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骨疼痛的針灸治療
- 何樹槐
- 1161字
- 2020-08-31 20:04:45
第三節 落 枕
落枕又稱失枕,多因睡眠后出現頸項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是頸部軟組織損傷的常見病,多見以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
【診斷要點】
1.多在睡眠后出現頸項部疼痛,疼痛可連及肩背。
2.頭常歪向患側,活動受限,頸項不能自由旋轉和后顧,旋轉時與上身同時轉動。
3.頸項部肌肉僵硬、壓痛。
【病因病機】
落枕多因睡眠時枕頭過高、過低或過硬,或睡眠時頭頸部過度偏轉,使頸部肌肉長時間受到牽拉,處于過度緊張狀態而發生靜力性損傷。由于頸項部肌肉損傷,瘀血痹阻;或由于氣血疏通發生障礙,衛外不固,風寒邪氣趁虛而入,經筋受風寒而攣縮,發為落枕。
【辨證與治療】
主癥:睡醒后頸項部疼痛,頭歪向一側,轉動困難,疼痛連及肩背,頸部肌肉僵硬,壓痛明顯,局部喜熱惡寒。舌苔薄白,脈浮緊;或舌質黯,脈弦。
治則:溫經散寒,舒筋活血。
處方:阿是穴、外勞宮、后溪、懸鐘。
操作法:先針刺阿是穴、后溪、外勞宮、懸鐘,用捻轉瀉法。在針刺的同時,令患者前后左右和旋轉頭頸部。局部喜熱惡寒者,在阿是穴針刺后拔火罐,起罐后艾灸5分鐘;頸項部因于瘀血者,在阿是穴刺絡拔罐。
方義:外勞宮又名落枕穴,位于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后0.5寸處,是治療落枕的經驗效穴。手太陽經及其經筋分布在肩背部(所屬的肌肉主要有:岡上下肌、肩胛提肌、頭夾肌等),是動則病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足少陽經及其經筋循行于頸項部的側面及耳乳突部位(所屬的肌肉主要有:斜方肌、胸鎖乳突肌等),其病則“頸維筋急”,本病多發生在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及肩胛提肌。后溪、懸鐘分屬手太陽經和足少陽經,與局部阿是穴配合應用,遠近結合,可達疏通頸項部經絡氣血,祛邪舒筋通絡止痛的效應。
【經驗與體會】
1.針灸治療本病有很好的效果,臨證時應注意經絡辨證的應用才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壓痛點位于頸椎旁或肩胛骨內側角,屬于太陽經,后溪為主穴;壓痛點或肌緊張位于胸鎖乳突肌,屬于陽明、少陽經,應以完骨、手三里、懸鐘為主穴。
2.后溪、懸鐘、外勞宮是治療落枕的特效穴。后溪是手太陽經五輸穴中的“輸穴”,“俞主體重節痛”,主要用于肌肉關節疼痛的治療,《針灸甲乙經》“頭不可以顧,后溪主之”,臨床用之見效于頃刻。針刺時用0.30mm×25mm的毫針向三間方向直刺,捻轉提插瀉法,在施行手法的同時令患者活動頭項部。
懸鐘屬于足少陽經,《針灸大成》懸鐘主“頸項強”,是治療落枕的特效穴,針刺時用0.30mm×40mm的毫針,針尖略向上直刺,得氣后提插捻轉瀉法,慢按緊提,持續2分鐘左右,同時患者活動頸項,可當即好轉。若患者有針感沿經向上傳導,或有熱感,效果更好。
外勞宮是經外奇穴,是治療落枕的經驗效穴,針刺時用0.30mm×40mm的毫針,在2、3掌指關節后緣向上斜刺,捻轉提插瀉法,同時令患者活動頭項部,即可獲效。
3.拔火罐和艾灸可加速痊愈,在病變處或阿是穴部位拔火罐,之后再用灸法可加強治療效果,加速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