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

【概述】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是指胸椎后關節在勞損、退變或外傷等因素作用下,導致胸椎小關節發生急、慢性損傷或解剖移位以及椎旁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反應,刺激、牽拉或壓迫其周圍的肋間神經、交感神經,引起神經支配區域疼痛、不舒適或胸腹腔臟器功能紊亂等一系列癥狀,稱之為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由于胸腹腔臟腑功能紊亂的癥狀一般不是與胸椎小關節損傷同時出現,往往較晚一段時間出現,因此醫生與患者均難于將胸腹腔臟腑功能紊亂癥狀與胸椎小關節損傷聯系起來,導致臨床上常常誤診,遺忘了疾病的根源是胸椎病變。
【診斷要點】
1.患者有背部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史,如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等。
2.胸背部酸脹疼痛或沉重乏力,時輕時重,一般活動后減輕,勞累或受寒后加重。
3.胸脅部疼痛,疼痛的具體部位因胸椎損傷的部位而異,如:胸椎T 2~5損傷,可表現為乳房以上胸脅部位的疼痛、心前區痛;胸椎T 5~12的損傷,可表現為乳房以下區域疼痛、胸痛、脅肋痛、胃區痛、肝區痛、腹部痛等。
4.自主神經紊亂癥狀
(1)汗液排泄障礙:表現為多汗或無汗(局部或半身、全身)。
(2)胸腔臟器功能紊亂癥:可見心煩胸悶、胸部壓迫感、心律失常、血壓異常、咳嗽哮喘等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癥狀,多見于胸椎T 1~4小關節損傷。
(3)腹腔臟器紊亂癥狀:可見胃脘脹痛、食滯納呆、噯氣吞酸、腹脹便秘或腹瀉等消化功能紊亂癥。
5.檢查
(1)觸診:胸椎棘突、棘突間、椎旁有叩痛、壓痛、棘突偏歪或有后凸,或有凹陷。棘突上、棘突間及椎旁的韌帶有條索樣改變或結節。
(2)X線檢查:可見胸椎有損傷性改變或退行改變、韌帶鈣化、胸椎側彎或后凸畸形。可除外結核、腫瘤、類風濕、骨折等。
(3)理化檢查:可除外臟腑腫瘤、結石以及損傷程度。
【病因病機】
1.外邪侵襲
人體在疲勞、虛弱的情況下,復感風寒濕邪,導致筋脈痹阻,血行不暢,經脈不通,不通則痛,以致筋肉痙攣,進而引起胸椎小關節功能活動障礙,日久可致筋膜變性、增厚、粘連,從而影響脊神經和自主神經神經的功能,產生脊背疼痛和臟腑功能紊亂的癥狀。
2.跌打損傷
外力打擊背部,損傷筋肉、脈絡,血溢脈外,瘀血阻滯,筋肉腫脹,攣縮作痛,搏擊脊神經和交感神經而發病。
3.勞傷氣血
由于勞力過度或長久伏案用腦過度,勞傷氣血,氣血虧損。氣血虛弱,筋骨失養,筋肉攣縮,胸椎及其小關節失穩,觸及交感神經,而發病;氣血虛弱,心脾兩虛,則胸痛胸悶,心悸煩亂,胃脘疼痛,腹脹便溏等癥。
【辨證與治療】
1.外邪侵襲
主癥:背部疼痛,伴有沉重感、緊感、冷感,遇寒加重,得熱痛減,疼痛可連及胸脅部。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則:散風祛寒,溫經通絡。
處方:胸椎夾脊阿是穴、大椎、后溪、合谷、外關。
操作法:夾脊阿是穴有兩種,一是壓痛點,二是結節、條索;針刺的方法是采用0.30mm×40mm的毫針,刺入20mm左右,得氣后用捻轉瀉法;術后加用艾條灸法。針大椎時患者微低頭,直刺捻轉瀉法,術后加用灸法。后溪、合谷、外關均直刺瀉法。
方義:本證是由于感受風寒濕邪而引起,病變部位屬于督脈、太陽經以及陽明經筋。針刺并溫灸諸陽之會大椎,祛除邪氣通經止痛。阿是穴處是邪氣痹阻之處,針刺瀉法祛邪,艾灸溫通除邪。后溪、合谷屬于手太陽經和手陽明經,其經筋分布背部,結聚于脊柱,又有良好的行氣祛邪,通經止痛的功效。外關屬于手少陽經,少陽經循行于胸脅部,是治療胸脅痛的主要穴位之一;外關又通于陽維脈,陽維脈維系諸陽經而主表,故又有祛除邪氣從表而解的功能。諸穴配合可達祛除邪氣通經止痛的效果。
2.瘀血阻滯
主癥:背部疼痛,疼痛部位固定,呈刺痛性質,肩臂活動則疼痛加重,背部按之作痛。舌質紫黯,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處方:胸椎夾脊阿是穴、手三里、后溪、委中。
疼痛連及胸脅部加:內關。
操作法:胸椎夾脊穴的刺法見上,術后刺絡拔火罐,委中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手三里、后溪直刺捻轉瀉法。內關直刺,捻轉瀉法。
方義:本證是由于瘀血阻滯所致,故取阿是穴刺絡拔火罐,取委中放血,祛瘀活血,消腫止痛。手三里、后溪分別屬于手陽明經和太陽經,其經筋分布在背部并附著于脊柱,是治療脊背疼痛的重要穴位。內關屬于手厥陰心包經,其經脈、經筋分布在胸脅部,心主血脈,所以內關既可治療胸脅部的疼痛,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疼痛劇烈時可內關透外關,可有較強的活血化瘀、行氣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3.勞傷氣血,心脾兩虛
主癥:背部酸痛,勞累后加重,胸悶胸痛,心悸不寧,胃脘疼痛,時發時止,納呆腹脹,便溏乏力。舌質胖淡,脈沉細。
治則:健脾寧心,補益氣血。
處方:胸椎夾脊阿是穴、膻中、神門、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操作法:胸椎阿是穴的刺法同前,術后加用灸法。膻中針尖向下平刺補法。其余諸穴均用直刺捻轉補法。
方義:本證是由于氣血虧損筋骨失養所致,阿是穴是病變癥結的反應點,或為壓痛點,或為結節、條索狀物,針刺阿是穴可緩解經筋、肌肉的攣縮,消除結節和條索,使經脈通暢,有利于氣血對筋骨的濡養。膻中位于胸部正中,是心包的募穴;神門是心經的原穴,二穴配合,可寧心安神,養血通脈。中脘、足三里、三陰交調補脾胃,既可治療胃脘部和腹部的病證,又可補益氣血,乃治本之法。
【驗案舉例】
馬里奧,男,32歲。左胸悶痛2~3年,具體發病時間不詳。疼痛多在勞累或感冒后發作,疼痛明顯時伴有惡心,胃部不適感。病發后經休息后逐漸好轉,有時會持續數天或十余天。心臟、胃腸、肝膽等檢查,無異常發現。病前喜歡足球運動,目前已無心情,病痛持久不愈,心情憂郁。曾按心臟病、胃腸病和憂郁癥治療,效果不明顯。檢查:前胸部無明顯壓痛和異常發現,頸項部肌肉僵硬,但無壓痛。胸椎左側T 3~5有條索狀物和明顯壓痛,用力按壓時,疼痛向胸部擴散。左肩胛骨內側膀胱經分布區,肌肉隆起,觸之僵硬。舌質黯,脈弦細。診斷:胸椎小關節紊亂,證屬瘀血阻滯,兼氣血虧損。治療先在胸椎左側施以彈撥手法,再用膝頂法使胸椎復位,然后取T 3~5夾脊穴,每穴刺兩針,1針直刺直達病所,另1針斜刺達到條索處,術后加用艾條灸法;心俞、膈俞淺刺捻轉補法并艾條灸法;膻中平刺補法;內關直刺捻轉平補平瀉法;手三里、足三里、三陰交直刺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隔日治療1次。經用上述方法治療5次而痊愈。
【經驗與體會】
1.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在胸椎棘突有凸起、腫大、壓痛,或椎體旁有明顯壓痛、結節時,在病變處用梅花針叩刺,或毫針點刺出血,之后拔火罐8~10分鐘,起火罐后,再用艾條灸5分鐘。然后令患者活動胸背部,病人往往感到胸背舒適,疼痛緩解。
2.經檢查胸椎偏離正中線明顯,應先用推拿手法復位,然后再針灸辨證施治。
3.臨床上對于胸部悶痛、胃脘疼痛、腹脹腹痛、脅肋脹痛等臟腑功能紊亂癥,久治不愈,而各種檢查又基本正常,應仔細檢查脊柱有無異常,脊柱的偏歪、棘突的異常凹凸、壓痛、結節、條索等,若有異常發現,按胸椎小關節紊亂治療,常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凤山市| 高密市| 沭阳县| 万州区| 高尔夫| 北安市| 比如县| 镇江市| 万宁市| 阳江市| 富民县| 台东县| 北辰区| 哈尔滨市| 平塘县| 息烽县| 白水县| 原阳县| 宣城市| 遵义市| 新乡市| 卢氏县| 江陵县| 巴林左旗| 芜湖市| 东光县| 徐水县| 象州县| 木兰县| 收藏| 砚山县| 托克托县| 灵台县| 安平县| 平利县| 承德县| 邵东县| 广德县| 保山市| 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