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背肌筋膜炎

【概述】
項背肌筋膜炎是指項背部的肌肉、筋膜由于急慢性損傷或感受風寒濕邪等原因發生無菌性炎癥,引起項、背、肩等處疼痛、麻木的疾病。本病又稱纖維織炎、軟組織勞損、肌肉風濕病等。
本病相當于中醫學中的“背痛”、“肩背痛”的范疇,是針灸治療的主要適應證之一。
【診斷要點】
1.項背部疼痛、酸痛或伴有上肢或枕部、頭頂部的放射痛,遇陰雨天、寒冷、潮濕等氣候癥狀加重。
2.背部有沉重感、緊束感,背如石壓,或兼見頭痛、頭暈、視物模糊、胸悶、胸痛、心悸等。
3.背部肌肉緊張、僵硬、壓痛,并可觸摸到結節或條索狀陽性反應物,常見于肩胛骨內上角附分穴處(病位于肩胛提肌)、肩胛骨內側緣附分、魄戶、膏肓、神堂、 等穴位處(病位于菱形肌)、肩井穴位處(病位于斜方肌上部)、肩中俞穴位處(病位于斜方肌中部)、膈關穴位處(病位于背闊肌)、脊旁夾脊穴(病位于豎脊肌)、棘突上(病位于棘上韌帶)、兩棘突間(病位于棘突間韌帶)。
4.頸背部有扭挫傷史 如慢性勞損史(如長期低頭伏案、高枕睡眠等)。
5.理化檢查 排除風濕及類風濕脊柱炎。
【病因病機】
1.風寒濕邪侵襲
本病位于肩背部,是諸陽經脈分布的區域,最易感受風寒濕邪。或汗出當風,或夜臥受寒,或久居寒濕之處,感受風寒濕邪,稽留于肌膚筋肉之間,致經絡氣血凝滯不通,發為經肩背痛。正如《靈樞·周痹》云:“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
2.瘀血阻滯
因勞力、扭挫或跌打損傷,久痛入絡,致瘀血阻滯,脈絡不通,不通則痛。
3.氣機逆亂,氣血失調 《素問·陰陽別論》: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久坐伏案或長久低頭工作,勞傷氣血,氣血不足則筋肉失養,筋肉拘攣,發為疼痛。久坐傷肉損傷脾胃,阻礙氣血生化之源。長久伏案,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耗氣傷血,致使氣血虛弱,在外則筋肉失養,在內則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逆亂,肝陽趁機上逆,發為風厥。
【辨證與治療】
1.風寒濕邪痹阻
主癥:肩背疼痛,遇寒加重,得熱痛減,按之作痛和筋結。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則:疏風散寒,祛濕通絡。
處方:天池、大椎、風門、天宗、阿是穴、后溪、三間。
操作法: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間歇運針,同時艾灸大椎、風門、阿是穴,出針后再拔火罐。
方義:本證是由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凝滯,阻塞不通所致。太陽、陽維主表,故取足少陽、陽維之會穴風池、足太陽經穴風門及諸陽之會穴大椎,針而灸之,疏風散寒,通經祛邪。復取手太陽經穴天宗,再配以局部阿是穴,針灸同用,并拔火罐,以溫通局部經氣。后溪、三間是手太陽經和手陽明經的“輸”穴,功善祛風止痛,因為二穴配五行屬于風,“俞主體重節痛”,且手陽明經筋“繞肩胛,夾脊”,手太陽經筋“上繞肩胛,循頸”,故二穴是可治療項背疼痛。《標幽賦》“陽蹺陽維并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席弘賦》“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都表明后溪、三間是治療肩背痛、項背痛的有效穴位。諸穴合用,可達疏風散寒,祛濕通絡的功效。
2.瘀血阻滯
主癥:項背部或肩背部疼痛,痛如針刺,部位固定,痛連肩臂,甚或麻木不仁,活動受限,遇寒或勞累則加重。舌質黯有瘀點,苔薄白,脈弦細。
治則: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處方:天柱、曲垣、秉風、阿是穴、膈俞、合谷、曲池。
操作法:針刺瀉法,間歇行針,留針30分鐘。并于阿是穴、膈俞刺絡拔罐出血,再加用艾條灸,每穴灸3分鐘。
方義:本證是由于外傷或久痛入絡,瘀血阻滯所致,膈俞為血之會穴,阿是穴是瘀血凝聚的部位,刺血拔罐,可活血化瘀,加用灸法可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曲池、合谷均屬于手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其經筋分布于肩胛部,曲池善于疏通經絡氣血,合谷善于行氣活血化瘀,二穴同用可疏通肩胛部經絡瘀血的痹阻。其余諸穴屬于局部取穴,如此局部與遠端相配合,可達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氣血的作用。
3.氣血逆亂,肝陽上亢
主癥:肩背部酸痛、沉重,頭痛頭暈,視物模糊,胸悶胸痛,心悸不寧,脘腹脹痛。舌質胖大,脈弦細。
治則:調補氣血,平肝潛陽。
處方:風池、心俞、阿是穴、中脘、手三里、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操作法:風池平補平瀉法,阿是穴針刺瀉法,并灸法,中脘平補平瀉法,手足三里、三陰交針刺補法,太沖針刺瀉法。
方義:本證是由于升降失調,氣血逆亂,肝陽上亢所致。針刺風池、太沖瀉上亢的肝陽,治頭痛頭暈;心俞、手足三里、三陰交,補脾胃生心血,補益氣血生化之源,榮心養目;中脘與足三里配合,既可調補脾胃,又可斡旋氣機的升降,使氣血調達,升降適度,諸癥可解;阿是穴除局部經筋之痙攣,疏通局部經絡的痹阻;手足陽明經筋均繞肩胛附屬于脊背,故手足三里可補氣血榮養肩背部的經筋,緩痙攣以止痛。如此,上下之配合,局部與遠端相配合,氣血調達,諸癥可除。
【經驗與體會】
肌筋膜炎屬于中醫經筋病的范疇,針灸對本病的治療有較好的效果。針灸治療經筋病的原則是“以痛為腧”,所以治療本病時要選準壓痛點和筋結。本病的主要表現是疼痛和功能障礙,其病機是“筋急”和“筋攣”,由于筋急和筋攣形成了痛點和筋結。
筋結和痛點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筋肉的起始部,筋肉的終結部,筋肉的附著部,筋肉之間的交叉部。如肩胛提肌的痛點和結節多見于肩胛骨內上角(附分穴處)和頸椎C 1~4棘突旁;菱形肌的痛點和結節多見于肩胛骨內側緣和頸椎C 6~7及胸椎T 1~4棘突處;斜方肌的痛點和結節多見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穴位處。
檢查痛點和筋結的方法:檢查的順序依次為頸椎棘突、棘突間,胸椎棘突、棘突間;頸椎棘突旁,胸椎棘突旁;肩胛骨內上角,肩胛骨內側緣;肩胛岡、岡上窩、岡下窩。檢查的具體方法是手指觸診法,左右手相互配合,左手著重于固定檢查的部位,提供診察的方便。右手根據筋肉的分布、走行方向、薄厚,用拇指指腹或指尖進行檢查。檢查的重力,分為淺、中、深三個層次,由淺而深,由輕而重,做推、循、觸、按、切、彈撥等手法,并結合患者對檢查手法的反應,確定痛點、筋結等陽性病灶。陽性病灶的痛點可為脹痛、酸痛、刺痛;陽性病灶的筋結大小不等,狀如綠豆、黃豆、花生米、蠶豆等,并有深壓痛。陽性病灶表現為筋肉僵硬,并有深壓痛或彈撥痛,多見于頸項部;陽性病灶表現為條索狀,有深壓痛和彈撥痛,多見于胸椎夾脊穴。
針刺方法:在痛點、筋結點直刺或斜刺1~3針,根據病灶的大小而定,針尖直達病灶的中心,捻轉瀉法或捻轉平補平瀉法。術后加用艾條灸或艾炷灸。風寒濕邪引起的加用拔火罐法,瘀血引起的加用刺絡拔罐法,起罐后再施以灸法。灸法在本病的治療中有重要作用,每穴不少于3分鐘,除了艾灸陽性病灶外,還可灸大椎、百勞,有利于本病的痊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富蕴县| 丰城市| 讷河市| 岳池县| 洛隆县| 朝阳市| 南和县| 焉耆| 华坪县| 师宗县| 禄丰县| 小金县| 内江市| 集安市| 临夏县| 大足县| 图们市| 怀柔区| 商都县| 凯里市| 临颍县| 巴南区| 密山市| 砀山县| 临潭县| 栾川县| 新民市| 岳普湖县| 资源县| 武宣县| 大化| 建昌县| 达拉特旗| 陕西省| 敦化市| 庆云县| 苍溪县| 犍为县| 安顺市|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