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強直性脊柱炎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是慢性多發性自身免疫性關節炎的一種類型。本病的特征是從骶髂關節開始,逐步上行性蔓延至脊柱的棘突、關節旁突的軟組織及外圍的關節炎。早期極易誤診為坐骨神經痛、骨膜炎等疾病,晚期可造成脊柱骨性強直及殘疾,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針灸對強直性脊柱炎進行個體化辨證論治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效果。
本病曾被稱為“類風濕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中樞型”,現已統一明確認識到本病與類風濕關節炎不是同一種疾病。本病發病率比類風濕關節炎低,多發于15~30歲青年男性,男女之比約為14∶1,其中16~25歲為發病高峰。發病部位主要在軀干關節。本病的發病原因迄今尚未十分明了,認為可能與感染、自身免疫、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遺傳等因素有關。中醫歷代醫家對本病病名認識不一,有腎痹、骨痹、腰痛、龜背、大僂等不同的名稱。醫學家焦樹德教授稱之為“尪痹”。1997年中國國家標準《中醫病證治法術語》將其歸屬于“脊痹”。
【診斷要點】
1.多發于15~30歲的男性青年,有家族遺傳傾向。病變多從骶髂關節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至脊柱,造成脊柱關節的骨性強直。部分病人可出現坐骨神經痛癥狀,膝關節腫痛等。
2.發病緩慢,病程長久,發展與緩解交替進行,病程可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受涼、受潮可誘發本病。
3.疼痛、活動受限是其主要臨床表現。病變早期主要表現為兩側骶髂部及下腰部疼痛,腰部僵硬不能久站,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后緩解,腰部活動范圍受到很大限制;病變累及胸椎和肋椎關節時,胸部的擴張活動受限,并可有束帶狀胸痛、咳嗽、噴嚏時加重等;本病累及頸椎時頭部轉動不便,旋轉受限。
4.畸形 病變后期整個脊柱發生強直、疼痛消失,后遺駝背畸形,病變累及髖關節時,出現髖畸形,嚴重者脊柱可強直于90度向前屈位,病人站立或行走時目不能平視。
5.約有20%病人合并虹膜炎(眼痛及視力減退)。
6.實驗室檢查 患者多有貧血,早期和活動期血沉增快,抗“O”和類風濕因子陰性。淋巴組織相容抗原(HLA-B27或W27)明顯增高。
7.X線片表現 雙側骶髂關節骨性改變最早出現,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
【病因病機】
強直性脊柱炎不少醫家認為應屬于中醫痹證中“腎痹”范疇,因為早在《素問·痹論》中就有記載“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形象地描述了強直性脊柱炎的晚期癥狀。并認為腎虛是其發病的內因,外邪或外傷為其發病的外因、誘因。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位在脊柱,然而諸多臟腑經絡與脊柱相聯系,如督脈“貫脊屬腎”;任脈“起于胞中,上循脊里”;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經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于枕骨”;足太陽經“夾脊抵腰中,絡腎屬膀胱”,足太陽經筋“上挾脊上項”;手陽明經筋“其支者,繞肩胛,夾脊”;足陽明經筋“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足太陰經筋“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里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內者,著于脊”。以上臟腑及其所屬的經脈若發生病變均可影響脊柱的功能,但其中以腎最為重要,因為足少陰經、足少陰經筋、督脈、任脈、足太陽經、足太陽經筋均隸屬于腎。
1.腎氣虛弱
先天稟賦不足,加上后天調攝不當,飲食不節,涉水冒雨,或房勞過度,內傷于腎,肝腎虧損,脊督失養,衛外不固,風寒濕邪趁虛入侵;或脾腎兩虛,寒濕內蘊,阻塞經絡氣血,流注經絡關節、肌肉、脊柱而成本病。
2.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后天虧損,下不能補益腎精,上不能生金補肺,腎虛則督脈空虛,肺虛則衛氣不固,風寒濕邪趁虛入侵督脈,發為本病。
3.痰瘀阻滯
腎虛內寒,陽氣不足,或脾虛失于運化,寒濕內蘊化為痰濁,滯留脊柱;陽氣不足,則生內寒,寒主凝,則氣血失于正常運行,血澀氣滯,久必成瘀;風寒濕邪滯留脊柱關節,日久不除,致氣血閉阻,久而成瘀。痰濁與瘀血膠滯,終成頑痹,《類證治裁》說“久痹,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即是此意。
【辨證與治療】
1.寒濕痹阻
主癥:腰骶、脊背酸楚疼痛,痛連項背,伴僵硬和沉重感,轉側不利,陰雨潮冷天加重,得溫痛減,或伴雙膝冷痛,或畏寒怕冷。舌質淡,苔薄白膩,脈沉池。
治則:散風祛寒,除濕通絡,溫經益腎。
處方:天柱、大椎、命門、次髎、腎俞、華佗夾脊穴、后溪、昆侖。
操作法:針天柱向脊柱斜刺1.0寸左右,使針感向肩背傳導,捻轉瀉法。大椎針尖略向上直刺0.8寸左右,使針感沿脊柱傳導,捻轉瀉法。次髎直刺1.5寸左右,使針感向兩髖部或下肢傳導,針刺瀉法。后溪、昆侖直刺瀉法。命門、腎俞直刺補法。華佗夾脊穴每次選擇3~4對,略向脊柱直刺,直達骨部,使針感沿脊柱或向兩肋傳導。大艾炷隔姜灸大椎、命門、腎俞、次髎,每穴不少于9壯;或用艾條灸,每穴5分鐘。
方義:該病之本在腎虛,故針補命門、腎俞,并灸,以溫補腎陽,抗御寒邪。取大椎、次髎、華佗夾脊穴溫通督脈和諸經脈,祛邪止痛。天柱、后溪、昆侖同屬太陽經,太陽經通達脊柱和督脈,三穴功專祛邪通經止痛,對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項背痛、腰骶痛、脊柱痛有良好的效果。
2.脾胃虛弱
主癥:腰骶、脊背、髖部酸痛,僵硬、重著,乏力,活動不利,或伴膝、踝等關節腫痛,脘腹脹滿,胸痛胸悶,舌苔白膩,脈沉弱。
治則:健脾益氣,祛邪通絡。
處方:天柱、大椎、命門、華佗夾脊穴、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
操作法:天柱、大椎、命門、華佗夾脊穴均用龍虎交戰手法,并使針感沿督脈傳導或向腹部傳導。中脘、關元、足三里針刺補法并灸。神闕用艾條或大艾炷隔姜重灸法。
方義:《素問·骨空論》說,“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這就是說督脈病可治在督脈,也可治在任脈,如恥骨上的中極、關元,臍中神闕,臍下氣海、關元。大艾炷重灸神闕、關元,或用艾條灸不少于10分鐘。任脈通于督脈,并內聯脊里,從任脈治療督脈病,是針灸治療中的重要方法,即“陽病治陰”。中脘、氣海、關元、神闕有益胃健脾、補腎強脊的作用,內可補脾胃,強肝腎,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外可疏通督脈祛除邪濁。因為足太陰經“挾脊”,足少陰經“貫脊”,足太陰經筋“內者著于脊”,足少陰之筋“循脊里”,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所以胃脾腎與任脈、督脈、脊柱有著緊密地聯系,增強臟腑的功能,即可補督脈之虛,加強脊柱和督脈的功能,加強督脈祛除邪濁,加快脊柱病變的愈合。
3.瘀血阻絡
主癥:腰背疼痛劇烈,固定不移,轉側不能,夜間尤甚,有時需下床活動后才能重新入睡,晨起肢體僵硬腫脹。或有關節屈曲變形,脊柱兩側有壓痛、結節、條索,舌質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
治則: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處方:天柱、大椎、筋縮、華佗夾脊(阿是穴)、次髎、膈俞、委中、三陰交、豐隆。
操作法:天柱、大椎、筋縮、次髎用龍虎交戰手法,使針感沿脊柱傳導。針次髎使針感向兩髖骨或下肢傳導。阿是穴、膈俞、次髎、委中點刺出血,出血后并拔火罐,以增加其出血量。三陰交用捻轉補法,豐隆平補平瀉法。
方義:《素問·針解》說“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液也”。故瘀血閉阻經絡,必刺血脈清除瘀血,以疏通經絡;結節者,瘀血結聚也,也必活血化瘀,方可疏通經脈,正如《靈樞·經脈》說“刺諸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膈俞是血之會穴,委中是血之郄穴,阿是穴是瘀血與痰濁結聚之處,次髎祛濕通絡,諸穴均有活血化瘀除痰通絡的作用,出血后加以拔罐,可加強其通經祛邪的力量。三陰交、豐隆意在健脾化痰,調血柔筋,分解痰瘀血互結,有利于疏通經絡。
【驗案舉例】
吳某某,男,35歲,職員。
主訴:腰骶部及脊柱疼痛和僵硬3年。
病史:自訴5年前在南亞某國工作,當地氣候潮濕炎熱,長期在空調室內工作,以后逐漸出現腰骶部疼痛、髖部疼痛、僵硬,以后又相繼出現脊背疼痛、僵硬。經醫院檢查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因子陰性,抗鏈“O”陰性,HLA-B27陽性,X線片示骶髂關節邊緣模糊,脊柱有輕度增生。
檢查:脊柱從第5胸椎至第5腰椎兩旁有條索和壓痛,腰椎生理彎度消失,腰椎前后左右活動受限,“4”字試驗陽性。脈象弦,尺部沉弱,舌質黯。
治療:主要穴位為大椎、身柱、筋縮、命門、華佗夾脊穴、腎俞、關元俞、次髎、陽陵泉、三陰交。治療方法,首先選擇脊柱兩側的壓痛點,點刺出血拔罐,每次尋找3~4個最痛的敏感點。大椎、身柱、筋縮、次髎、陽陵泉用龍虎交戰手法,使針感沿經脈上下傳導。命門、腎俞、三陰交針刺補法。重灸大椎、身柱、命門、腎俞、次髎,每次選擇3個穴位,每穴艾條灸3~5分鐘。
治療經過,經用上述方法治療10次后,疼痛好轉,脊柱兩側條索及壓痛減少。治療20次后,疼痛基本消失,晨起尚存脊背僵硬感,活動后好轉。病已去其大半,治療以補正為主,取華佗夾脊穴5、7、9、11、14,太溪以及神闕、關元、三陰交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針刺補法,并灸。再治療8次,諸癥消失,HLA-B27陰性,結束治療。5年后,因失眠前來就診,告知腰背痛未復發。
【經驗與體會】
1.華佗夾脊穴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主穴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變位于脊柱,隸屬督脈。華佗夾脊穴屬于督脈范疇,《靈樞·經脈》,“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于頭上……”。可見華佗夾脊穴位于督脈的絡脈上,應隸屬于督脈;強直性脊柱炎在華佗夾脊穴的部位常有條索、結節、壓痛;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位在脊柱,但與內臟有密切關系,如腎、膀胱、脾、胃等,并且其臟腑的經脈、絡脈、經筋均聯系于脊柱,以上臟腑及其所屬的經脈若發生病變均可影響脊柱的功能。華佗夾脊穴位于脊柱兩旁,有顯著的調節內臟的作用,可補腎益督,可健脾利濕益筋肉,可健脾益肺固表,抗御外邪,所以作者在治療本病始終將華佗夾脊穴作為主穴應用。
2.刺絡拔罐活血化瘀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
本病在督脈和脊柱的兩側常有條索、結節、壓痛,每次選擇3~4點,點刺出血并拔火罐,起罐后再在刺血點施以灸法,可增強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的作用,對本病的治療有良好的作用。
3.灸法要貫徹治療本病的始終
強直性脊柱炎多起因于風寒濕邪,故治療之初即灸大椎、身柱、命門等穴,溫督通陽,溫經祛寒。本病的病理多與瘀血阻絡、痰濁痹阻有關,血得溫而行,瘀血可散;濕濁得溫而化,痰濁可消。本病的內在原因是腎精虧損,督脈空虛;脾虛痰濁內阻,筋肉失養;脾肺兩虛,衛外不固。所以治療時灸身柱衛外固表,灸命門、腎俞、神闕、關元健脾益腎,可提高治療效果和鞏固治療的成果,也是治療本病的收功之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南县| 宝坻区| 新田县| 景德镇市| 宣城市| 凉城县| 玉林市| 合川市| 进贤县| 郁南县| 大埔区| 得荣县| 龙口市| 平乐县| 文昌市| 蒙城县| 顺义区| 丹棱县| 剑阁县| 玉山县| 京山县| 大姚县| 丹阳市| 闻喜县| 都昌县| 德令哈市| 洪雅县| 彭泽县| 古丈县| 聂拉木县| 通化县| 海林市| 屏东县| 清远市| 阳信县| 锡林浩特市| 四子王旗| 灯塔市| 马公市| 中方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