣血運行遲緩,久則氣血阻滯;或好逸惡勞,多食肥甘,以至痰濁內生,痰瘀互結,阻滯經脈,外邪乘之,經絡氣血閉阻發為痹證。
(三)久病體虛,氣血虛弱
筋骨疼痛患者罹患過大病或病久不愈,或婦女產后氣血虛弱,成為疼痛癥的內在原因。
久病體虛,當人體患有重病,或病久纏綿,病瘥之后,正氣虛弱,機體防御疾病、抗病能力、調節功能都必然下降,易遭受外邪為患。或氣血虛弱,筋骨失養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也可導致筋骨疼痛。
產后體虛,婦女產后,損血傷氣,氣血虛弱,腠理空虛,易感受外邪患發痹痛。正如宋·陳自明《婦人良方》所說:“婦人鶴膝風癥,因胎產經行失調,或郁怒虧損肝脾,而為外邪所傷。”臨床多歸屬于“產后身痛”、“產后痹”。
肝藏血而主筋,腎藏精而主骨,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若肝脾腎虛,則肌肉筋骨失養,風寒濕熱之邪乘虛入侵,使經絡氣血閉阻不通,不通則痛,發為風濕病痛。或肝脾腎虛,氣血不足,肌肉筋骨失榮,筋肉攣急,經氣不通,發為疼痛,此即不榮則痛。
二、外邪侵襲為發病之外因
外邪是指風、寒、濕、熱等六淫邪氣,外邪侵襲人體與人的生活、工作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如長期居住在高寒、潮濕的地區;或長期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工作;或汗出入水,冒雨涉水;或天熱汗出,直吹電風扇、空調機;或睡臥不當,受風受寒等,風寒濕邪侵襲肌腠經脈,滯留于關節筋骨,導致經絡氣血痹阻,發為風寒濕痹。或久居炎熱潮濕之地,風濕熱邪襲于肌腠,壅滯經絡,滯留關節,導致風濕熱痹的發生。由于感受風寒濕熱等邪氣各有偏盛,而有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的區別。若素體陽氣偏盛,內有蓄熱,復感風寒濕邪,可從陽化熱;或風寒濕痹經久不愈,亦可蘊而化熱;或素體陰氣偏盛,內有陰寒,復感風濕熱邪,也可從陰化寒。風、寒、濕、熱、痰、瘀血等邪氣侵襲人體,留滯肢體筋脈、關節、肌肉,經脈閉阻,不通則痛,是筋骨疼痛發病的病機關鍵。
三、痰濁瘀血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痰濁瘀血是人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直接或間接作用于人體,使經絡氣血閉阻,不通則痛,導致筋骨疼痛的發生。清·喻昌《醫門法律·中風》說:“風寒濕三氣之邪,每借人胸中痰為相援”。清·林佩琴在《類證治裁·痹癥》說:“痹者,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清·王清任倡導“瘀血致痹說”。說明痰濁瘀血是引起痹證的重要原因。痰濁瘀血停滯關節、筋肉,氣血閉阻,不通則痛,發為筋骨疼痛;也可由于氣血通行不暢,局部筋脈失養,抗御外邪能力下降,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加重經脈閉阻,進一步加重筋骨疼痛的發生。
痰濁的產生多源于脾胃所傷。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功能失調,水谷津液潴留體內,蘊而成濕成痰,痰濁留滯關節、筋肉,經脈閉阻,發為筋骨疼痛。脾胃所傷或由于暴飲暴食;或由于恣食生冷、肥甘;或由于飲酒過度濕熱內生;或由于勞神過度,思慮傷脾、郁怒侮脾。正如華佗《中藏經·五痹》所說:“血痹者,飲酒過多”、“肉痹者,飲食不節,高粱肥美之所為也”。宋·楊士瀛在《仁齋直指附遺方·身痛方論》說:“酒家之癖多為項腫臂痛,蓋熱在上焦不能清利,故醞釀日久,生痰涎聚陰氣,流入項臂之間,不腫則痛耳。”
瘀血的產生可源于七情郁結。七情致瘀,多因于氣滯。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止。氣滯多因于肝氣郁結,肝主疏泄,若肝氣郁結疏泄乏力,久之則成氣滯血瘀。瘀血痹阻經脈則成疼痛癥。
瘀血的產生多由于跌撲損傷。跌打損傷、持重努傷、擠壓傷、撞擊傷、金刃傷、手術傷等,都可損傷筋肉、血脈,使血行不暢;或血流脈外,成為離經之血,使局部血行受阻,造成疼痛。或由于局部血行受阻,皮肉筋骨失養,抗病能力下降,外邪乘虛而入,加重疼痛的發生。
瘀血的產生可由于正虛。正氣不足,氣虛無力鼓動血脈運行,血不得行,滯留為瘀,正如清·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血管,血管無力,必停留而瘀。”或由于痹證長久不愈,耗傷正氣,導致氣虛乏力,則水濕停而為痰,血滯而為瘀,均可因虛致痰、致瘀。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諸痛》曰:“久痛必入絡,氣血不行。”清·林佩琴《類證治裁·痹證》說痹久“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
痰瘀互結,阻閉經絡,加重關節腫脹和肌肉、筋骨的疼痛,并可出現皮膚瘀斑、關節周圍結節、屈伸不利、活動障礙等癥。痰濁瘀血也可與外邪結合,阻閉經絡,深入骨骺,導致關節腫脹、僵硬,甚至變形。
筋骨疼痛的初期,一般病位于經絡,累及關節、肌肉,日久不愈,耗傷氣血,內及肝脾腎,加重了氣血的虧損,則筋骨、肌肉失于氣血的榮養,加重了病情的發展。所以邪氣閉阻、經脈不通及氣血虛弱、筋脈失養,在筋骨疼痛的發病過程往往并見,即虛實并見,“不通”與“不榮”并見,致使病證纏綿難愈,變證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