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出思維陷阱:麻省理工計算機博士的7堂思考課
- 劉炯朗
- 1530字
- 2020-07-09 19:04:47
智能和創新能力有關系嗎?
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霍切瓦爾(Dennis Hocevar)提出“創意行為量表”(creative behavior inventory)。這個量表羅列了一系列和創新能力有關的活動和成就,按照活動和成就的多寡程度而給予評分。例如創作詩詞,從來沒有,得0分;寫過一兩首,得1分;寫過三五首,得2分;超過五首,得3分。其他還有畫卡通漫畫、發表數學論文、參加歌唱比賽等。有些問卷有七十多個問題,有些有二三十個問題,把所有分數加起來,就是受測者創新能力的得分。
其他心理學家也設計了不同的創意行為量表,例如:
1.我認為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按照邏輯逐步推理。
(A)同意
(B)不一定
(C)不同意
2.我很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和想法。
(A)同意
(B)不一定
(C)不同意
3.有些時候我會過分熱情和沖動。
(A)同意
(B)不一定
(C)不同意
4.我經常會做些違規的事情。
(A)同意
(B)不一定
(C)不同意
5.我努力追求成功和權力。
(A)同意
(B)不一定
(C)不同意
創意行為量表中,答案不同,對應的得分也不同,最高分是+4分,最低分是-3分,而且不同題目的分值也不盡相同(這樣設置的目的是避免受測者刻意去猜題目的答案)。第一個問卷的重點是活動和成就,第二個問卷的重點是態度和觀點。這些都是從不同角度去度量受測者創新能力的問題。第二個問卷的問題,讓我們想起前面講過的高夫的形容詞檢核表,事實上,有些創新能力測驗的問卷的確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創意行為量表,一部分是創意形容詞檢核表。
讓我們回到開篇總經理和人力資源部主任的對話,主任向總經理推薦了一位聰明、誠實又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人。總經理笑了笑,對主任說:“找到一位聰明又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人,我非常高興,真是魚與熊掌兩者兼得。但是到底聰明和創新能力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是不是聰明的人一定有創新能力?有創新能力的人會不會是個不太聰明的人呢?”
主任畢恭畢敬地回答:“的確,大半個世紀以來,聰明和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心理測量學家們熱衷的話題,但是心理學界眾說紛紜,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聰明相當于智能高,總結一下,有這些說法:一是創新能力是智能的一部分;二是智能是創新能力的一部分;三是智能和創新能力是各自獨立的人格特質;四是智能和創新能力是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人格特質;五是智能和創新能力既獨立又重疊。”
許多實驗結果指出,智能和創新能力之間的關聯相當薄弱,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只在0.1到0.3之間。在統計學里,相關系數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聯,它的數值在+1和-1之間。當其中一個變量增大,另一個變量也線性增大,則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是正數;當其中一個變量增大,另一個變量線性縮小,則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是負數。相關系數的數值(絕對值)則表示兩者之間關聯程度的強弱。因此,當我們說智能和創新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1到0.3之間,就表示智能高,創新能力也高;智能低,創新能力也會隨著降低,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
心理學家找了151個五年級的學生,讓他們分兩次進行測驗,一次進行五個有關創新能力的測驗,另一次進行十個有關智能和學業成就的測驗。在創新能力的測驗中,相關系數平均值是0.41,在智能和學業成就的測驗中,相關系數是0.51,這個結果表示,這兩次測驗對他們的創新能力、智能和學業成就的度量結果是相當可靠的。可是,創新能力和學業成就之間的相關系數,竟然低到只有0.09。這樣看來,創新能力和智能與學業成就之間幾乎毫不相干,套用一句成語,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還有一個叫作“閾值假說”(threshold hypothesis)的理論,根據這個理論,智能高是創新能力高的必要條件,而高智能通常以IQ值達到120為門檻。換句話說,一個人的IQ大于等于120,才可能有高度的創新能力。這個說法好像說得通,不過并沒有足夠的實驗結果來支持這個假說,而且為什么以IQ等于120為門檻,這也缺乏實驗結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