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佛若有光:大理訪談錄
- 黃菊
- 1129字
- 2020-07-09 19:04:59
樂土大理(代序)
大三下學期,確定了考研,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也有了心儀的導師,于是開始跟著導師慢慢讀一點相關的書。導師推薦的第一批書里就有《王士性地理書三種》,是他的導師周振鶴先生輯佚的。在《廣志繹》“卷五·西南諸省”里,讀到明代時云南的風土,遙遠、陌生如異國,心馳神往,但最心動的,是寫大理這段:
如今再讀,仍然會有身體反應,會臉紅心跳,如戀人初見。王士性彼時所見的大理,遠比詹姆斯·希爾頓筆下的香巴拉(香格里拉)吸引我。于是,第二年畢業旅行時,我第一站就來了大理,那是二〇〇四年。
十五年過去,現在還能清晰記得那次旅行的所有細節。是倏雨倏晴的雨季,我們住在人民路的四季客棧,騎自行車去海邊,坐大輪船去南詔風情島,在崇圣寺三塔看晚霞,再趕回客棧看月色,十足的游客模樣,但并不影響心里的歡喜。王士性描述的大理,全都有跡可循,心都快跳出來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歡喜,只是不停地唱啊跳啊。
第二次再來大理,已是十年后的二〇一四年,因為“行李”的采訪。那之后的幾年里,頻頻回到大理,有幸聽到幾十人的故事,最終選了十四人,結集成這本小書。這些故事,來自洱海西岸的蒼山、古城、喜洲、銀橋,也來自洱海東岸的雙廊、伙山。他們的回憶將我們帶回大理的古典時期,并以他們的生命實踐,引領了大理的先鋒時期,那時常覺得大理有神光籠罩,而今帶著復雜的心情,我們一起目睹它步入時代的洪流。
以前說起大理,情感就會溢到胸口,云、風、雨、太陽、山、人,無數話想說,但在聽了這么多人的故事后,我能做的,只是把這些故事轉述出來。大理不能被概括,甚至不能旁觀,最好是你自己走進來,一一親歷。希望這本書是一個指引。

這本訪談錄里說的“大理”,是以洱海為中心,包括了洱海西岸的蒼山,洱海東岸的小鎮,以及蒼山、洱海之間整個壩子在內的大“大理”,從古城到鄉間田野,從山頂到“海”岸,才構成了完整的大理。
[制圖/王巖]