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風濕性多肌痛

【概述】
風濕性多肌痛是一種臨床綜合征,其主要特點為頸、肩胛帶與骨盆帶疼痛和僵硬。發(fā)病時肩胛帶、骨盆帶、頸部三處中多有兩處累及。本病呈明顯區(qū)域性分布,歐美發(fā)病率較高,多見于50歲以上老年人,男女發(fā)病率約為1∶2,本病與巨細胞動脈炎有密切關系。
西醫(yī)學對風濕性多肌痛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內在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通過免疫機制致病。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免疫因素、年齡及內分泌因素有關。
風濕性多肌痛是一種常見病,針灸治療有很好的效果。本病在中醫(yī)學中無此病名,但中醫(yī)學中的“痹證”、“歷節(jié)”、“肌痹”的癥狀與其極為相似。其病因多為素體虛弱復感外邪所致。
【診斷要點】
風濕性多肌痛完全為一臨床診斷,其臨床指標中無一項具有特異性,診斷應嚴格符合定義中的表現(xiàn)。
1.發(fā)病年齡超過50歲,多見于女性。
2.肌肉疼痛分布在四肢近側端,呈對稱性,在頸、肩胛帶及骨盆帶三處易患部位中,至少兩處出現(xiàn)肌肉疼痛,病程應持續(xù)一周以上。
3.肌肉疼痛呈對稱性分布和晨起僵硬。
4.肌肉無紅、腫、熱,無肌力減退或肌萎縮。
5.對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反應良好。
6.實驗室檢查血沉明顯增快,多在50mm/h以上。
【病因病機】
其病因多為素體虛弱,衛(wèi)外不固,復感外邪所致。
1.外感風寒濕邪 自然界氣候乖異,冷熱無常、或居處潮濕、或汗出當風、或酒后當寒,或冒雨涉水,風寒濕邪襲于經脈,流注肌肉、關節(jié),氣血閉阻,發(fā)為痹證。風寒濕邪常各有偏勝,若以風邪偏勝,疼痛多走竄經絡;若以濕邪為主,則肌肉酸痛,重濁乏力;若以寒邪為重,則疼痛劇烈,部位固定。
2.氣血虛弱 氣血化生不足,衛(wèi)外不固,無力抵御外邪入侵,風寒濕邪乘虛內侵筋肉,發(fā)為痹證。
3.腎氣虛弱:腰為腎之府,若腎精虧損,腎府及其膀胱經失于濡養(yǎng),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經絡痹阻發(fā)為痹證。
【辨證與治療】
1.風寒濕證
主癥:頸項部、肩胛部、腰骶部、腰髖部肌肉疼痛,或痛無定處、或痛處不移、或痛而兼有重濁感,常因天氣變化而加劇,晨起肌肉僵硬。舌淡、苔薄白,脈沉弦或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2.氣血虛弱證
主癥:頸項部、肩胛部、腰骶部、腰髖部肌肉疼痛綿綿,喜按惡風寒,不耐疲勞,心悸乏力,納食不馨,腹脹便溏,面色 白。舌質淡而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沉弱。
治則:補益脾胃,生化氣血,祛邪通經。
3.腎氣虛弱
主癥:頸項部、肩胛部、腰骶部、腰髖部肌肉酸痛,喜歡按壓,喜熱惡風寒,腰膝酸軟,舌質淡,脈沉弱。
治則:補益腎氣,祛邪通絡。
4.治療
處方:基本穴位:大椎、風門、曲池、昆侖。
隨證選穴:風寒濕證加:天柱、后溪、束骨。
氣血虛弱證加:心俞、膈俞、脾俞、手三里、足三里。
腎氣虛弱證加:腎俞、腰眼、飛揚、太溪。
頸肩胛部位疼痛為主加:頸百勞、天宗、承山。
腰髖部、腰骶部疼痛為主加:腎俞、關元俞、腰眼、委中。
操作法:祛邪通絡的穴位如:大椎、曲池、昆侖、天柱、后溪、束骨、頸百勞、天宗、承山均針刺瀉法,并可加灸。大椎、天宗針刺后拔火罐。余穴均用補法。
方義:本病是由于感受外邪閉阻經筋引起的病證,治療應當祛除邪氣,舒筋通絡。基本處方中首選諸陽之會大椎,通達陽氣,祛除邪氣;曲池是手陽明經的合穴,為本經氣血匯聚之處,其盛大如海,陽明經又多氣多血,故本穴功善調氣血通經絡,有走而不收之稱,是通經止痛的主要穴位。
本病的病變部位在太陽經,這是因為足太陽經和足太陽經筋的循行部位和其病變相吻合,如《靈樞·經脈》足太陽經“是動則病……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靈樞·經筋》足太陽經筋為病“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足太陽經又“主筋所生病”,所以在治療中以太陽經穴為主,取風門屬于局部取穴范疇,又可加強大椎祛邪散風之力;昆侖穴是足太陽經經穴,“所行為經”主通行氣血,又有通表祛邪散風的作用;天柱屬于局部取穴范疇,又有祛風通絡的作用;束骨、后溪同屬太陽經,屬于同名經配穴,上下呼應,有協(xié)同的作用,二穴在五輸穴中同屬“輸穴”,“俞主體重節(jié)痛”,配五行屬于木,木主風,故二穴配合既可通經止痛,又可散風祛邪;委中、承山基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又是治療腰背痛的重要穴位;心俞、膈俞、脾俞健脾補心,補益氣血;腎俞、關元俞、腰眼補益腎氣,扶正祛邪。
【驗案舉例】
瑪莉婭,女,55歲,2010年4月9日就診。
主訴:肩背痛6個多月。
病史:患者于去年10月出現(xiàn)右肩胛部疼痛,以后又出現(xiàn)左側疼痛和腰髖部疼痛,同時伴有頸項部僵硬疼痛,曾做X線攝片檢查,除頸椎輕度變直外未發(fā)現(xiàn)其他異常。目前以頸項部、肩胛部疼痛較明顯,夜間加重,晨起肌肉僵硬,惡風寒,同時兼見腰骶部和腰髖部疼痛。夜寐不安,常因疼痛不能入睡。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化驗室檢查血沉35mm/h,余未見異常。
辨證與治療:氣血虛弱,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經氣閉阻,不通則痛,治療先予祛邪通經,兼以補益氣血。
處方:天柱、大椎、天宗、脾俞、腎俞、后溪、束骨。
操作法:脾俞、腎俞用補法,其余穴位用龍虎交戰(zhàn)法,留針30分鐘,起針后,在大椎、天宗、大腸俞拔火罐,起火罐后,重灸天柱、大椎、腎俞。
采用上述方法治療3次后,疼痛明顯好轉,5次后諸痛消失,最后以大椎、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太溪針刺補法收功。1年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經驗體會】
1.風濕性多肌痛與脊柱增生性關節(jié)炎臨床表現(xiàn)非常相似,應注意鑒別。風濕性多肌痛的疼痛呈對稱性,脊柱增生性關節(jié)炎不一定呈對稱性,多數位于一側;風濕性多肌痛一般無肢體的麻木,脊柱增生性關節(jié)炎常伴有肢體麻木;風濕性多肌痛一般夜間疼痛加重,并伴有明顯的晨僵,脊柱增生性關節(jié)炎雖有但不一定明顯;風濕性多肌痛在治療上以足太陽經經穴為主,脊柱增生性關節(jié)炎在治療上常以督脈、夾脊穴為主。
2.風濕性多肌痛有明顯的壓痛點,常位于頸百勞、曲垣、天宗、臑俞、腎俞外側、小腸俞、腰眼等穴附近,在辨證的基礎上針刺這些阿是穴(壓痛點)有良好的效果,針后加灸效果更好。
3.在大椎、風門、腎俞針刺后拔火罐8~10分鐘,起罐后施以灸法,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福县| 新泰市| 遵义市| 四川省| 桐庐县| 高邮市| 宁乡县| 墨江| 滁州市| 阳原县| 建瓯市| 新河县| 城固县| 铜山县| 昭平县| 泾川县| 房山区| 兴城市| 南岸区| 栾川县| 怀远县| 三门县| 崇义县| 绥德县| 聂荣县| 敖汉旗| 聂荣县| 察隅县| 镇远县| 栖霞市| 嘉荫县| 苍溪县| 石林| 深圳市| 宁津县| 潼关县| 怀宁县| 南雄市| 许昌县| 武乡县| 楚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