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骨疼痛的針灸治療
- 何樹槐
- 3274字
- 2020-08-31 20:04:43
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 中醫對筋骨疼痛的認識
關節、肌肉、肌腱、韌帶的疼痛病證屬于中醫的痹證和跌打損傷癥的范疇,為了敘述方便,以下簡稱筋骨疼痛。兩千年以前《黃帝內經》時代中醫對痹證性疼痛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其后,歷代醫家在醫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從而使中醫對筋骨疼痛的認識日趨全面,對筋骨疼痛的辨證體系日趨完善,對筋骨疼痛的治療方法日趨豐富多彩。
中醫對筋骨疼痛的理論奠基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許多篇章涉及對筋骨疼痛的論述,如《素問》中的“舉痛論”、“痹論”、“刺熱論”、“刺腰痛論”、“臟氣法時論”等,以及《靈樞》中的“論痛”、“周痹”、“厥病”、“經脈”、“五邪”、“雜病”、“官針”等,對筋骨疼痛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原則、預后轉歸等均有較詳盡的記載。例如在病因方面,《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的記載一直沿用至今。在病機方面《素問·舉痛論》做了精確的論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強調寒邪是致痛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提出疼痛病機可以由“不通”、“血少”、“脈絀急”引起,為后世“不通則痛”、“不榮則通”、“經脈拘急則痛”等觀點奠定了基礎。在辨證方面,《素問·痹論》提出了“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以及“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熱痹。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等,都是痹證辨證的重要思路。《黃帝內經》根據季節特點及邪氣所傷部位、癥狀,又將痹證分為皮、肌、脈、筋、骨五種以及五臟痹等。在疾病的演變和轉歸方面指出痹痛不愈可內及臟腑,如《素問·痹論》說:“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在針灸治療方面,《素問·痹論》提出:“五臟有腧,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這就是后世“循經取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根據。在針具方面,《靈樞》中有“九針十二原”,記載了九種不同形狀和不同用處的針具,為后世針具的沿革應用打下了基礎。在刺法方面,《靈樞·官針》中的九針、十二針、五刺的內容,是根據病位的大小、深淺、性質采用不同的針具和不同的針刺手法,為針刺治療筋骨疼痛的發展開創了先河。
漢代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詳述六經辨證,形成了筋骨疼痛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并提出了風濕、歷節、血痹的辨證和治療,確立了許多治療痹證大法和方劑,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書中設有“風濕痹候”、“歷節風候”、“血痹候”、“風身體疼痛候”、“腰痛候”等,豐富了以前有關痹證的論述和治療方法。《諸病源候論》還是一部病因學專著,如有關“腰痛候”指出:“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十月萬物陽氣傷,是以腰痛(腎虛);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痛(腎著);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勞役);四曰
腰,墜墮傷腰,是以痛(閃挫);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濕氣)。”巢氏首先把“腎經虛損,風寒乘之”作為腰痛總的病因病機,腎虛為發病之本,而風寒、勞役、閃挫、濕氣則是導致腰痛的直接發病原因,這種認識是十分正確的。在《諸病源候論》中還列有“金瘡傷筋斷骨候”、“金瘡筋急相引不得屈伸候”等證候,明確提出了筋傷有別于骨折、脫臼,并描述了筋傷的證候。

唐宋時代使痹證的分類更加完整,治療方法更加全面。這個時期的代表著作有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以及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書。《外臺秘要》在痹證、歷節病之外,又設“白虎病”一候,認為“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蓄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而夜發,發則徹髓,痛如虎之嚙,故名白虎之病也。”另外《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另立“熱痹”一門,從此痹證的病因除風寒濕邪外,又增加了熱邪。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阿是穴,“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這是對《靈樞·經筋》針刺經筋病“以痛為腧”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的著作中,收載了大量的有關痹證的治療方藥、針灸和其他外治法,使痹證的治療方法全面化。
金元時代中醫學在理論上和治療上都有了突出的發展和杰出的成就。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更明確提出“痹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的觀點,充實了濕熱痹證的依據。朱丹溪在《格致余論》、《蘭室秘藏》中舍痹證、歷節病、白虎病之名,另立“痛風”之稱,在病因方面,首先提出了痰瘀論,對后世活血化瘀、祛痰通絡的治法給以很大的啟示。這個時期對筋傷有較大的發展和貢獻,如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李仲南的《永類鈐方》等,將損傷后的治療分為三期,初期活血化瘀、中期養血舒筋、后期培補肝腎,從此確定了損傷后的治療原則。
明清時代對筋骨疼痛的理論更加完整和系統。在這個時代,復將歷節病、白虎病、痛風等病名統稱為痹證,如張璐在《張氏醫通》中說:“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名曰歷節,后世更名曰白虎歷節,……多由風寒濕氣乘虛襲于經絡,氣血凝滯所致。”這個時期在病因病機方面有較大的發揮和進展,對于痹證因于虛、因于熱、因于瘀血有深刻的認識。清·程鐘齡《醫學心悟》謂風濕病多由“三陰本虧,惡邪襲于經絡”所致。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焦濕溫》中指出:痹證“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熱者亦復不少。”清·顧松園在《醫鏡》說:“邪郁病久,風變為火,寒變為熱,濕變為痰。”在這里指出了寒可化熱的機制,并提出通經活血、疏散邪滯、降火清熱、豁痰通絡等治療大法。清·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和唐容川的《血證論》提出瘀血致痹論,葉天士對于痹證久不愈者,提出“久病入絡”學說,在治療上主張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清代由吳謙主編的《醫宗金鑒》是一部臨床各科的綜合性醫書,全書系編輯自《黃帝內經》至清代諸家醫書,分門別類,內容全面。其中有“刺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訣”等,對于痹證、筋骨疼痛的診斷和治療有較詳細的描述。
近些年來對于針灸止痛做了大量的臨床和機理研究,從大量的報道看,針灸治療疼痛癥包括神經痛、肌肉關節痛、內臟痛等,都具有較好的效果。針灸治療痹證和扭傷的報道頗多,說明針灸在治療這方面疾病的優勢,例如針灸治療頸椎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據報道羅氏治療243例,痊愈104例,總有效率為89%,對于緩解癥狀優于其他療法。針灸治療頸筋膜炎有良好效果,以遠端取穴為主,一般1~2次可愈;針灸治療肩周炎,根據19個單位針灸治療肩周炎2154例的結果統計,痊愈1312例,治愈率60.9%,總有效率在95%左右。有人用繆刺法、巨刺法治療343例,痊愈222例(64.7%),總有效率98.1%;針灸治療扭傷及骨關節病療效顯著、見效快;針刺水溝等穴治療急性腰扭傷1000例,治愈率77.2%,顯效19.9%,無效2.9%,總有效率97.1%。針刺支溝、陽陵泉治療挫閃脅痛120例,有效率95%;針刺治療急性關節扭傷1000例,治愈891例,好轉10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9.4%;針灸曲池、肩貞、巨骨等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468 例,總有效率88%;類風濕關節炎屬于疑難病證,有人采用火針、溫針灸療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實驗表明針灸能緩解實驗性類風濕關節炎大白鼠關節皮下軟組織及滑膜充血、水腫,減輕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對關節滑膜的浸潤,影響關節滑膜細胞的增生反應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變的進展。對于針灸治療的機制也作了許多研究,例如對80例痹證患者針刺后,觀察到76.2%~84.3%的患者穴位溫度、痛閾和皮膚電位均有顯著升高。肢體血流圖呈現低幅度的33例,針刺后29例得到改善。說明針刺有增強血管張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這些指標的有效變化與臨床效果一致。實驗研究表明,針刺止痛與促進人體鎮痛物質(如腦啡肽等)的分泌、提高痛閾、解除肌肉痙攣、促進局部微循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