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反應性關節炎

【概述】
反應性關節炎又稱萊特綜合征,是繼身體其他部位發生微生物感染后,引起遠處關節的一種無菌性關節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發熱等。多見于尿道炎、宮頸炎、細菌性腹瀉、鏈球菌感染等引起的關節炎。其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感染、免疫、遺傳有關。有人認為可能是外界因子和遺傳因子相互作用所致,即病原體感染后與人體白細胞組織相容性抗體HLA-B27相結合,形成復合物,導致異常免疫反應,從而引起關節炎。
中醫無“反應性關節炎”的名稱,但根據其臨床表現應屬于“熱痹”范疇,其病因病機多為濕熱邪毒流注關節所致。針灸對本病的治療有良好效果。
【診斷要點】
1.全身癥狀
全身不適,疲乏,肌痛及低熱。
2.關節痛
不對稱的單關節痛,多為負重的關節,多見于下肢,如骶髂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關節痛局部紅腫熱痛,或伴有皮膚紅斑,也有關節腫痛蒼白者。
3.肌腱端炎
肌腱端炎是反應性關節炎比較常見的癥狀,表現為肌腱在骨骼附著點疼痛和壓痛,以跟腱、足底肌腱、髕肌腱附著點最易受累。
4.關節痛發作前有感染病史
如: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細菌性腹瀉、鏈球菌感染,或反復發作的扁桃體炎等。
5.眼損害
眼損害也是反應性關節炎的常見癥狀,主要表現為結膜炎、鞏膜炎及角膜炎等。
6.實驗室檢查
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增高;血沉(ESR)增快;C-反應蛋白(CRP)升高;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陰性;HLA-B27陽性。
【病因病機】
反應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其內因主要是濕邪內蘊,其外因主要是外感風熱濕邪,外邪與內濕相結合流注關節所致。
1.風熱濕邪
外感風熱肺氣失宣,風熱與內濕互結,成風熱濕邪,流注肌肉關節,形成本病。
2.胃腸濕熱
外感風熱,肺失宣發,下入胃腸,胃失和降,腸失傳導,濕邪內蘊,風熱與內濕相結合,流注肌肉、關節而成本病。
3.下焦濕熱
外感風熱,內入下焦,與內濕相結合,或蘊結于膀胱,或蘊結于胞宮,流注肌肉關節而成本病。
【辨證與治療】
1.風熱濕邪
主癥:先見咽喉疼痛,咳嗽發熱,全身不適,而后出現肘部、腕部或膝關節、踝關節紅腫疼痛,兩眼紅腫,疼痛,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利濕,散風通絡。
處方:曲池、足三里、外關、阿是穴。
發熱者加:大椎;
眼睛紅腫疼痛加:太陽、攢竹;
肘關節痛加:尺澤、手三里;
腕關節痛加:合谷、陽池、后溪、商陽、關沖;
膝關節痛加:梁丘、膝眼、陰陵泉、厲兌、足竅陰;
踝關節痛加:丘墟、解溪、商丘、太白、厲兌、足竅陰。操作法:諸穴皆用捻轉瀉法,阿是穴多位于肌腱附著于骨的部位,按之壓痛,針刺瀉法并拔火罐;大椎用刺絡拔罐法;尺澤、商陽、關沖、厲兌、足竅陰用點刺出血法。
方義:反應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是由于濕熱邪毒夾風邪蘊結于肌肉關節,經絡氣血閉阻所致。方用曲池、足三里清熱利濕、通經止痛,因為曲池、足三里分別屬于手足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并且曲池、足三里又屬于本經的合穴,是經氣匯聚之處,有極強的調理氣血和疏通經絡的作用,功善通經止痛;曲池善于清熱,足三里又善于調胃健脾利濕,所以二穴是治療本病的主穴。外關屬于三焦經,又通于陽維脈,陽維脈維系諸陽經,三焦主持諸氣,故外關主治邪氣在表在經在絡的病證,功善祛邪通經。阿是穴是邪毒會聚之處,針刺拔火罐有很好的祛邪通經的作用。大椎、尺澤、商陽、關沖、厲兌、足竅陰點刺出血,清熱祛邪,再配以病變部位諸穴通經止痛,諸穴相配,共達清熱利濕、除邪通經止痛的作用。
2.胃腸濕熱
主癥:先見胃痛,腹痛,泄瀉,小便灼熱,而后出現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等關節疼痛,紅腫拒按,觸之灼熱,或見眼睛紅腫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利濕,通經止痛。
處方:曲池、足三里、中脘、天樞、阿是穴。
眼睛紅腫疼痛加:太陽、外關。
各關節的疼痛參見風熱濕邪。
操作法:參見風熱濕邪。
方義:曲池、足三里有清熱祛濕、通經止痛的作用,已如前述。本癥是由于胃腸濕熱流注關節、經絡氣血閉阻所致,故加用中脘、天樞,中脘是腑之會穴、胃之募穴,位于中焦,又是小腸經、三焦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有斡旋氣機、升清降濁、理氣化濕的作用;天樞屬于足陽明經,又是大腸的募穴,功于調理胃腸,清理濕邪。阿是穴是濕熱的蘊結點,針刺瀉法并拔火罐,意在祛除邪毒、疏通經絡。
3.下焦濕熱
主癥:先見尿頻、尿急、尿痛或見陰癢、帶下、眼睛紅腫疼痛等癥,而后出現膝關節、骶髂關節、踝關節等關節紅腫熱痛,拒按,皮膚溫度升高,舌紅,舌苔黃膩。
治則:清熱利濕,通經止痛。
處方:曲池、足三里、中極、三陰交、阿是穴。
骶髂關節痛加:次髎、秩邊。
其他部位關節痛參見風熱濕邪證。操作法:中極直刺瀉法,使針感直達會陰部。三陰交直刺瀉法,使針感達足趾部。次髎、秩邊直刺2寸左右,使針感下達膝關節、足踝關節。其他穴位的針刺法參見風熱證。
方義:本證是由于下焦濕熱流注關節氣血閉阻所致,故取中極、三陰交清理下焦濕熱。中極位于下焦,是膀胱的募穴,又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瀉法,可使下焦濕熱從膀胱排除。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針刺瀉法,可清利下焦濕熱。因足太陰脾經交會于任脈,又可健脾利濕;足厥陰肝經環繞陰器,交會于任脈;足少陰腎經交會于任脈,并絡于膀胱,所以三陰交是治療下焦病證的重要穴位。其他穴位均屬于局部取穴。
【驗案舉例】
病人Romero,男,25歲,2002年6月11日就診。
主訴:右膝關節疼痛1周。
病史:3周前不明原因的出現急性腹瀉、腹痛伴有輕度惡心嘔吐,惡寒發熱,經藥物治療腹瀉腹痛好轉,惡心嘔吐消失。2周后出現右膝關節疼痛,逐漸加重,繼而紅腫疼痛。急赴醫院檢查:WBC11.2×10 9/L,血沉(ESR)28mm/h,C-反應蛋白(CRP)升高,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HLA-B27陽性。診斷為“反應性關節炎”。用藥物治療后,因胃腸反應較大,求治于針灸。
檢查:右膝關節紅腫,皮溫升高,觸之疼痛,髕骨上緣、股骨內上髁、股骨外上髁有明顯的壓痛,膝關節活動受限。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清熱除濕,通經止痛,擬全身與局部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取穴:曲池、足三里、梁丘、膝眼、陽陵泉、陰陵泉、阿是穴、天樞、厲兌。刺法:先用三棱針在股骨內外上髁點刺出血,然后拔火罐。曲池、足三里、天樞、厲兌取雙側,針刺瀉法,厲兌點刺出血。
治療3次后,膝關節紅腫明顯消退,疼痛減輕,局部已無熱感。治療減去阿是穴、厲兌點刺出血,余穴采用龍虎交戰手法,又治療6次,諸癥均除停止治療。2年后因頸椎病來訪,原病未復發。
【經驗與體會】
1.反應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在腸炎、尿道炎、陰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引發本病,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濕熱或風濕熱流注關節,經絡氣血閉阻不通所致。鑒于此作者認為曲池、足三里是治療本病的主穴,二穴既可清熱利濕,又可通經止痛,在治療本病中有良好效果。
2.觸摸阿是穴是治療本病的重要環節。本病在病變關節的肌腱與骨骼的附著處,往往有明顯的壓痛點,在壓痛點毫針或梅花針點刺出血,并拔火罐,能較快的消除關節的紅腫疼痛。注意在肌腱或筋腱附著部位一般不用三棱錐點刺出血,以防損傷筋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渡口区| 华亭县| 福安市| 郁南县| 台南市| 莎车县| 建湖县| 周宁县| 时尚| 张家界市| 东丰县| 台东市| 平江县| 藁城市| 慈利县| 项城市| 桃园县| 手机| 基隆市| 五台县| 兰西县| 皋兰县| 阳泉市| 抚州市| 万州区| 贵定县| 精河县| 寿阳县| 延吉市| 永德县| 名山县| 神农架林区| 麻阳| 精河县| 桃源县| 孙吴县| 东至县| 个旧市| 闽清县| 和平区|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