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專題探究
- 聊齋志異(部編版語文教材配套閱讀名著書系)
- (清)蒲松齡
- 1941字
- 2020-07-28 17:17:20
《聊齋志異》被稱為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后一座高峰,閱讀這樣一部想象力極其豐富的著作,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專題探究其思想意蘊。
● 專題一:狐鬼花妖形象探究
《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塑造了很多個性鮮明、令人難忘的狐鬼花妖形象,并使其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大亮點。這些故事中的神仙狐鬼精魅,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異類化入人間,也有的是人、物互變。但是不管哪一種,都是作者吸取民間精華,加入自己的想象虛構出來的,都是現實與虛幻的結合,可以說是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
如《聶小倩》,女鬼聶小倩最初被妖怪夜叉脅迫害人,后遇寧采臣,被他的正氣打動,而寧采臣助她逃脫魔爪,并收留她侍奉母親和久病的妻子。她對婆母之戒心能理解承受,對寧采臣雖有依戀之心,卻不強求,終于使婆母放下心來,變防范為喜愛。從聶小倩的種種心理活動來看,這更像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最終寧妻病逝后,她得以嫁給寧采臣,過上幸福生活。這寄寓了作者的愛情理想,是對現實的超越。
《阿繡》中的狐女為得到劉子固的愛情,幻化為劉子固所愛的阿繡,在一系列的競爭中卻被劉子固對阿繡的癡情所感動,意識到阿繡之美才是真的美,便轉而幫助劉子固與阿繡結合,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就超越了人的基本情愛欲望,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層次。
《聊齋志異》中這樣的鬼狐花妖很多,比如《嬌娜》中那個才華出眾、品格高尚的狐仙嬌娜;《宦娘》中那個熱愛藝術、感情豐富的女鬼宦娘;《嬰寧》中生長于原生山野,天真爛漫、爽朗愛笑、憨態可掬的狐女嬰寧……這些形象的性格、行為表現出的種種情志,既源于現實又超越了現實,或多或少表達了作者的某種理想。
● 專題二:對黑暗封建社會的諷刺
諷刺是在看似虛構的情節和夸張變形的描寫中曲折地揭示現實。《聊齋志異》對現實的諷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官場黑暗的揭露。
蒲松齡長期在縉紳人家坐館,接觸了大量的地方官員,他對官場的黑暗非常了解,所以作品中有大量篇幅揭露封建官場的黑暗。
這方面的典型文章如《席方平》,席方平為受凌辱的親人入冥府申冤,城隍、郡司、冥王各級衙門的官員都貪賄、暴虐,他屢受酷刑,感到“陰曹之暗昧尤甚于陽間”。但是我們分明感受到,席方平在陰間的經歷,代表的其實就是陽間官吏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文中二郎神對城隍、郡司、冥王的判詞,實際上是聲討地方官僚的檄文。
又如《梅女》,小說中的典史為了三百錢的賄賂,便顛倒黑白,逼死人命。《紅玉》中宋御史退職之后,又看中馮相如的妻子,便公然闖入馮家,導致馮父被打,吐血身亡;而馮相如卻“冤塞胸吭,無路可伸”。這些官吏的種種行為,正如作者在《夢狼》中所說“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大膽地揭露了封建官僚如狼似虎的吃人本性。
2.對科舉制度的抨擊。
蒲松齡長期困于場屋,對科舉制度的弊端、考官的昏聵、士子的心理都非常了解,所以他對科舉制度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抨擊。
《葉生》中的葉生“文章詞賦,冠絕當時”,卻屢試不中,郁悶而死,他的魂隨知己丁公而去,卻使丁公之子一舉成名。作者最后感慨:“人生世上,只須合眼放步,以聽造物之低昂而已。”清代文人馮鎮巒說:“余謂此篇即聊齋自作小傳,故言之痛心。”這是作者對自己屢試不中頗感憤懣,以至于無奈慨嘆,將其歸結為宿命。
《周克昌》寫不學無術、終日嬉戲玩耍的周克昌,被鬼冒名頂替代他得了個孝廉頭銜;《司文郎》中的盲僧人憑嗅覺判別文章優劣,與科場的取落形成鮮明反差;《續黃粱》中的曾孝廉在高捷南宮后,便趾高氣揚,幻想作威作福,所以他在夢幻中一做宰相,就“荼毒人民,奴隸官府”,作者借此嘲笑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士子。
這些幻設的諷刺,矛頭指向科舉考試,也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 專題三:《聊齋志異》的現代價值——以孝為例
生活于古代社會,蒲松齡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自然非常大,所以《聊齋志異》中展現出來的思想,很多也是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體現,其中涉及正義、孝道、重信重義、輕名薄利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質。蒲松齡以文學的手法表現出來,在今天,仍給我們以重要啟迪。
以孝為例來說,百善孝為先,而《聊齋志異》中,蒲松齡也對此表達了自己的認識。
孝,就是要“善事父母”。如《嬰寧》中笑聲不斷的嬰寧,看似天真無邪,甚至憨傻可愛,但卻為鬼母秦氏之死痛哭流涕,安葬鬼母后,“由是歲值寒食,夫妻登秦墓,拜掃無缺”,方才心安。這正是嬰寧報答養母拳拳之心的表現。
孝,就是要替父母排憂解難,如《席方平》中席方平為給父親申冤,屢次去冥府告狀,雖受到種種酷刑而不改初衷,最終得以申冤成功。再如《俠女》一篇,俠女為給父親報仇,隱姓埋名,決定終身不嫁,報仇成功后,“女一閃如點,瞥爾間遂不復見”。再如《促織》中,成名的兒子把自己的魂魄化為一只輕捷善斗的蟋蟀,才讓成名一家免遭禍患,并使其家因此而大富。作者對于這些孝子,表現出高度的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