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骨疼痛的針灸治療
- 何樹槐
- 1746字
- 2020-08-31 20:04:45
第三章 頸項部筋骨疼痛
頸項部在人體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承受頭部重量和控制頭部運動的重要組織,是各種感受系統信息傳遞的通道,是身體感受刺激后姿勢調節的區域,其活動特別敏感,且活動幅度大。然而頸項部的組織又特別脆弱,因此頸項部是疾病的多發區,而且多為常見病。
頸椎有7塊頸椎、6塊椎間盤及有關韌帶組成,有一個生理前凸。頸椎的椎弓根較短,頸椎孔前后徑較小,因此頸脊髓容易受到前后擠壓,引起脊髓性頸椎病。頸椎有兩對關節,一是鉤椎關節,位于椎體的兩側偏后方,可防止椎間盤向后突出;二是關節突關節,有上下椎骨的關節突組成,此關節增大,可使椎間孔變小,壓迫脊神經。頸椎的韌帶有前縱韌帶,位于椎體前面,可防止脊柱過伸和椎間盤向前脫出;后縱韌帶,位于椎體的后面,可防止脊柱過分前屈和椎間盤向后出脫的作用;黃韌帶鏈接相鄰的兩椎弓板,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并協助椎弓椎體圍成椎管;項韌帶,連接頸椎棘突,向上附著于枕外粗隆和枕外嵴,又防止頸椎過分前屈的作用;此外還有棘間韌帶、棘上韌帶、橫突間韌帶等。
頸項部的肌肉主要有胸鎖乳突肌、斜角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頭夾肌、頸夾肌等,保持頭頸部的前后左右和旋轉運動。
頸部神經,從頸椎發出的脊神經分為前后兩支,后支較細小,主要有枕下神經(C 1)、枕大神經(C 2)等,主要分布在項部、枕部的肌肉和皮膚。前支較粗大,分別組成頸叢和臂叢。
頸叢主要由C 1~4的前支組成,主要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鎖骨上神經、膈神經等,主要分布在枕部、耳后、頸項部、肩背部的皮膚和肌肉,膈神經主要支配膈肌和胸腔。臂叢主要由C 5~8和T 1組成,組成后分為鎖骨上分支和鎖骨下分支。鎖骨上分支主要有肩胛背神經(C 4、5)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胸長神經(C 5~7)支配前鋸肌,肩胛上神經(C 5、6)支配岡上、下肌,肩胛下神經(C 5~7)支配肩胛下肌、大圓肌,胸前神經(C 7、T 1)支配胸大肌、胸小肌,胸背神經(C 6、7)支配背闊肌。鎖骨下分支分為外側束、內側束和后束。外側束有肌皮神經、正中神經(C 6~T 1);內側束有臂內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C 8~T 1);后束有腋神經、橈神經(C 5~T 1)。
頸交感神經干位于頸部脊柱的前方,有3個神經節,支配頸內動脈、頸內靜脈、頸外動脈、頸總動脈以及心臟。
經絡分布:有9條經脈會于頸項部。有手足陽明經:手陽明經“上出于柱骨之會”,手陽明經筋“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其直者,從肩髃上頸”;足陽明絡脈“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手足太陽經:手太陽經“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手太陽經筋“上繞肩胛,循頸,岀走足太陽之前,結于耳后乳突”;足太陽經循行于頭項部,足太陽經筋“上挾脊上項”。手足少陽經:手少陽經“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手少陽經經筋“上肩,走頸,合于太陽”;足少陽經“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足少陽經筋“循耳后,上額角”。足少陰經:足少陰經別“直者,系舌本,復出于項,合于太陽”;足少陰經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另外還有督脈和任脈等??傊?有諸多經脈經過頸項部,任脈、陽明經及其經筋分布在頸項的前面,督脈、太陽經及其經筋、足少陰經筋分布在頸項的后面,少陽經及其經筋、分布在頸項部的側面。
頸椎的檢查
(一)功能檢查
頸部作被動或主動前屈、后伸、側屈、旋轉活動時,有一定的范圍,正常范圍如下:
前屈:35°~45°
后伸:35°~45°
側屈:左右各45°
旋轉:左右各60°~80°
(二)壓痛檢查
臨床常用檢查試驗有:
1.頸椎間接叩擊試驗
病人正坐位,檢查者左手掌輕輕按在病人頭頂,右手握拳并叩擊左手手背,若引起病人頸部疼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時,為陽性。表示病人可能患有頸椎間盤、頸椎后關節或頸椎骨性病變。
2.頸椎間孔擠壓試驗
病人正坐位,頭稍微向上仰并偏向患側。檢查者用手在顱頂做垂直按壓,引起病人頸部及上肢放射性疼痛者,為陽性。表示可能患有頸椎病或頸椎間盤病變。
3.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病人正坐位,頭彎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病人的側頭部,另一只手握住患肢腕部,并向下牽拉患肢。若頸項部及患肢疼痛為陽性。表明臂叢神經根受壓,可能患有頸椎病或頸椎間盤突出癥。
4.霍夫曼試驗
病人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手腕部,另一手示指與中指夾住患者中指,用拇指向掌側彈撥病人中指指甲,若病人拇指及其他各指快速屈曲,即為陽性。表明錐體束在第5、6頸髓以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