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頸 椎 病
【概述】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導致椎體失穩和壓迫鄰近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本病又稱頸椎退行性關節炎、頸椎綜合征等。頸椎病是頸部的常見病、多發病,因為頸椎是人體活動度與負重較大的部位,特別是C 4~5 和C 5~6椎間盤是頸部的活動中心,又是承受頭部壓力最大和最集中的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長期的勞損,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引起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等鄰近組織受累的相應臨床癥狀和體征。
本病散見于中醫學中的“骨痹”、“陰痹”、“頭痛”、“眩暈”、“項強”和“肩背痛”的記載中。
【診斷要點】
頸椎病按病變部位、范圍以及受壓組織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和體征,臨床上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等,其中以神經根型最常見。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頸肩部疼痛,向一側或兩側放射。
(2)疼痛為酸痛、鈍痛、刺痛或觸電樣串痛,勞累和受寒后疼痛加重。
(3)檢查:頸部活動受限,肌肉僵硬;頸椎棘突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壓痛;上肢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
(4)X線檢查:可見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椎間隙狹窄,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椎間孔狹窄。
CT檢查:可清楚地顯示頸椎椎管和神經根部狹窄,椎間盤突出及脊神經受壓的情況。
MRI檢查:可觀察椎管內結構的改變,可清楚顯示脊髓、椎間盤的情況。
2.脊髓型頸椎病
(1)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主要特征。
(2)早期可見雙側或單側下肢發緊、麻木、疼痛、僵硬、無力、燒灼感、步態不穩、步態笨拙等,繼而四肢癱瘓,臥床不起,小便失禁或潴留。
(3)手部無力、發抖、活動不靈活,持物不穩,容易墜落。
(4)檢查:頸部受限不明顯,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反射(霍夫曼征陽性、巴賓斯基征陽性)、踝陣攣、髕陣攣。
X線檢查:可見脊椎退行性改變。
MRI和CT檢查可明確診斷。
3.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從第2頸椎通過橫突孔,在椎體旁上行。可因鉤椎關節骨贅形成、椎間隙變窄、頸椎不穩等原因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大腦后動脈、小腦下動脈和內耳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癥狀。
(1)眩暈是本病的主要癥狀,頸后伸或側彎時眩暈加重,甚至猝倒,猝倒后頸部位置改變而立即清醒。
(2)有的表現為頭部昏沉、頭腦不清醒或頭腦迷迷糊糊。
(3)常伴有耳鳴、耳聾、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視力減退、復視、發音障礙等。也有的患者同時伴有頸神經根型及交感神經刺激征。
(4)檢查:頸椎棘突部有壓痛,頭部后仰或旋轉時眩暈加重。
X線檢查:頸椎正位片及斜位片可見鉤椎關節處有骨贅形成,并向側方突出。
椎動脈造影可見椎動脈扭曲或狹窄。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一般認為各種結構頸椎病變的刺激可通過脊髓反射或腦-脊髓反射而產生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
(1)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
如頭痛或偏頭痛,可伴有惡心、嘔吐;眼部癥狀可表現為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眼窩脹痛、流淚、眼瞼無力、瞳孔擴大或縮小;耳部可表現為耳鳴、耳聾、眼球震顫等;也可見三叉神經出口處疼痛或壓痛、枕大神經痛、舌下神經功能障礙等。也可見心前區疼痛、心律不齊、心跳過速或血壓升高以及四肢發涼、局部溫度下降等。
(2)頸部酸痛:
有頸部支持不住頭部重量的感覺。
(3)也可表現為交感神經抑制的癥狀:
如頭暈、眼花、流淚、鼻塞、行動過緩、血壓下降及胃腸脹氣等。
(4)檢查:
頭部轉動時頸部或枕部疼痛加重,壓迫患者不穩定的頸椎棘突可誘發或加重交感神經癥狀。
X線平片檢查:顯示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屈伸檢查可證實有頸椎節段不穩,其中以頸椎3~4椎間不穩最常見。
MRI等檢查結果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似。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位在骨和筋肉,屬于督脈、手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循行范圍,其病因病機內因體虛,復感外邪,或因跌打損傷,動作失度,而至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
1.體質虛弱,風寒痹阻
體質虛弱,衛外不固,風寒邪氣趁虛而入;或跌打損傷,活動失度,致經絡氣血痹阻而發病。
2.勞傷氣血,筋骨失養
長久伏案或操電腦而久坐,耗傷氣血,筋骨失養而發病。
3.肝腎虧損,筋骨失養
中年以后肝腎精血不足,督脈空虛,筋骨失養,筋肉攣急而發病。
【辨證與治療】
1.風寒痹阻
主癥:頸項僵硬,項背、肩臂疼痛,遇寒加重,頸部活動受限,手臂麻冷。舌苔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處方:天柱、大椎、頸椎夾脊穴、后溪、外關。
操作法:以上諸穴均用針刺捻轉瀉法,針天柱針尖斜向脊柱,使針感向肩背部傳導。針大椎時患者微低頭,針尖向患側微斜,使針感向患側肩臂傳導。針頸椎夾脊時,用0.30mm×40mm的毫針,進針時針尖微向脊柱斜刺,當觸及椎體時,將針體稍提起,然后使針體垂直刺入1寸左右,并使針感向頸肩部傳導。后溪、外關用強刺激手法,針刺的同時令患者活動頸項部。天柱、大椎、頸椎夾脊穴可加用灸法。
方義:本證是由于外受風寒邪氣,滯留督脈和太陽經導致經氣不通所致。取諸陽之會大椎、太陽經穴天柱及頸椎夾脊穴,針而灸之,溫散風寒,疏通督脈及太陽經脈,通經止痛。后溪是手太陽經“輸穴”并通于督脈,“俞主體重節痛”,且配五行屬于木,木主風,功善祛風通經止痛,是治療頸項部疼痛的主要穴位。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有絡脈通于心包經,心包主血脈;外關又通于陽維脈,陽維脈主表,故外關既可疏解風寒又可疏通血脈,通經止痛。諸穴合用,共奏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的功效。
2.氣血虛弱
主癥:頸項、肩背部僵硬酸痛,上肢乏力麻木,頭痛頭暈,頭腦不清,記憶力下降,視物不清,心悸。舌質淡,脈沉弱。
治則:補益氣血,濡養筋骨。
處方:百勞、頸椎夾脊穴、大椎、曲池、養老、中脘、足三里。
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加:百會、天柱;
視物不清、心悸加:心俞、脾俞、內關。
操作法:針百勞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左右,捻轉平補平瀉法,并可加用灸法。針夾脊穴和大椎進針法同上,捻轉平補平瀉法。曲池、足三里、中脘、心俞、脾俞捻轉補法。養老針尖向肘部,百會針尖沿督脈向后,內關直刺,捻轉平補平瀉法。
方義:本證屬于勞傷氣血,筋骨失養,故取頸椎夾脊、大椎及百勞穴溫養督脈及太陽經筋,養筋壯骨,以治其標;取曲池、中脘、足三里、心俞、脾俞,針而補之,補益氣血生化之源,濡養筋骨,以治其本。養老是手陽明經的“郄穴”,功能舒筋通絡,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穴位,如《甲乙經》說養老主“肩痛欲折,臑如拔”;同時養老也是治療目視不明的重要穴位,正如《百癥賦》云:“目覺
,急取養老、天柱。”內關是心包經絡穴,心主血脈,外通三焦經,三焦乃“元氣之別使也”,主持諸氣,故內關可通達血脈,調理氣血,濡養筋骨。如此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病變局部取穴與循經遠端相結合,可獲良好效果。


3.肝腎虧損
主癥:頸項肩臂疼痛,肢體麻木僵硬,步態不穩甚或癱瘓,耳鳴耳聾,腰膝酸軟,小便失禁。舌質淡,脈沉細。
治則:補益肝腎,濡養筋骨。
處方:頸椎夾脊穴、大椎、養老、肝俞、腎俞、陽陵泉、太溪。
耳鳴、耳聾加:翳風、中渚;
尿失禁加:關元、三陰交;
下肢癱瘓加:懸鐘。
操作法:夾脊穴、大椎、養老針刺法同上,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并可加用灸法。其余諸穴用捻轉補法。
方義:本證屬于年邁、久病、房勞傷及肝腎,精血虧損,經脈空虛,筋骨失養,足少陰經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于枕骨,與太陽之筋合。”故腎精虧損,可使頸部筋骨失養,發為頸椎病。取頸部夾脊穴、大椎及養老,溫通督脈及太陽經,輸運精血,濡養筋骨,以治其標;取腎俞、肝俞、太溪針而補之,補益肝腎,濡養筋骨,以治其本。陽陵泉是足少陽經之“合”穴,又是筋之會穴;懸鐘是足少陽經穴,又是髓之會穴,二穴合用,可益精髓壯筋骨,而且是治療頸椎病和下肢癱瘓的有效穴位。養老疏通經絡,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穴位。若見耳聾、耳鳴,乃腎精匱乏,耳竅失于濡養,加用翳風、中渚調理三焦,助元精上達,濡養耳竅。若遺精、遺尿或尿失禁,乃腎氣失固,加關元、三陰交培本固攝。
4.肝陽上亢
主癥:頸部酸痛,按之僵硬、疼痛,頭痛眩暈,眼痛目眩,惡心嘔吐,胸痛心悸,急躁易怒。舌質黯紅,脈弦數。
治則:平肝潛陽,調和氣血。
處方:風池、頸椎夾脊穴、曲池、后溪、合谷、內關、太沖、三陰交、中脘。
操作法:針風池用0.30mm×40mm的毫針,針尖向對側眼球方向平刺,捻轉200次左右,平補平瀉手法,頭痛即刻緩解;頸夾脊穴刺法同上;合谷、曲池、后溪、太沖針刺瀉法;中脘平補平瀉手法;三陰交針刺捻轉補法。
方義:本證是由于年邁體虛,腎精虧損,肝陽上亢,腎精虧損則頸部筋骨失養,肝陽上亢則頭痛眩暈。風池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有平肝息風的作用,是治療頭痛眩暈的重要穴位,又有緩解頸部經筋攣縮的作用。頸椎夾脊穴,屬于局部取穴,可疏通局部經脈氣,血,清亢上之陽熱,通經氣而止痛。太沖是足厥陰經原穴,平肝潛陽,是治療本證的主穴,配內關,可加強瀉肝的作用,因內關屬于心包經,配五行屬火,瀉火即瀉肝,同時內關又有和胃止嘔吐的作用;配后溪是因為后溪是治療頸椎病的經驗效穴,后溪配五行屬于風,風內應于肝,又后溪屬于小腸經,屬于火,故后溪又可清肝熱瀉肝風;配三陰交,補肝腎益陰潛陽;配中脘,因為中脘位居中焦,斡旋升降,升精血濡養筋骨,降肝火而止痛。
【驗案舉例】
Giovani,男,55歲,偏頭痛兼右側上肢麻痛2年,久治乏效。開始按偏頭痛用藥物治療,以后又按頸椎病用物理療法,均未取得效果。目前右側偏頭痛,時常發作,疼痛重時伴有惡心,偶爾有嘔吐,右側眼部脹痛,頸部酸痛,右上肢有輕度麻痛。檢查:右側玉枕穴處僵硬和壓痛,頸項部肌肉僵硬,頸椎3~5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X線片顯示第3、4、5頸椎前緣有唇樣增生,3、4間隙變窄; CT檢查C 3~4椎間孔狹窄;舌質黯紅,脈弦細。診斷:頸椎病,交感神經型。治療:取風池,頸椎阿是穴,玉枕,華佗夾脊穴5、7、9、11、14,三陰交,患者先取坐位,針風池捻轉手法,得氣后使針感向同側頭部傳導,捻轉200次后,隨即起針;阿是穴針尖稍向脊柱,用靈樞經中的短刺法,深內至骨,得氣后提插和捻轉法,針感傳導后起針;其余諸穴取臥位,玉枕穴針尖向下平刺,捻轉瀉法;華佗夾脊穴針尖向脊柱直刺,捻轉平補平瀉手法;三陰交直刺補法,留針30分鐘。每周治療2 次,10次為1個療程。經治療2個療程后,諸癥消失,局部也無壓痛。1年半后隨訪,未復發。
【經驗與體會】
1.針灸治療頸椎病對于經神經根型效果較好,其他依次為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效果較差。
2.作者在臨床上常采用下述方法治療頸椎病。
主穴:百會、天柱、頸椎阿是穴、大椎、曲池、三間、后溪、中脘、足三里。
方法:針刺百會沿督脈刺向后頂,捻轉平補平瀉法。天柱、頸椎阿是穴直刺,有針感上下傳導或傳導上肢。針大椎時取坐位微低頭,直刺針尖偏向患側,使針感向患側傳導。術后灸天柱、阿是穴和大椎。后溪、三間直刺捻轉瀉法。中脘、曲池、足三里平補平瀉法。百會與曲池鏈接脈沖電療機(患側),采用疏密波,中等強度,通電30分鐘。
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頭針療法、生物同息論和腹針療法。頸椎病的病變部位在頸部,位于督脈、太陽經,天柱、大椎屬于局部取穴,可疏通督脈和太陽經經氣。百會既可疏通督脈和太陽經氣血,鎮靜安神,治療頭痛頭暈,針百會時刺向后頂應屬于頂中后線,故又善于治療后頭痛和頸項痛。后溪功于止痛,是治療頸椎病的經驗效穴,后溪與三間均位于掌指關節后緣,相當于生物同息論的頸項部,主治頸項部病證。《靈樞·五亂》云:“氣在于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太陽滎輸;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后取其陽明少陽之滎俞。”可見在《黃帝內經》中以指出太陽經輸穴后溪及陽明經輸穴三間是治療頭頸部疼痛、肩臂疼痛的重要穴位。中脘位于中焦,斡旋氣機之升降,升清降濁,主治氣亂于上的頭痛頭暈,中脘又相當于腹針穴位中的頸項部,可治療頸項部氣血失調筋肉失養引起的病證。本病的內在原因是體虛,或因于氣血虛,或因于肝腎虛,其病機是氣血阻滯,治應補其虛通其滯;曲池、足三里同屬于陽明經,多氣多血,有較好的調理、疏通氣血的作用;二穴又同屬于五輸穴中的合穴,配五行屬于土,補之可健脾胃生氣血;二穴配中脘,可升氣血向上,濡養頸部筋骨,又可降氣血向下,滋補肝腎濡養筋骨。
效果: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6次可獲得良好效果,頸動脈型加內關,交感神經型內關、太沖,脊髓型加陽陵泉、懸鐘、太溪。
3.頸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用華佗夾脊穴有明顯效果,主要穴位有:百會、頸夾脊穴、大椎、華佗夾脊穴5、7、9、11、14、三陰交。針刺方法同前。
4.手指麻木者點刺井穴放血,如手拇指麻木者,點刺少商出血;示指麻木者,點刺商陽出血;中指麻木者,點刺中沖出血;無名指麻木者,點刺關沖出血;小指麻木者點刺少沖、少澤出血。
5.拔火罐和灸法有助于本病的恢復。在大椎、大杼、肩外俞、天宗,拔火罐10分鐘左右,然后在頸椎阿是穴、天柱、大椎用艾條灸,每穴灸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