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頸椎間盤突出癥
【概述】
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構成,它的前部較后部高,使脊柱呈生理性前凸。頸椎間盤突出癥多由于急性或反復和輕微的外傷而引起。
頸椎的下部負重較大,活動較多,又與相對固定的胸椎相連,故容易勞損而發生退行性改變。纖維環發生退變之后,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由于纖維環變性而彈性減退,難以承受椎間盤內的張力,產生斷裂。當椎間盤受到頭部屈伸活動時重力作用、肌肉的牽拉以及外傷等影響時,椎間盤則向外膨出破裂,髓核也可經破裂的纖維環裂隙向后突出。
由于椎間盤向椎管突出的位置不同,則產生不同的表現,常見的突出位置有以下三種類型:
1.側方突出型
突出的位置在后縱韌帶外側、鉤椎關節內側。該處是頸神經根通過的部位,突出的椎間盤壓迫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癥狀。
2.旁中央突出型
突出的部位偏于一側,介于脊神經和脊髓之間。突出的椎間盤可壓迫脊神經根和脊髓,產生單側脊髓和神經根壓迫癥。
3.中央突出型:
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的前方,突出的椎間盤壓迫脊髓腹面的兩側,產生脊髓受壓的雙側癥狀。
【診斷要點】
1.多見于30歲以上的中壯年,無外傷使者,起病多緩慢;有外傷史者,起病較急。
2.頸后疼痛,臥床休息癥狀好轉,活動、或咳嗽后癥狀加重,疼痛向一側或兩側肩、臂和手部放射。
3.本病多發生于C 6、C 7或C 5、C 6椎間盤,頸椎CT和MRI檢查可以幫助確診。由于椎間盤突出的部位不同,壓迫的組織不同,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1)椎間盤側方突出:
主要癥狀為①頸部受累神經根的上肢支配區疼痛與麻木。疼痛放射到一側肩部和上肢。②頸部僵硬,頸后肌痙攣,活動受限。③在突出部位的棘突間有壓痛。④頸神經根牽拉試驗和椎間孔加壓試驗陽性。⑤受累神經節段支配區有感覺、運動及反射改變,以及肌力減退、肌肉萎縮等體征。
(2)椎間盤旁中央突出:
①患者有椎間盤側方突出的癥狀、體征。②患者有單側脊髓受壓癥狀和體征,患側下肢軟無力、肌肉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巴賓斯基征(Babinski)陽性。
(3)椎間盤中央突出:
主要表現為脊髓受壓癥狀和體征。①下肢無力,平衡障礙,嚴重時可見下肢癱瘓。②肌肉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髕陣攣、巴賓斯基征陽性。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位于督脈、手足太陽經、足少陰經。
1.風寒阻滯
頸項勞損或年老體弱,衛外不固,風寒邪氣趁虛入侵頸項,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
2.瘀血阻滯
外力損傷頭頚部,血溢脈外,瘀血停滯,阻礙經絡氣血運行而發病。
3.肝腎虧損
腎主骨藏精生髓,腎虛則精虧,精虧則骨失其養,發為骨痿。肝主筋而藏血,筋附于骨,肝虛則筋失血養而萎軟拘緊。
【辨證與治療】
1.風寒阻滯
主癥:頸項疼痛,連及肩背和上肢,手臂麻木,項背喜熱惡寒,疼痛與氣候變化有關。舌苔薄白,脈緊。
治則:散風祛寒,溫經通絡。
2.瘀血阻滯
主癥:有明顯的損傷史,發病急,頸項部疼痛,痛連肩臂,強迫體位,頭項活動受限。舌質暗,脈弦。
治則: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3.肝腎虧損
主癥:發病緩慢,反復發作的頸項酸痛,上肢麻痛,勞累后加重,下肢無力、癱瘓、拘緊,腰部酸軟,耳鳴,耳聾。舌質淡,脈沉細。
治則:調補肝腎,益精柔筋。
4.治法
處方:天柱、阿是穴(頸夾脊穴)、后溪、列缺。
風寒痹阻者加:大椎、外關;
瘀血阻滯者加:膈俞、合谷、太沖;
肝腎虧損者加:肝俞、腎俞、太溪;
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關;
上肢及手指麻木者加:外關、少商、商陽、關沖、少澤;
下肢癱瘓、肢體拘禁者加:陽陵泉、懸鐘、三陰交、照海。
操作法:天柱、阿是穴、后溪、大椎、外關、合谷、太沖、曲池針刺捻轉瀉法。列缺針刺得氣后先用捻轉瀉法,之后用捻轉補法。膈俞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叩刺出血,再拔火罐。根據麻木的手指選取井穴,然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肝俞、腎俞、太溪等穴針刺補法。
方義:本病除跌打損傷引起者之外,基本上屬于本虛標實的病證,本虛或因于勞傷氣血,衛氣不固;或由于肝腎虧損,筋骨失養。表實多因于風寒痹阻或瘀血阻滯。本病治療處方即基于此標本兼顧,頸夾脊穴是一組穴位,多選取壓痛的部位(C 5、C 6、C 7),屬于局部取穴,具有疏通經絡、通經止痛的功效,對頸椎病變有良好效果。天柱屬于足太陽經,又位于頸部,是疏通頭項部經絡、祛風散寒的主要穴位,正如《百癥賦》所說:“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與天柱”。后溪是手太陽經的輸穴,“俞主體重節痛”;后溪又通于督脈,可通陽祛邪,疏通項背經氣,所以后溪是治療頸項疼痛和項背疼痛的主穴;列缺是手太陰經絡穴,通于手陽明經,針刺瀉之,具有宣肺祛邪、疏通經絡的作用,多用于頭項疼痛的治療,正如《四總穴歌》曰“頭項尋列缺”;列缺又通于任脈,任脈下入于腎,足少陰經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于枕骨,與太陽之筋合”,故補列缺可助金生水,濡養筋骨,緩解頸項部筋肉的僵硬、疼痛,為治本之法。列缺配后溪,一個調任脈益陰潛陽,濡養筋骨;一個調督脈,通陽祛邪,使任督脈經氣暢達,陰陽調和,百病可治。
手指麻木者,病因雖多,但病機總歸于氣血不調,治療宗通經接氣法,取井穴點刺出血,可獲得良好效果。井穴是陰陽經的交會穴,有調達陰陽的作用;陰經屬于陰而主血,陽經屬于陽而主氣;故井穴有調理氣血的作用;陰經井穴配五行屬于木,應于肝,肝藏血,主疏泄;陽經井穴配五行屬于金,應于肺,肺主氣,主治節,故井穴可調節氣機和氣血的運行。井穴點刺出血能行氣活血化瘀,是治療肢體麻木的有效穴位。
陽陵泉是筋之會穴,懸鐘是髓之會穴,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交會穴,補之養血益精,濡養筋骨,治療肢體的拘緊和僵硬。照海是陰蹺脈的交會穴,主治肢體的運動,“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善于治療肢體的僵硬、拘攣。
【驗案舉例】
安娜瑪麗婭,女,45歲,意大利羅馬人。
主訴:項背部及右側上肢麻痛2周,加重3天。
現病史:2周前從馬背上摔下,之后出現項背部疼痛,并逐漸加重,連及肩臂和手指麻痛,經MRI檢查顯示頸椎間盤向側后方突出。檢查頸椎外觀無畸形, C 5~6旁明顯壓痛,右頸神經根牽拉試驗(+),椎間孔加壓試驗(+),項部肌肉僵硬,活動受限。舌質黯,脈弦。
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癥(瘀血阻滯)。
治則:活血祛瘀,通經止痛。
治療:先選取患側少澤、關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由黯紅變鮮紅為止。出血后針刺健側后溪穴,捻轉瀉法,同時令患者活動頭項,疼痛逐漸減輕,2分鐘后在活動頭項時,突然感到頸項部清脆的響聲,頸部和肩臂麻痛顯著減輕,留針15分鐘。第2天再針,病痛明顯減輕,頸部有輕度壓痛,宗上法加刺頸部阿是穴,并與同側后溪穴用韓式電療機通電15分鐘(疏密波)。三診主癥和體征基本消失,又鞏固治療2次而愈。1年后隨訪未再發作。
【經驗與體會】
1.本病在急性期用后溪治療有非常好的效果,一般采用巨刺法,捻轉瀉法,在針刺的同時令患者活動頭項,即可獲效。
2.慢性頸椎間突出或因風寒引起的頸椎間盤突出癥重用灸法效果好,主要穴位有天柱、大椎、大杼,用艾條灸,每穴灸5分鐘,每天1次效果更好。可溫通督脈和太陽經,散風祛寒通脈,舒筋止痛。
3.頸椎間盤突出癥表現有手臂麻木,或因于瘀血,或因于邪氣痹阻者,在其所屬的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3~5次可獲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