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
【概述】
原發性骨質疏松是以骨質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導致骨的脆性增加,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骨骼性疾病。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婦女多見于絕經后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骨質疏松的嚴重后果是易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臨床癥狀多見腰背部慢性、廣泛性鈍痛及四肢痛,疼痛常因脊柱側彎、椎體壓縮性骨折和椎體后突引起。椎體壓縮性骨折引起身高縮短和脊柱后突,脊柱后突又可引起駝背、胸廓畸形,影響心肺的功能。骨折的部位以椎體、髖骨和橈骨遠端為多見。
本病與中醫學類似的名稱有“痿證”、“骨枯”、“骨痹”等病名,比較貼切的當屬“骨痿”。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也就是說骨的生長、發育、強勁、衰弱均與腎精盛衰有密切關系,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養而強健有力;腎精虧虛則骨髓生化乏源,骨骼失養則骨礦物質含量下降,骨密度降低而發生骨質疏松。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采用針灸治療有良好的效果。
【診斷要點】
1.疼痛
最常見的疼痛是腰背痛,多見于胸段及下腰段,或周身骨骼疼痛。負荷增加時疼痛加重,活動受限,嚴重時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難。
2.畸形
椎體骨質疏松,不耐重力下壓,逐漸導致椎體縮短或壓縮性骨折,可見身長縮短,胸椎壓縮性骨折可導致駝背,使胸廓活動受限,影響心肺的功能;腰椎壓縮性骨折使骨盆向前曲,髖關節屈曲,改變腹部的解剖結構,引起便秘、腹痛、食欲不振、胃脘飽脹以及雙腿活動不便等癥。
3.骨折
隨著骨質疏松的發展,產生椎體壓縮性骨折;肋骨和長骨亦可發生骨折。
4.X線片表現
腰椎和骨盆是最明顯的脫鈣區。椎體所見骨密度減低以及沿應力線保存的稀疏骨小梁呈垂直柵狀排列;椎體受椎間盤壓迫而出現雙凹畸形,常可見椎體有楔形壓縮性骨折,亦可見其他部位的骨折,如肋骨、坐骨、恥骨等。
5.骨密度低下
骨質疏松癥主要是骨的強度下降,骨的強度是由骨的密度和質量決定的,骨的密度基本上反映了骨的強度(70%)。骨密度的測定常用的方法是雙能X線吸收法(DXA測定),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骨密度檢查法,其測定值作為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以同性別、同種族健康人的骨峰值為準。現在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即T值≥1.0為正常,T值≤2.5為骨質疏松癥。
【病因病機】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在中醫文籍中無此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腰背及全身酸痛、易骨折、駝背等癥狀,可以歸入“骨痿”、“骨痹”的范疇。《素問·長刺節論》:“……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氣至,名骨痹。”《素問·痿論》:“腎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所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病位在骨,而以脊柱為主,“腎主骨生髓”其充在骨,故病之本是腎虛,與肝、脾、胃也有密切的關系。因為這些臟腑的經脈系于脊柱,如督脈“貫脊屬腎”、任脈“起于胞中,上循脊里”、足少陰經“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經筋“循脊里挾膂上至項”、足太陽經“貫脊抵腰中,絡腎屬膀胱”、足太陽經筋“上夾脊上項”、足陽明經筋“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足太陰經筋“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里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內者著于脊”。脊柱被廣泛的經筋所固定,肝主諸筋。足少陰經與經筋、足太陽經與經筋、督脈、任脈均隸屬于腎,所以本病腎虛為病之本,并與脾胃、肝有密切的關系。
1.腎虛是發病之本
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質強勁與脆弱是腎精盛衰的主要表現之一,腎中精氣充盈則骨髓生化有源,骨得髓養,則強勁有力,反之,腎精虛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骼,就會發生骨質疏松或骨折。現代研究表明,腎虛可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特別是下丘腦-垂體-性腺三個靶腺軸的功能紊亂,影響骨的代謝與合成,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同時用補腎的方法,可抑制和糾正下丘腦-垂體-性腺靶腺軸的功能減退或紊亂,增加成骨細胞的活性和數量,從而改善骨質疏松癥。
2.脾虛是發病的主要因素
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先天必賴后天的滋養,不斷地補充腎精才能充足。若脾胃虛弱,則腎精乏源,骨髓不足,骨失濡養,則骨骼脆弱、乏力,終成骨痿。中醫歷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倡導健脾益氣治療痿證及骨質疏松癥。現代研究表明,脾胃虛弱可影響胃腸對鈣、磷等微量元素、蛋白質及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健脾養胃法可促進骨化三醇的生成,是鈣離子吸收增加,改善骨質疏松。鄒氏等人的研究發現補脾制劑能顯著增加骨質疏松大鼠的骨小梁體積及表面積密度、升高成骨細胞及降低破骨細胞指數,有效地阻止骨質疏松的發展。
3.肝失條達是發病的重要機制
肝主疏泄,可調暢全身氣機,促進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和脾胃的運化。若肝失疏泄,就會影響氣血津液的生成和運化,從而影響筋骨的營養,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正如《諸病源候論·卷三·虛勞病諸候》:“肝主筋而藏血,腎主骨而生髓。虛勞損血耗精,故傷筋骨也。”《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是說女子的排卵與月經,男子精液的儲藏與排泄,是肝腎二臟之氣的閉藏于疏泄的作用相互協調的結果。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則女子月經紊亂,或經閉或經亂;男子則遺精早泄,或陽痿不起,最終導致腎氣衰弱,骨失腎精濡養,發為骨痿。現代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袁靜等人用養血調肝法能明顯地增加去卵巢后大鼠骨密度和骨礦物質的含量,升高血清骨鈣素堿性磷酸酶水平,降低抗酒石酸性磷酸酶的水平。
4.瘀血是發病的促進因素
《素問·調經論》:“……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強勁,關節清利矣。”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年起病,老年成疾,老年人活動少,加之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運行不暢,易停滯為瘀,瘀血既成,阻滯經脈氣血,不通則痛,產生疼痛癥狀。進而骨失氣血營養,脆性增加,終成骨痿。有的學者發現,雌激素水平下降時,患者血液流變學出現粘、濃、凝聚狀態,而雌激素水平和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另外,張榮華等人發現,活血化瘀方藥不僅可以改善微循環和血液流變,而且具有類激素作用,對骨質疏松病具有良好作用。可見瘀血是促進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重要因素。
【辨證與治療】
1.腎精虛弱
主癥:腰背酸痛,膝關節酸痛乏力,久立久站后疼痛加重,頭暈耳鳴,若有脊椎壓縮性骨折,則病變部位有明顯壓痛。舌質淡,脈沉。
治則:補益腎精,強筋壯骨。
處方:腎俞、命門、阿是穴、飛揚、太溪、懸鐘。
操作法:阿是穴用直刺龍虎交戰手法,其余諸穴均用捻轉補法,腎俞、命門、阿是穴并加用灸法。
方義:《素問·脈要精微論》:“膝者,筋之府”,腎精虧損不能濡養筋骨,導致本證,方中腎俞配太溪,屬于俞原配穴法,功在補益腎精濡養筋骨,是本處方的主穴,治本之法。命門位于第二腰椎下,兩腎之間,當腎間動氣處,內系于腎,生命的門戶,有固精壯陽的作用,主治腰脊痛。飛揚配太溪屬于原絡配穴法,除了可加強補腎益精主治脊柱疼痛的作用外,尚可治療腰背痛,而腰背痛多隸屬于足太陽經。懸鐘是髓之會穴,有益髓養骨的作用,既可治療腰脊痛、膝關節痛,又可治療頭暈耳鳴。阿是穴是治標之法,在于疏通經絡而止痛。
2.脾腎虛弱
主癥:腰背酸痛,膝關節酸痛腫脹,四肢乏力,腹脹便溏,飲食無味。舌質胖淡,脈沉細。
治則:健脾益腎,濡養筋骨。
處方: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阿是穴。
操作法: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針刺補法,并重灸關元穴。阿是穴針刺施以龍虎交戰法。
方義:本證屬于脾腎虛弱,是由于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濡養先天,腎精乏源而虛弱,導致脾腎兩虛證。治療本證以氣海、關元為主穴。《醫經理解》曰氣海為“肓之原,生氣之海”,《銅人》又說氣海主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差。”所以氣海為強壯要穴,是主治脾腎虛證的重要穴位。關元是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是元陰元陽關藏之處,強壯要穴,可健脾益氣培補元氣。所以氣海與關元相配是健脾補腎的重要穴位,為治療本病的主穴。氣海配關元也是治療腰脊痛的重要穴位,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達到陰平陽秘的目的。臨床上用氣海、關元治療腎虛性腰痛確有很好的效果。方中配足三里、三陰交以增強健脾利濕通絡止痛的效應。歐陽鋼等人研究表明:針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等穴不但能改善臨床癥狀,還能顯著提高患者血鈣水平及腰椎骨密度。
3.肝氣郁結
主癥:腰背疼痛,背痛連及脅肋,肢體脹痛,胸悶氣短,脘腹脹痛,月經不調。舌質黯,苔薄白,脈弦。
治則:疏肝理氣,調理氣機。
處方:肝俞、脾俞、腎俞、關元、陽陵泉、太沖。
操作法:肝俞用1寸毫針沿經斜刺0.3寸左右,陽陵泉、太沖直刺平補平瀉法。脾俞、腎俞、關元針刺補法。
方義: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使臟腑經絡之氣運行暢通無阻,使脾胃能正常運化精微。故治療當以疏肝解郁為主旨。肝俞是肝的背俞穴,太沖是肝經的原穴,二穴同用屬于俞原配穴法,功在調肝疏利氣機,是治療本證的主穴。配陽陵泉加強疏肝調理氣機的作用,陽陵泉又是筋之會穴,是治療筋骨疼痛的主要穴位。脾俞、關元、腎俞健脾益腎濡養筋骨。
4.瘀血閉阻
主癥:腰背膝疼痛,夜間痛重,有刺痛感,活動受限,按壓腰背部有明顯的疼痛點。舌質紫黯,舌下靜脈曲張,牙齦黯紅,脈弦細。
治則:疏通經脈,活血祛瘀。
處方:膈俞、肝俞、阿是穴、腎俞、委中、太沖。
操作法:膈俞、阿是穴刺絡拔罐法,委中用三棱針點刺出血。肝俞、太沖用平補平瀉法。腎俞針刺捻轉補法。
方義:《素問·針解》“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現瘀血阻滯經絡,故取血之會穴膈俞、血之郄穴委中刺絡拔罐,清除惡血疏通經絡。阿是穴是惡血凝聚之處,三棱針點刺放出惡血,使經絡通暢,疼痛可解。肝俞、太沖促進肝的疏泄功能,調節氣機,使氣血津液下輸于腎,以養腎精。補腎俞加強腎精的產生,以濡養筋骨。
【驗案舉例】
弗蘭卡,女,65歲,2002年2月18日初診。
主訴:腰背痛6年有余,活動受限。
病史:6年前開始出現腰部酸痛,以后又相繼出現背痛和膝關節酸痛。到醫院檢查,脊柱側彎,脫鈣,第5腰椎有壓縮性骨折,診斷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經服用多種藥物治療,疼痛無明顯好轉,求治于針灸。目前腰部酸痛,痛及髖部,翻身困難,膝關節酸痛,走路時明顯,腹部脹滿,大便秘結,納食不多,心悸乏力。查脊柱向左側彎,第5腰椎棘突下和兩側有明顯壓痛,舌質胖淡,脈沉細。
辨證:脾腎兩虛,筋骨失養。
治則:擬健脾益腎法。
處方: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十七椎、關元俞、陽陵泉、太溪、足三里。
操作法:在十七椎和其兩側刺絡拔罐,起罐后加用灸法。其余穴位均施以補法,并在腎俞重用灸法。采用上述方法經7次治療后腰膝痛明顯好轉,但腹脹便秘尚存,改健脾為主兼以補腎,取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針刺補法,并灸關元。經3次治療后腰痛較前好轉,腹脹也明顯好轉,終止治療。5年后隨訪腰痛未再發作,有時偶有疼痛,活動后即可緩解。
【經驗與體會】
1.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腎虛為本,瘀血為標
在治療本病之初,首先用拇指詳細的循推按壓,查找壓痛點(阿是穴),此點即瘀血匯聚之處。在壓痛點刺絡拔罐,除惡血通經絡,并施灸法,疏通氣血,散出瘀血。然后再用補腎健脾之法,能較快的獲得療效。
2.健脾與補腎同步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雖以腎虛為本,但老年人多臟腑虛弱功能低下,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后天同補方能增強臟腑的功能。常用兩組穴位,第一組以背俞穴為主,如: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關元俞、命門、太溪、三陰交等。第二組以任脈穴為主,如:中脘、神闕、氣海、關元、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
3.重用灸法
灸法在治療本病中,有重要作用,因為本病基本上屬于虛證,而灸法基本上屬于補虛的方法。灸法可增強臟腑的功能,可增強氣血的流通,可加強瘀血的散發。灸法常用于疼痛的部位,如脾俞、腎俞、關元俞、命門等,灸法也可用于腹部穴位,常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背痛灸中脘,第1~2腰椎周圍痛灸神闕,腰骶痛灸關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